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组件、具有其的电机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3190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定子组件、具有其的电机及车辆,克服了现有技术扁线绕组制造困难、存在支路环流、电机反电势谐波高的问题,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和m相扁线绕组;电机为m相p对极,每极每相槽数为q=2,并联支路数为a=2,定子铁芯上设有沿着定子铁芯周向分布的若干定子槽,定子槽数为z;定子槽在定子铁芯上均匀分布;所述的定子槽贯穿定子铁芯;m相扁线绕组,所述的m相定子绕组每一相都包含a条并联支路,每一条并联支路上均包含2pn个U形线圈,且两条支路之间没有支路环流。本发明专利技术制造成本低、工艺简单、可以减小绕组支路环流、降低电机定子反电势谐波。反电势谐波。反电势谐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定子组件、具有其的电机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定子组件、具有其的电机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市场对其各项性能的要求都越来越高。目前高速化、轻量化、高效化已经成为驱动电机的主要发展趋势,对电机的功率密度、高效区、散热能力和NVH性能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0003]其中驱动电机的定子绕组可以采用圆线绕组和扁线绕组,相较于圆线绕组,扁线绕组具有更高的铜线槽满率,能够有效的降低电机电阻,减小电机铜耗,从而提升电机整体效率;同时还能缩短电机绕组端部长度,从而减小电机体积,降低电机重量,提高电机驱动系统的功率/转矩密度。
[0004]目前,扁线绕组主要采用整体呈U形弯折的分段式线圈焊接而成。U形线圈在定子槽内的排布和连接方式是该种类型电机设计的难点之一。现有技术下,扁线U形线圈排布方式一般存在以下问题:1.扁线U形线圈种类较多,绕组整体复杂,不易批量生产且制造成本高;2.对于并联支路大于等于2的绕组,可能存在绕组支路不对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定子组件,适用于m相p对极的电机,其特征是,定子组件包括定子铁芯;电机每极每相槽数为q,并联支路数为a,q=2,a=2,定子铁芯上设有沿着定子铁芯周向分布的若干定子槽,定子槽数z=2mpq=4mp;所述的定子槽贯穿定子铁芯;所述的定子槽具有槽序编号,所述的定子槽在平行于所述的定子铁芯顶部表面的方向上,以预设位置为起点,按照顺时针/逆时针的顺序进行槽序1到z编号;所述的定子槽中包含线圈层,线圈层的层数n=4k;所述的线圈层具有线圈层编号,在所述的定子铁芯的径向上,从外侧向内侧从1到n进行线圈层编号;定子组件还包括m相定子绕组,所述的m相定子绕组每一相都包含a=2条并联支路,每一条并联支路上均包含2pn个U形线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定子组件,其特征是,所述的U形线圈包括折弯部分和分别连接于所述的折弯部分两侧的第一定子槽内部分和第二定子槽内部分;所述的第一定子槽内部分穿过某一序号定子槽的其中一个线圈层,所述的第二定子槽内部分穿过另一序号定子槽的其中一个线圈层,所述的第一槽内部分和所述的第二槽内部分穿过其对应序号的定子槽后端部超出定子铁芯的部分形成焊接端;位于当前U形线圈的第一槽内部分的焊接端与其相邻线圈层的位于U形线圈的第二槽内部分的焊接端之间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定子组件,其特征是,所述的U形线圈包括第一类U形线圈、第二类U形线圈、第三类U形线圈和第四类U形线圈;所述的第一类U形线圈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之间的跨距为y个定子槽,所述的第二类U形线圈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之间的跨距为(y

2)个定子槽,所述的第三类U形线圈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之间的跨距为(y

1)个定子槽,所述的第四类U形线圈第一槽内部分和第二槽内部分之间的跨距为(y+1)个定子槽,其中y=z/2p。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定子组件,其特征是,所述的m相定子绕组中的任意一相的第一条支路采用以下绕线方式:[S]1→
[S+y
×
1]2→
[S+y
×
2]1→
[S+y
×
3]2……
[S+y
×
(2p

1)]2→
[S]3→
[S+y
×
1]4→
[S+y
×
2]3→
[S+y
×
3]4……
[S+y
×
(2p

1)]4→……
[S]
4k
‑1→
[S+y
×
1]
4k

[S+y
×
2]
4k
‑1→
[S+y
×
3]
4k
……
[S+y
×
(2p

1)]
4k

[S

1]
4k

[S
‑1‑
y
×
1]
4k
‑1→
[S
‑1‑
y
×
2]
4k

[S
‑1‑
y
×
3]
4k
‑1……
[S
‑1‑
y
×
(2p

1)]
4k
‑1→
[S

1]
4k
‑2→
[S
‑1‑
y
×
1]
4k
‑3→
[S
‑1‑
y
×
2]
4k
‑2→
[S
‑1‑
y
×
3]
4k
‑3……
[S
‑1‑
y
×
(2p

1)]
4k
‑3→……
[S

1]
2k+2

[S
‑1‑
y
×
1]
2k+1

[S
‑1‑
y
×
2]
2k+2

[S
‑1‑
y
×
3]
2k+1
……
[S
‑1‑
y
×
(2p

1)]
2k+1

[S+1]
2k

[S+1

y
×
1]
2k
‑1→
[S+1

y
×
2]
2k

[S+1

y
×
3]
2k
‑1……
[S+1

y
×
(2p

1)]
2k
‑1→
[S+1]
2k
‑2→
[S+1

y
×
1]
2k
‑3→
[S+1

y
×
2]
2k
‑2→
[S+1

y
×
3]
2k
‑3……
[S+1

y
×
(2p

1)]
2k
‑3→……
[S+1]4→
[S+1

y
×
1]3→
[S+1

y
×
2]4→
[S+1

y
×
3]3……
[S+1

y
×
(2p

1)]3[S+1]2→
[S+1

y
×
1]1→
[S+1

y
×
2]2→
[S+1

y
×
3]1……
[S+1

y
×
(2p

1)]1该相中的第二支路的绕线方式为:[S+1]1→
[S+1+y
×
1]2→
[S+1+y
×
2]1→
[S+1+y
×
3]2……
[S+1+y
×
(2p

1)]2→
[S+1]3→
[S+1+y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东赵素珍梁飞飞米泽银孙英杰汤卫平岳卫东巫存潘长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