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苯基膦聚合物负载型催化剂及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615742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2 0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结构及性能可调控的三苯基膦聚合物自负载型多相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多相催化剂中以金属Rh、Ru、Ir、Co、Pd的一种或多种作为活性组分,以具有多级孔结构的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作为载体,含膦有机聚合物由乙烯基功能化的三苯基膦聚合而成。此类配位键型多相催化剂适用于固定床,浆态床,鼓泡床和滴流床等反应器中。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多相催化剂具备结构及催化性能可调控的特点,且催化剂稳定性好,易分离回收。易分离回收。易分离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苯基膦聚合物负载型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多相催化及精细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类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负载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多孔有机聚合物由于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多级孔结构,良好的热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储存,储能,催化等领域。多孔有机配体作为多孔有机聚合物的代表,则在非均相催化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0003]通过对均相有机配体的结构进行改造,将乙烯基引入配体分子中,通过溶剂热聚合制备的多孔有机配体具有高比表面积,多级孔道结构,优秀的热稳定性以及高密度的配位原子裸露在聚合物骨架,这些特点都使其在非均相催化领域有广泛应用。而三苯基膦作为最经典的有机配体,将其应用于非均相催化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0004]三苯基膦是有机合成与工业生产中常用的配体,将三苯基膦乙烯基化后以溶剂热法聚合制备成多孔有机聚合物,再负载活性金属前驱体制备成催化剂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点。然而,传统的三苯基膦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固定,只能通过改变负载量或掺杂助剂对催化性能进行调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相同条件下催化性能可调控的三苯基膦聚合物负载型催化剂并将其应用在催化反应中。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含膦有机聚合物负载型催化剂,以金属Rh、Co、Ir、Pd或Ru中的一种、两种、三种作为活性组分,以三苯基膦有机聚合物为载体,催化剂中金属担载量为0.1~5wt%,聚合物由乙烯基化三苯基膦聚合物通过溶剂热聚合制备。
[0008]所述的烯烃基优选为乙烯基,所述的含有烯烃基的单齿有机膦配体为含乙烯基的三苯基膦配体。
[0009]所述的有机聚合物载体具有多级孔结构,比表面积为100~1500m2/g,同时含有介孔和微孔,孔容为0.1~4.0cm3/g,孔径分布在0.2~20.0nm。
[0010]所述的催化剂是将乙烯基位置不同的三苯基膦以不同比例混合后,采用溶剂热聚合法,经自由基引发剂引发有机膦配体中的烯烃基团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具有多级孔结构含膦有机聚合物作为载体,活性组分的前驱体与载体在有机溶剂中搅拌,活性组分与含膦有机聚合物载体中裸露的P形成多重配位键,蒸去挥发性溶剂后,得到性能不同的一系列催化剂。
[0011]多相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为:
[0012]a)在0~50℃,惰性气体气氛下,在有机溶剂中,加入不同的乙烯基化三苯基膦配体、再加入自由基引发剂,混合后,将混合物搅拌0.1~48小时,优选的搅拌时间范围为0.5
~5小时;
[0013]b)将步骤a)制得的混合溶液转移至合成高压釜中,80~200℃,惰性气体气氛下,采用溶剂热聚合法,静置10~72小时进行聚合反应,优选的聚合反应时间为12~48小时,得到一种三苯基膦有机聚合物;
[0014]c)将步骤b)得到的聚合物,在室温条件下除溶剂,即得到具有多级孔结构的含有裸露P的三苯基膦聚合物,即所述多相催化剂的载体;
[0015]d)在273~473K,惰性气体气氛下,在含有活性组分前驱体的溶剂中,加入步骤c)得到的有机聚合物载体,搅拌0.1~48小时,优选搅拌时间范围4~24小时,之后,除有机溶剂,得到多相催化剂。
[0016]步骤a)中所述的有机溶剂为苯、甲苯、四氢呋喃、甲醇、乙醇、二氯甲烷或三氯甲烷中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的自由基引发剂为过氧化环己酮、过氧化二苯甲酰、叔丁基过氧化氢、偶氮二异丁腈或偶氮二异庚腈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0017]步骤a)中所述的三苯基膦配体,三苯基膦配体与自由基引发剂的摩尔比为300:1~10:1,聚合成三苯基膦聚合物前,三苯基膦配体在有机溶剂中的浓度范围为0.01-1000g/L。
[0018]步骤a)中所述的三苯基膦配体,为L1-L9中的任意两种或多种,优选为L1-L3中的任意两种或三种。
[0019][0020]步骤d)中所述的溶剂为水、苯、甲苯、四氢呋喃、甲醇、乙醇、二氯甲烷或三氯甲烷中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的活性组分为Rh、Co、Ir、Pd、Ru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其中Rh的前驱体为Rh(CH3COO)2、RhH(CO)(PPh3)3、Rh(CO)
2(
