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63074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属于混焦煤鉴别评价技术领域。该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S1、测定目标煤样的G值、lgMF和Rmax、Rran指标;S2、计算混煤指数H;H=(0.15G+0.23PR)/{11.4lgMF+3(Rran+Rmax)},S3、当0.38≦H≦1.1时为焦煤,否则为混焦煤;S4、当H<0.38时,可作为1/3焦煤使用;S5、当H>1.1时,需进行小焦炉实验,将目标煤样进行破碎,使细度达到7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混焦煤鉴别评价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高炉大型化和喷吹技术的发展和节能降耗指标同时对焦炭质量提出更严格的要求,焦炭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高炉生产和企业能耗。因此,炼焦用煤的品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特别是铁前原料成本。而随着国内优质炼焦煤资源的日益短缺,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供货商将不同变质程度的低价煤配合为符合煤炭工业分类指标的焦煤出售,造成焦煤严重混煤。并且,进口焦煤用量增多,由于运输存储过程的差异均可导致焦煤质量变化,引起焦炭质量波动。单一的煤质评价如工业分析、粘结指数(G)、奥亚膨胀度、胶质层指数等煤质分析化验手段已越来越难以客观评价煤的工艺性质,国内外企业都在积极研究炼焦精煤煤种的测定和评价方法,
[0003]基式流动度指标可同时反映炼焦煤胶质体的数量、黏度和流动性,其特征指标包括初始软化温度(IST)、最大流动度温度(MFT)、最后流动温度(LFT)、固化温度(ST)、塑性区间(PR)和最大流动度(MF),基氏流动度指标对与中粘结性煤和强粘结性煤均有较好的区分能力,特别是对中等粘结性的煤,区分能力要由于其它粘结性指标。应用于炼焦煤评价。早在1950年,提出了Vdaf

MF法,该法要求的配煤区间为:Vdaf=32%~37%,MF=1500~7000DDPM。70年代初,提出的Rmax—MF预测图,其中指出最佳配煤区间的MF=200~1000DDPM,Rmax=1.2%~1.3%。大量研究表明,最大流动度对数(LgMF)与粘结结指数(G)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最大流动度的增大,G逐渐增大,增至90后趋于平稳。主要由于软化熔融产生塑性体可以将惰质组分包裹、粘结,流动性越大,塑性体发展越好,可以将更多的惰质组分黏结。对不同地区的70多个矿点煤进行测定,并对不同煤种的特征温度、最大流动度及塑性温度区间做出经验范围总结,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炼焦煤的基氏流动度指标具有不同的特点,可依据基氏流动度指标对煤种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具有快速、省时、准确等优点。因此,引入基氏流动度进行煤质测定评价,将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与其它粘结性指标、煤岩指标结合,构建基于基氏流动度的煤质检验和评价方法,是区分炼焦煤胶质体的性质特征,指导煤质鉴定、提高配煤准确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旨在实现对于混焦煤的快速鉴别以及对煤样可塑性的评价,从而指导煤质鉴定、提高配煤准确性。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包括有以下方法步骤:
[0006]S1、测定目标煤样的G值、lgMF和Rmax、Rran指标;
[0007]S2、计算混煤指数H
[0008]H=(0.15G+0.23PR)/{11.4lgMF+3(Rran+Rmax)}
[0009]其中lgMF是最大流动度对数,
[0010]PR是塑性区间,
[0011]Rran是镜质组随机反射率,
[0012]Rmax是镜质组平均反射率,
[0013]G

粘结指数;
[0014]S3、当0.38≦H≦1.1时为焦煤,否则为混焦煤;
[0015]S4、当H<0.38时,可作为1/3焦煤使用;
[0016]S5、当H>1.1时,需进行小焦炉实验,将目标煤样进行破碎,使细度达到75%

80%,按照生产条件将煤样按照焦煤使用,配合后送入小焦炉炼焦。
[001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将基式流动度特征指标lgMF与G值、Rmax、Rran指标相结合,建立了一种鉴定和评价混焦煤质量的方法,从而丰富炼焦煤质量评价手段,实现配煤比的优化,提高焦炭质量,弥补了配煤炼焦领域炼焦煤质量检测技术的不足,可以快捷准确的鉴别出不符合要求的混焦煤种,并对其性质进行基本评价,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001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1中的目标煤在测定之前,先对煤矿进行处理,且处理的步骤如下:
[0019]S101、将需要测定的煤矿进行粉碎打磨,使得煤炭的颗粒直径在2

