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管廊和隧道基坑一体化支撑结构的换撑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63199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37
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管廊和隧道基坑一体化支撑结构的换撑方法,涉及管廊隧道施工技术的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地基加固:场地平整,地基加固;基坑支撑:开挖基坑并在基坑内设置两道支撑;隧道、管廊底板施工:在基坑底部施作隧道、管廊底板以及换撑梁;隧道侧墙和管廊主体施工:拆除第二道支撑并施作隧道结构侧墙以及管廊主体结构;换撑第一道支撑:在隧道侧墙之间以及隧道侧墙与基坑侧壁之间施作替换支撑,并拆除第一道支撑;隧道施工完毕:施作隧道顶板;替换支撑拆除:通过辅助拆卸装置拆除替换支撑;土方回填:土方回填至整平标高。本申请具有提高管廊隧道施工效率的作用。有提高管廊隧道施工效率的作用。有提高管廊隧道施工效率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管廊和隧道基坑一体化支撑结构的换撑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管廊隧道施工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管廊和隧道基坑一体化支撑结构的换撑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换撑就是在先期支撑工况下完成结构施工后,先期支撑形式影响后续的结构施工,故需对先期的钢支撑进行换撑处理,以方便后续结构施工,一般换撑在前道完成的结构上进行。
[0003]传统管廊隧道施工过程中,操作者先平整场地,进行地基加固;然后进行基坑开挖并在基坑内设置上下两层支撑;再于支撑底部施作隧道和管廊底板以及换撑梁;当隧道和管廊底板以及换撑梁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下层钢支撑,并施作隧道结构侧墙以及管廊主体结构;隧道结构侧墙以及管廊主体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施作钢管换撑及土方回填,换撑完成后拆除第一道支撑,并施作隧道顶板;最后,当隧道顶板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土方回填至整平标高。
[0004]专利技术人发现管廊施工完后,先通过土方回填的方式进行支撑,再继续施工隧道结构,在隧道施工完毕后又需要再一次进行土方回填,该方式使得整个管廊隧道施工进行了两次土方回填工序,土方回填过程中土方的施工和压实等工序比较耗时,严重影响了管廊隧道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实现提高管廊隧道施工效率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管廊和隧道基坑一体化支撑结构的换撑方法。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管廊和隧道基坑一体化支撑结构的换撑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管廊和隧道基坑一体化支撑结构的换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地基加固:场地平整,地基加固;基坑支撑:开挖基坑并在基坑内设置两道支撑;隧道、管廊底板施工:在基坑底部施作隧道、管廊底板以及换撑梁;隧道侧墙和管廊主体施工:拆除第二道支撑并施作隧道结构侧墙以及管廊主体结构;换撑第一道支撑:在隧道侧墙之间以及隧道侧墙与基坑侧壁之间施作替换支撑,并拆除第一道支撑;隧道施工完毕:施作隧道顶板;替换支撑拆除:通过辅助拆卸装置拆除替换支撑;土方回填:土方回填至整平标高。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在基坑内施工完隧道结构侧墙以及管廊主体结构手后,通过若干替换支撑对隧道侧墙与隧道侧墙之间以及隧道侧墙与基坑侧壁之间进行支撑,进而实现对基坑两侧进行支撑,通过该方式代替在管廊上方进行土方回填的工序,待隧道施工完毕后再对隧道和管廊上方整体土方回填,通过该方式将两次土方回填转变为一次土方回填,减少土方施工和压实所需时间,进而提高管廊和隧道的施工效率。
[0008]可选的,步骤“基坑支撑”中操作者将基坑开挖至.m

