一种板式降噪模块和降噪墙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3999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板式降噪模块和降噪墙体。该板式降噪模块为空腔板;所述空腔板上设有缝隙,所述空腔板内设有片式降噪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板式降噪模块是一种便于安装拆卸的模块化的板式窄带噪声降噪模块,缝隙使得声波入射至空腔板腔体内,入射至空腔板腔体内的部分声波与片式降噪部件共振,而耗损声能,实现降噪的目的。降噪的目的。降噪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板式降噪模块和降噪墙体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降噪和隔噪
,具体涉及一种板式降噪模块及降噪墙体。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变电站墙体主要以铝镁夹芯板等轻质墙体为主,建筑外墙由铝镁锰合金板、型钢龙骨、防火保温棉组合而成。采用的内外墙材料均为轻型、耐候、稳定、环保的新型材料,墙体在工厂进行单元板预制,现场进行模块化吊装,与主体结构使用螺栓固定和挂接。现有模块化变电站墙体主要从节能防火角度进行了设计,以满足相关性能指标,但缺少从墙体声学性能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墙体设计结构和选材。
[0003]经本专利技术人大量的观察、研究、分析,发现已有的变电站建筑墙体仅仅采用的是利用芯层降噪,整体吸隔声性能较低,而且一体化程度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充分利用墙体内层和墙体之间的空隙降噪,提供一种板式降噪模块和一种降噪墙体,克服现有技术对于变电站墙体降噪能力差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板式降噪模块,所述板式降噪模块为空腔板;所述空腔板上设有缝隙,所述空腔板内设有片式降噪部件。
[0006]优选的,所述缝隙位于所述空腔板一个面的一个侧边;所述片式降噪部件位于所述空腔板内且设置在远离所述缝隙的方向上。
[0007]优选的,所述片式降噪部件与所述缝隙平行设置。
[0008]优选的,所述缝隙的数目为1个;所述片式降噪部件的数目大于1个,所述片式降噪部件呈S型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片式降噪部件为S形。
[0009]优选的,所述片式降噪部件为金属薄片。
[0010]优选的,所述片式降噪部件上设有降噪孔。
[0011]优选的,所述缝隙的缝隙宽5~10mm。
[0012]优选的,所述片式降噪部件厚0.08~0.12mm。
[0013]优选的,所述缝隙与片式降噪部件两者间距8~12mm。
[0014]优选的,所述降噪孔的直径为0.1~0.9mm。
[0015]优选的,所述板式降噪模块为矩形空腔板、正方形空腔板或多边形空腔板。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降噪墙体,所述降噪墙体包括外层、芯层和内层,所述内层包括上述板式降噪模块。
[0017]优选的,所述内层包括网格状支撑架和嵌套于所述网格状支撑架网格内的所述板式降噪模块。
[0018]优选的,所述网格状支撑架由角钢拼接而成。
[0019]优选的,所述墙体内层包括由数目大于1个的所述板式降噪模块组成的降噪模块
组;所述降噪模块组之间用卡扣或L型角钢连接。
[0020]优选的,所述外层包括铝镁锰板;优选的,所述芯层为岩棉、矿棉、纤维水泥板或多孔板。
[0021]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还具备如下优异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板式降噪模块为空腔板;空腔板上设有缝隙,空腔板内设有片式降噪部件,将缝隙与片式降噪部件结合于一个板式降噪模块上,经缝隙进入空腔内的噪声与片式降噪部件形成共振而消耗噪声能量实现降噪的效果。缝隙与片式降噪部件结合于一个空腔模块板部件上的这种组合方式特别适宜于100Hz的变压器及其倍频的吸噪。
[002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降噪模块为降噪墙体内层的基本拼接单元,将现有的外层板、芯板和内侧变电站墙体龙骨中的内侧龙骨设计为嵌套所述降噪模块板的网格,不仅充分利用了外墙和内层间的空隙降噪也确保了墙体的安全性,提升墙体的整体安全性能,同时降低降噪成本。
[002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改进的降噪墙体,可以作为变电站墙体,为高隔声量墙体变电站提供了降噪解决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降噪模块板为装配式变电站建筑墙体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轻墙体重量,还有利于模块化的设计、安装和维修,既适用于新变电站的建设,也利于既有变电站的改造和维修。
附图说明