5cm;
[0020]S102、然后对煤炭颗粒进行洗煤,将煤炭上的灰尘进行洗去;
[0021]S103、再对煤炭颗粒进行测量G值、lgMF和Rmax、Rran指标。
[0022]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煤矿进行粉碎,使得煤矿颗粒便于进行检测,以及清除粉尘,可以使得煤矿颗粒的检测更加的标准。
[002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101中的煤炭粉碎采用的是煤炭粉碎机,且煤炭粉碎机的下部设有两组过滤筛网,且两组过滤筛网分别用于进行过滤直径在5cm以上的煤炭颗粒和2cm以下的煤炭颗粒。
[0024]在上述实现过程中,煤炭粉碎机可以实现对煤矿进行粉碎处理,并且能够根据实际的颗粒大小进行筛分处理,提高精准度。
[002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1中的lgMF中的MF值是最大流动度和所述S2中的PR是塑性区间共同表征了煤样塑性体可流动性的大小和温度范围,与粘结指数相比,基氏流动度侧重反映煤在加热过程中生成胶质体的数量和流动性。
[0026]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煤矿加热过程中生成胶质体的数量和流动性进行检测。
[002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1中的G值反映煤生产胶质体粘结惰性物质的能力,既是考察了胶质体的性质。
[0028]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煤矿的粘连性进行有效的检测。
[0029]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2中的煤的镜质组反射率是表征煤阶的重要指标,是洗煤生产中判定商品煤是否是混煤的重要依据,且炼焦煤中显微组分主要以镜质组为主,所述镜质组反射率含量在50

70%,其对应的镜质组随机反射率Rran可以反应煤中活性组分的含量,而镜质组平均反射率Rmax大小与煤样的变质程度成正比。
[0030]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煤矿的指标进行检测,进而实现对煤矿进行有效的判定。
[003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S2中的混焦煤是由不同变质程度的低价煤通过部分混配代替优质焦煤,通过将基式流动度特征指标lgMF与G值、Rmax、Rran指标相结合实现对混焦煤进行鉴别评价,所述混焦煤通过不同挥发分大小的低阶煤间粉碎、配合,这样就是的混焦煤样在热解过程中产生胶质体的数量大小和粘结性与优质焦煤的指标差别不大,单纯使用Rran和Rmax来判定煤种时,默认用镜质组代替了测定煤样,会产生代表性误差,影响对混焦煤的判断,相对于单种焦煤,混配煤样的变质程度相对降低,活性组分较少,导致胶质体流动性变差,胶质体的总体质量明显下降,会直接影响配合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以下方法步骤:S1、测定目标煤样的G值、lgMF和Rmax、Rran指标;S2、计算混煤指数HH=(0.15G+0.23PR)/{11.4lgMF+3(Rran+Rmax)}其中lgMF是最大流动度对数,PR是塑性区间,Rran是镜质组随机反射率,Rmax是镜质组平均反射率,G

粘结指数;S3、当0.38≦H≦1.1时为焦煤,否则为混焦煤;S4、当H<0.38时,可作为1/3焦煤使用;S5、当H>1.1时,需进行小焦炉实验,将目标煤样进行破碎,使细度达到75%

80%,按照生产条件将煤样按照焦煤使用,配合后送入小焦炉炼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的目标煤在测定之前,先对煤矿进行处理,且处理的步骤如下:S101、将需要测定的煤矿进行粉碎打磨,使得煤炭的颗粒直径在2

5cm;S102、然后对煤炭颗粒进行洗煤,将煤炭上的灰尘进行洗去;S103、再对煤炭颗粒进行测量G值、lgMF和Rmax、Rran指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01中的煤炭粉碎采用的是煤炭粉碎机,且煤炭粉碎机的下部设有两组过滤筛网,且两组过滤筛网分别用于进行过滤直径在5cm以上的煤炭颗粒和2cm以下的煤炭颗粒。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基氏流动度特征指标的混焦煤鉴别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的lgMF中的MF值是最大流动度和所述S2中的PR是塑性区间共同表征了煤样塑性体可流动性的大小和温度范围,与粘结指数相比,基氏流动度侧重反映煤在加热过程中生成胶质体的数量和流动性。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宇黄海峰张伟崔平欧战备刘沐周晓慧高春燕凌强雷昭刘祥春
申请(专利权)人: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