m后,设置第一道支撑,,基坑
开挖至m

m后,设置第二道支撑。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道支撑和第二道支撑来提高对基坑侧壁的支撑效果,减少基坑变形的情况。
[0010]可选的,步骤“隧道侧墙和管廊主体施工”中的所述替换支撑包括若干基筒,若干所述基筒沿轴线方向依次拼接并对隧道侧墙和基坑侧壁进行支撑,相邻两个所述基筒之间通过连接装置进行固定连接。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装置对若干基筒进行连接,使得拼接完成后的基筒能够满足支撑所需长度要求,一方面可以方便操作者对替换支撑进行装拆,另一方面操作者可以根据支撑长度选用不同数量和不同长度的基筒进行配合,提高替换支撑的使用灵活性,以适应更多使用场景。
[0012]可选的,连接装置包括限位环和弧形板,各个所述基筒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凸环,所述弧形板设置有两个并相互拼接成圆筒状,相邻两个所述基筒的连接端位于两个弧形板之间,两个所述弧形板上均开设有用于对凸环进行限位的凹槽,两个所述弧形板通过搭扣进行固定,所述限位环套设在两个弧形板外周壁上。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通过两个弧形板夹住两个相邻基筒的凸环,通过凹槽限制两个凸环沿基筒轴线方向移动,进而限制两个基筒沿自身轴线方向相对移动,两个弧形板之间通过搭扣进行相对位置的初步固定,操作者通过将限位环套设在两个弧形板上,限制两个弧形板相互分离,使得两个弧形板始终夹紧在两个基筒上,限制基筒径向移动,进而实现两个基筒之间的位置固定。
[0014]可选的,所述限位环包括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所述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均套设在两个弧形板上,两个所述弧形板在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之间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第一套环上铰接有若干锁紧钩,若干所述锁紧钩均钩紧在第一套环上,所述第一套环上对应各个锁紧钩位置均设置有用于控制锁紧钩钩紧或松开第二套环的驱动组件。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通过若干驱动组件控制各个锁紧钩朝向第二凸环方向翻转,使得各个锁紧钩均钩紧在第二套环上,并使得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抵紧在限位块,限制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滑出弧形板,进而提高两个基筒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0016]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导向杆、连杆、转动杆以及耳板,所述导向杆沿基筒的轴线方向滑移穿设在第一套环上,所述锁紧钩铰接在导向杆上,所述第二套环上设置有上设置有环槽,若干所述锁紧钩均钩紧在环槽内,所述导向杆上设置有用于将锁紧钩压紧在第二套环上的弹性板,所述连杆铰接在锁紧钩上,所述转动杆固定连接在连杆上,所述耳板固定连接在第一套环上,所述耳板上开设有用于供转动杆滑移穿设的腰形孔,所述腰形孔的长度方向与基筒的长度方向平行。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从弧形板上拆下时,需要操作者推动导向杆朝向第二套环方向移动,则带动锁紧钩、连杆以及转动杆朝向第二套环方向移动,当导向杆移动至转动杆与腰形孔靠近限位环一端抵接时,导向杆继续朝向第二套环方向移动,此时转动杆和连杆无法朝向第二导向环方向继续移动,在导向杆的推动作用以及连杆的限位作用下锁紧钩克服弹性板的弹力作用朝远离第二套环方向翻转,进而解除锁紧钩对第二套环的限位效果,方便操作者将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拆下。
[0018]可选的,各个所述驱动组件的导向杆上均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第一套环上转动
连接有转动环,所述转动环对应各个推板位置均开有让位槽,各个所述让位槽内设置有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导向块,所述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导向块之间留有供推板移动的间隙,所述第一导向块和第二导向块的相对面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推板沿基筒轴线方向移动的斜面,所述第一导向块的斜面朝向限位块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导向块的斜面背离限位块方向设置。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者通过控制转动环转动时,第一导向块朝向推板方向移动,第一导向块的斜面将推板朝向限位环推动,使得各个锁紧钩解除对第二套环的限位效果;操作者通过控制转动环反向转动时,第二导向块朝向推板方向移动,第二导向块的斜面将推板朝远离限位环推动,使得各个锁紧钩朝向第二套环翻转,并钩紧在环槽内限制第一套环和第二套环相背移动。
[0020]可选的,所述辅助拆卸装置包括底座和升降台,所述升降台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升降台上设置有两个用于支撑基筒的支撑座,所述弧形板位于两个支撑座之间,所述升降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管廊和隧道基坑一体化支撑结构的换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地基加固:场地平整,地基加固;基坑支撑:开挖基坑(1)并在基坑(1)内设置两道支撑;隧道(11)、管廊(12)底板施工:在基坑(1)底部施作隧道(11)、管廊(12)底板以及换撑梁;隧道(11)侧墙和管廊(12)主体施工:拆除第二道支撑并施作隧道(11)结构侧墙以及管廊(12)主体结构;换撑第一道支撑:在隧道(11)侧墙之间以及隧道(11)侧墙与基坑(1)侧壁之间施作替换支撑(13),并拆除第一道支撑;隧道(11)施工完毕:施作隧道(11)顶板;替换支撑(13)拆除:通过辅助拆卸装置(5)拆除替换支撑(13);土方回填:土方回填至整平标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管廊和隧道基坑一体化支撑结构的换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基坑支撑”中操作者将基坑(1)开挖至0.2m

1m后,设置第一道支撑,,基坑(1)开挖至7m

10m后,设置第二道支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管廊和隧道基坑一体化支撑结构的换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隧道(11)侧墙和管廊(12)主体施工”中的所述替换支撑(13)包括若干基筒(14),若干所述基筒(14)沿轴线方向依次拼接并对隧道(11)侧墙和基坑(1)侧壁进行支撑,相邻两个所述基筒(14)之间通过连接装置(2)进行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管廊和隧道基坑一体化支撑结构的换撑方法,其特征在于:连接装置(2)包括限位环(25)和弧形板(21),各个所述基筒(14)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凸环(22),所述弧形板(21)设置有两个并相互拼接成圆筒状,相邻两个所述基筒(14)的连接端位于两个弧形板(21)之间,两个所述弧形板(21)上均开设有用于对凸环(22)进行限位的凹槽(23),两个所述弧形板(21)通过搭扣(24)进行固定,所述限位环(25)套设在两个弧形板(21)外周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管廊和隧道基坑一体化支撑结构的换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环(25)包括第一套环(251)和第二套环(252),所述第一套环(251)和第二套环(252)均套设在两个弧形板(21)上,两个所述弧形板(21)在第一套环(251)和第二套环(252)之间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6),所述第一套环(251)上铰接有若干锁紧钩(27),若干所述锁紧钩(27)均钩紧在第一套环(251)上,所述第一套环(251)上对应各个锁紧钩(27)位置均设置有用于控制锁紧钩(27)钩紧或松开第二套环(252)的驱动组件(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管廊和隧道基坑一体化支撑结构的换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导向杆(31)、连杆(32)、转动杆(33)以及耳板(34),所述导向杆(31)沿基筒(14)的轴线方向滑移穿设在第一套环(251)上,所述锁紧钩(27)铰接在导向杆(31)上,所述第二套环(252)上设置有上设置有环槽(37),若干所述锁紧钩(27)均钩紧在环槽(37)内,所述导向杆(31)上设置有用于将锁紧钩(27)压紧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西濛李艳阳叶锦华马瑞王丽群张涛贾惠文韩强侯国典王丕光王明宇王兴宝虎铭伟王成宝张泽辉曹艳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