[0024]图1(a)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板式降噪模块结构示意图;图1(b)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板式降噪模块结构示意图;图2为由本专利技术的板式降噪模块组成的降噪模块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降噪墙体纵剖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板式降噪模块的简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降噪墙体的L型角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板式降噪模块和支撑架装配关系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装配式变电站建筑墙体示意图;其中:内层1、芯层2、外层3、板式降噪模块4、缝隙5、片式降噪部件6、L型角钢7、支撑架8。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板式降噪模块和降噪墙体,下面结合附图1(a)、1(b)~7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做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a)和1(b)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板式降噪模块4为空腔板;空腔板上设有缝隙5,空腔板内设有片式降噪部件6。噪声经缝隙5进入空腔内,进入空腔内的噪声与片式降噪部件6形成共振而消耗噪声能量实现降噪的效果。
[0026]本实施例中板式降噪模块为长方体形,其主视图呈长方形,缝隙5设置在空腔板主视图所在面的侧边;片式降噪部件6位于所述空腔板内且设置在远离所述缝隙的方向上。如
图1(a)和1(b)所示,缝隙5位于空腔板的前板上竖向左侧或右侧,或位于空腔板的前板横向下侧或上侧;或位于空腔板的后板上竖向左侧或右侧,或位于空腔板的后板横向下侧或上侧。片式降噪部件6位于所述空腔板内且设置在远离所述缝隙的方向上。术语“竖向”和“横向”是以图1(a)和1(b)所示的矩形板式降噪模块4的竖向和横向而言的。
[0027]片式降噪部件6与所述缝隙5平行设置,比如缝隙5竖向设置,片式降噪部件6也竖向设置;缝隙5横向设置,片式降噪部件6也横向设置。
[0028]本实施例中缝隙5的数目为1个;所述片式降噪部件6的数目大于1个,所述片式降噪部件6呈S型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片式降噪部件为S形。从附图1(a)可以看出,具体的本实施例,片式降噪部件为3个,从左往右,第一个片式降噪部件与长方体的板式降噪模块的后面接触,与前面之间留有缝隙,第二个片式降噪部件与长方体的板式降噪模块的前面接触,与后面之间留有缝隙,第三个片式降噪部件与长方体的板式降噪模块的后面接触,与前面之间留有缝隙,即片式降噪部件呈S型间隔设置,形成内部S型空腔结构,声波从缝隙5入射进腔体内部,并与片式降噪部件形成的S型腔体共振,从而耗散噪声能量。
[0029]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参见附图1(b),片式降噪部件6为S形结构,可进一步耗散噪声能量。优选地,片式降噪部件6为S形结构且多个片式降噪部件6呈S型间隔设置,充分耗散噪声能量。
[0030]进一步地,片式降噪部件为金属薄片。声波从缝隙5入射进腔体内部,并与金属薄片形成的S型腔体共振,从而耗散噪声能量。
[0031]进一步地,片式降噪部件上设有降噪孔,用于声波的传递耗散。降噪孔的直径为0.1~0.9mm。
[0032]所述缝隙的缝隙宽5 mm、8 mm或10mm;长度同板式降噪模块竖向高度或横向长度接近,通过调节缝隙宽度可调整吸声单元的声学特性。
[0033]所述片式降噪部件厚0.08~0.12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式降噪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降噪模块为空腔板;所述空腔板上设有缝隙,所述空腔板内设有片式降噪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设置在所述空腔板一面的一个侧边;所述片式降噪部件位于所述空腔板内且设置在远离所述缝隙的方向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噪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片式降噪部件与所述缝隙平行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的降噪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的数目为1个;所述片式降噪部件的数目大于1个,所述片式降噪部件呈S型间隔设置和/或所述片式降噪部件为S形。5.根据权利要求4的降噪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片式降噪部件为金属薄片。6.根据权利要求4或5的降噪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片式降噪部件上设有降噪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板式降噪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的缝隙宽5~10mm;和/或,所述片式降噪部件厚0.08~0.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裕超莫娟李想杨臻李毅刚徐金沈鸿冰房正刚樊宝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