acac)、RhCl3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Co的前驱体为Co(CH3COO)2、Co(CO)2(acac)、Co(acac)2、CoCl2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Ir的前驱体为Ir(CO)3(acac)、Ir(CH3COO)3、Ir(acac)3、IrCl4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Pd的前驱体为PdCl2、Pd(CH3COO)2、Pd(acac)2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Ru的前驱体为RuCl3。催化剂中金属担载量范围为0.1~5wt%。
[0021]上述内容中所述的惰性气体为氮气、氩气、氦气的一种或多种。
[0022]本专利技术的反应原理:
[0023]本专利技术将典型的单齿膦配体比如三苯基膦的芳环上引入乙烯基(Vinyl)基团,即一种含有乙烯基的单齿有机膦配体(Vinyl triphenylphosphine)作为聚合单体,在高压釜中利用溶剂热聚合法,聚合形成具有高表面积和多级孔道结构的有机聚合物,由于该有机聚合物骨架中具有大量暴露含有孤对电子的P,可作为催化剂载体与活性过渡金属离子空轨道形成多重配位键,进而形成催化活性位。在该催化剂中,有机膦聚合物同时具备载体和配体的双重功能,活性金属组分高分散于该载体中,与高浓度裸露P形成多重配位键。活性金属组分以单原子形式高分散于有机膦聚合物载体中,大大提高了金属的利用效率。且活性组分不易流失,催化剂寿命长,骨架中的膦配体具有显著的立体效应,制备出来的催化剂可显著提高产物的立体选择性。
[0024]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催化剂有机聚合物载体骨架中含有P,有机聚合物兼具配体和载体的双重功能;活性金属组分能够以单原子或离子的方式分散在这种大表面积多级孔结构有机聚合物载体中,大大提高了金属利用效率。载体有机膦聚合物骨架中的单膦配体结构单元使聚合物具有较高P浓度,容易与活性金属组分形成多重配位键,该配位键具有较强的化学键合能力,使得活性组分不易流失。
[002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6]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多相催化剂骨架中含有单齿有机膦配体结构单元,其中聚合物的表面上存在较高裸露的P,活性金属原子或离子与聚合物上的裸露P形成多重配位键,活性组分不易流失,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为Rh、Co、Ir、Pd或Ru,此类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立体选择性,聚合物具有高比表面积多级孔结构,具备载体和配体的双重功能,活性金属组分可能以单原子形式高分散于有机膦聚合物载体孔道中或表面上,提高了金属组分的利用效率。
[002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多型催化剂活性中心为三苯基膦与金属前驱体,通过将乙烯基位于不同位置的乙烯基三苯基膦单体以不同比例混聚,制备出的催化剂在相同反应条件及负载量下展现出了不同的催化性能。
[0028]此类配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苯基膦聚合物负载型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中以金属Rh、Ru、Ir、Co、Pd的一种或多种作为活性组分,以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为载体,催化剂中金属担载量范围为0.1-5wt%;含膦有机聚合物由乙烯基功能化的三苯基膦聚合而成,乙烯基三苯基膦配体为L1-L9中的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聚合而成;组合方式为下述中的任一一种(优选第一种组合):第一种组合为:摩尔比L1:L2=1:0.1-10的化合物L1和L2聚合,或摩尔比(L1和/或L2):L3=1:0.1-10的化合物L1和/或L2与L3聚合;第二种组合为:摩尔比(L1、L2、L3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L4、L5、L6、L7、L8、L9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1:0.1-1的化合物L1、L2、L3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与L4、L5、L6、L7、L8、L9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聚合;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型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孔有机聚合物载体具有多级孔结构,比表面积为100-1500m2/g,同时含有介孔(孔径分布在2至20nm)和微孔(孔径分布在0.2至小于2.0nm),孔容为0.1-4.0cm3/g,孔径分布在0.2-20.0nm,介孔孔容为介孔和微孔总孔容的30-99%。3.一种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所选组合方式将L1-L9中的两种或三种以上以所需比例混合溶解后,采用溶剂热聚合法,经自由基引发剂引发配体中的烯烃基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具有不同多级孔结构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载体,活性组分的前驱体与载体在有机溶剂中搅拌,活性组分与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载体中裸露的P形成多重配位键,除溶剂后,得到配位键型的多相催化剂。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a)在0-50℃,惰性气体气氛下,在有机溶剂中,加入所需比例的乙烯基化的三苯基膦配体、加入自由基引发剂,混合后,将混合物搅拌0.1-48小时,优选的搅拌时间范围为0.5-5小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丽姬广军丁云杰李存耀程显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