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1基因新突变及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30498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体及其应用。所提供的基因突变体与野生型BEST1基因相比,具有c.41T>c突变,和/或c.345_346insGGCAAGGACG突变。所提供的突变是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相关突变,通过检测该突变在生物样品中是否存在,可以有效地检测生物样品是否患有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该基因突变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检测和研究,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检测位点和新的方法。位点和新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BEST1基因新突变及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领域,具体涉及BEST1基因新突变及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更具体地涉及基因突变、核酸、多肽、生物模型在筛选药物中的用途,用于治疗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药物,构建体以及重组细胞等。

技术介绍

[0002]bestrophin

1(Best1,MIM 607854)是一种由585个氨基酸组成的四次跨膜蛋白,该蛋白由染色体11q12.3上的BEST1基因编码。最近的研究表明,BEST1基因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基底外侧质膜中选择性表达。Best1蛋白由5个具有四次跨膜结构的螺旋亚基组成对称排列形成漏斗状跨膜离子通道。跨膜结构域内的氨基酸高度保守,表明bestrophin

1在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大量证据表明,蛋白在RPE中充当氯离子通道,调节Ca
2+
电压门控通道,以维持钙稳态和RPE的跨上皮电位。
[0003]迄今为止,已经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家系和散发病例中发现了300多个BEST1突变。BEST1突变可能会降低RPE中阴离子通道的活性,从而导致视网膜下液和色素积聚,最终导致视网膜营养不良。BEST1基因突变与四种临床特征不同的视网膜变性疾病相关:Best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VMD)、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视网膜病变(AR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玻璃体视网膜病变(ADVIRC)和视网膜色素变性(RP)。
[0004]BVMD又称Best病,是最常见的黄斑变性疾病之一。其主要特征是视网膜下脂褐素样物质堆积,导致黄斑区出现黄色卵黄状病变。BVMD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但具有不完全外显性和可变表达。1905年,Frederick Best首次在两个家系中描述了该疾病。BVMD通常发生在年轻人,但从儿童早期到老年,该病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根据典型的眼底表现和眼底自发荧光(FAF)、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

OCT)检查,可以诊断BVMD。此外,在BVMD病程所有阶段,眼电图(EOG)异常、Arden显著降低以及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正常通常被认为是确诊该疾病的必要条件。2008年,Burgess等人首次描述了ARB。它通常被认为是人类的BEST1基因突变的“零”表型。在疾病早期,患者视力缓慢下降,直到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黄斑拱环附近的小卵黄状病变和黄色视网膜下沉积是常见的眼底表现。1982年,ADVIRC首次被报道,它由视网膜和玻璃体异常组成。2009年,与EST1基因突变相关的RP首次被报道。有科学家怀疑BEST1突变导致的RP实际上被误诊为ARB,BEST1可能导致RP。也有几份研究报告表明,BEST1诱导的RP可能是一种多基因疾病,由其他RP相关基因突变同时存在而引发。
[0005]然而针对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因突变及其在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0007]在研究过程中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基因水平上对两个中国家系进行突变分
析,鉴定出了两个BEST1基因新突变。一个新突变导致BVMD,而另一个新突变与另一个USH2A基因新突变共同作用导致RP。这些新的基因突变均与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相关。同时通过分析两个携带BEST1基因新突变家系的FAF、SD

OCT、FFA、EOG和ERG特征,描述了BEST1的新突变的相关的临床特征,也证实了这些基因突变与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的相关性。
[0008]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9]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检测的基因突变,与野生型BEST1基因相比,选自下列突变:具有c.41T>c突变,和/或c.345_346insGGCAAGGACG突变。专利技术人发现BEST1基因上c.41T>c突变可以导致BVMD疾病,而c.345_346insGGCAAGGACG突变可以与USH2A基因突变共同导致RP。通过检测这些突变体,可以有效地确定生物样品是否为患有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生物样品。
[0010]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核酸,与野生型BEST1基因相比,选自下列突变:c.41T>c突变,和/或c.345_346insGGCAAGGACG突变。
[0011]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多肽,与野生型BEST1基因表达的多肽相比,选自下列突变:具有p.Leu14Ser突变,和/或p.Glu119Glyfs*116突变。
[0012]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提供了检测基因突变或核酸或多肽的试剂在制备试剂盒或者设备中的用途,所述试剂盒或者设备用于诊断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所述基因突变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基因突变,所述核酸为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核酸,所述多肽为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所述的多肽。如前所述,上述所述的基因突变体、核酸、多肽与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密切相关,进而能够检测上述基因突变、核酸或多肽的试剂能够用于制备试剂盒或设备,所得到的试剂盒或者设备能够有效筛选出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生物样品。
[0013]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生物模型在筛选药物中的用途,所述生物模型携带下列至少之一:(1)前面所述的基因突变;(2)前面所述的核酸;(3)表达前面所述的多肽。
[0014]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特异性改变基因突变体或者核酸的试剂在制备药物中的用途,所述药物用于治疗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所述基因突变体为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基因突变,所述核酸为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核酸。
[0015]本专利技术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药物,所述药物含有:特异性改变基因突变或者核酸的试剂。
[0016]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构建体,包含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核酸。
[0017]本专利技术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重组细胞,所述重组细胞是通过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所述的构建体转化受体细胞或者表达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所述的多肽而获得的。本专利技术的重组细胞,能够有效地用作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相关研究的模型。
[0018]本专利技术的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试剂盒,所述试剂盒中包括检测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基因突变的试剂,和/或检测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核酸的试剂,和/或检测第三方面所述的多肽的试剂。前述所述的基因突变、核酸、多肽与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密切相关,进而能用于包含能有效检测前述所述基因突变体或核酸或多肽的试剂的试剂盒能有效筛选出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的生物样品。
[0019]本专利技术描述了两个具有不同表型的不相关家系中BEST1基因的两个新突变,BEST1 c.41T>c(p.Leu14Ser)导致BVMD,BEST1 c.345_34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检测的基因突变,其特征在于,与野生型BEST1基因相比,选自下列突变:c.41T>c突变,和/或c.345_346insGGCAAGGACG突变;任选地,进一步包括下述突变:与野生型USH2A基因相比,具有c.12560G>a突变。2.一种核酸,其特征在于,与野生型BEST1基因相比,选自下列突变:c.41T>c突变,和/或c.345_346insGGCAAGGACG突变。3.一种多肽,其特征在于,与野生型BEST1基因表达的多肽相比,选自下列突变:p.Leu14Ser突变,和/或p.Glu119Glyfs*116突变;任选地,所述多肽由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酸表达而成。4.检测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因突变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酸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肽的试剂在制备试剂盒或者设备中的用途,所述试剂盒或者设备用于诊断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任选地,所述试剂包括特异性针对所述基因突变、所述核酸和所述多肽的至少之一的抗体、探针、引物以及质谱检测试剂的至少之一。5.生物模型在筛选药物中的用途,所述生物模型携带下列至少之一:(1)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因突变体中的突变;(2)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酸;(3)表达权利要求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鑫黄厚斌朱志鸿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