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模组用复合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1234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模组用复合膜,包括上层、中间层、底层、第一胶粘剂层、第二胶粘剂层、背涂层,上层与中间层通过第一胶粘剂层连接,中间层与底层通过第二胶粘剂层连接,背涂层设于底层的下表面,上层、中间层和底层均为相互独立的膜结构,上层上设有第三微棱镜层,中间层上设有第一微棱镜层,底层上设有第二微棱镜层,第一微棱镜层由一高一低间隔排列的三角形微棱镜构成,第二微棱镜层由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与柱状棱镜采用一高N低为一周期循环排列构成,其中柱状棱镜高度大于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且N大于等于1,第三微棱镜层由第二蜂窝状半球型透镜构成。第三微棱镜层由第二蜂窝状半球型透镜构成。第三微棱镜层由第二蜂窝状半球型透镜构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模组用复合膜


[0001]本技术涉及光学薄膜
,尤其涉及一种无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模组用复合膜。

技术介绍

[0002]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技术中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背光模组通过发光方式分类可以分为侧边式发光架构和直下式发光架构两种。其中现有的直下式发光架构需要利用扩散板将点光源遮蔽和扩散,达到点光源到面光源的转换,由于扩散板自带遮蔽效果,因此现有的直下式发光架构光损失严重,同时采用扩散板还会导致采用直下式发光架构的背光模组结构变得复杂,使其热稳定性较差。因此,现有的直下式发光架构亟待提出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带扩散板的复合膜存在的光损失严重,且扩散板导致复合膜结构变得复杂,影响稳定性等缺陷,提供了新的一种无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模组用复合膜。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5]一种无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模组用复合膜,包括上层、中间层、底层、第一胶粘剂层、第二胶粘剂层、背涂层,所述上层与所述中间层通过第一胶粘剂层连接,所述中间层与所述底层通过第二胶粘剂层连接,所述背涂层设于所述底层的下表面,所述上层、中间层和底层均为相互独立的膜结构,所述上层上设有第三微棱镜层,所述中间层上设有第一微棱镜层,所述底层上设有第二微棱镜层,所述第一微棱镜层由一高一低间隔排列的三角形微棱镜构成,所述第二微棱镜层由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与柱状棱镜采用一高N低为一周期循环排列构成,其中所述柱状棱镜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且N大于等于1,所述第三微棱镜层由第二蜂窝状半球型透镜构成。
[0006]本技术的上层、中间层和底层均采用相互独立的膜结构,分别对各自膜层上的微棱镜层起到支撑作用;其中上层中的第三微棱镜层起到聚光的作用能够提升自身辉度,第三微棱镜层采用第二蜂窝状半球型透镜替代常规的扩散粒子实现聚光提升辉度效果的同时,还提高上层表面的硬度,使本技术耐刮擦性得到显著提升;中间层中的第一微棱镜层将透过底层后照射向中间层的光线反射,从而起到改变光线方向,聚光并提升亮度的作用,同时采用一高一低间隔排列的方式较突出的三角形微棱镜的尖刺端能够刺入上层与中间层间设置的胶粘剂中,从而具有较高的剥离力,确保上层与中间层稳定连接;底层中的第二微棱镜层采用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与柱状棱镜循环排列的结构,在聚光增加亮度的同时,能够起到减少棱镜产生的干涉及摩尔纹现象,从而优化经本技术反射所产生的反射光线的视觉效果。
[0007]因此本技术可以更好的替代传统背光模组中扩散板的作用,在起到增亮的同时,具有更好的聚光效果,同时简化了结构。
[0008]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无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模组用复合膜,所述第一微棱镜层中三角形微棱镜的高度范围在26μm~40μm之间,且相邻的三角形微棱镜的间距为50μm~75μm,所述第一微棱镜层的折射率范围在1.53~1.56之间。
[0009]第一微棱镜层采用高低间隔设置的三角形微棱镜排列结构,在更大程度上增加高度值较大的三角形微棱镜与上层与中间层间设置的胶粘剂的连接数量,增强剥离力提了连接稳定性,同时高度值较小的三角形微棱镜间隔排列,确保了单位面积内聚光及发射的效率不受影响,起到提升产品辉度作用。
[0010]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无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模组用复合膜,所述第二微棱镜层由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与柱状棱镜以1高4低为一周期进行循环排列构成,所述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的直径范围在45μm~55μm之间,所述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的高度范围在25μm~30μm之间,所述柱状棱镜的高度范围在60μm~80μm之间,且相邻的柱状棱镜的间距范围在180μm~200μm之间。
[0011]第一微棱镜层通过设置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与柱状棱镜,且两者高度不同,能降低光干涉,消除摩尔纹影响,克服了摩尔纹造成不良外观缺陷。
[0012]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无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模组用复合膜,所述第三微棱镜层中所述第二蜂窝状半球型透镜的直径范围在26μm~50μm之间,所述第二蜂窝状半球型透镜的高度范围在11μm~23μm之间,所述第三微棱镜层的折射率范围在1.45~1.50之间。
[0013]第二蜂窝状半球型透镜起到聚光的作用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上层表面的抗刮差性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1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它们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6]实施例1
[0017]一种无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模组用复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1、中间层2、底层3、第一胶粘剂层、第二胶粘剂层、背涂层,所述上层1与所述中间层2通过第一胶粘剂层连接,所述中间层2与所述底层3通过第二胶粘剂层连接,所述背涂层设于所述底层3的下表面,所述上层1、中间层2和底层3均为相互独立的膜结构,所述上层1上设有第三微棱镜层11,所述中间层2上设有第一微棱镜层21,所述底层3上设有第二微棱镜层31,所述第一微棱镜层21由一高一低间隔排列的三角形微棱镜构成,所述第二微棱镜层31由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311与柱状棱镜312采用一高N低为一周期循环排列构成,其中所述柱状棱镜312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311,且N大于等于1,所述第三微棱镜层11由第二蜂窝状半球型透镜构成。
[001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微棱镜层21中三角形微棱镜的高度范围在26μm~40μm之间,且相邻的三角形微棱镜的间距为50μm~75μm,所述第一微棱镜层21的折射率范围在1.53~1.56之间。
[0019]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微棱镜层31由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311与柱状棱镜312以1高4低为一周期进行循环排列构成,所述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311的直径范围在45μm~55μm之间,所述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311的高度范围在25μm~30μm之间,所述柱状棱镜312的高度范围在60μm~80μm之间,且相邻的柱状棱镜312的间距范围在180μm~200μm之间。
[0020]作为优选,所述第三微棱镜层11中所述第二蜂窝状半球型透镜的直径范围在26μm~50μm之间,所述第二蜂窝状半球型透镜的高度范围在11μm~23μm之间,所述第三微棱镜层11的折射率范围在1.45~1.50之间。
[0021]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的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技术的涵盖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模组用复合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层(1)、中间层(2)、底层(3)、第一胶粘剂层、第二胶粘剂层、背涂层,所述上层(1)与所述中间层(2)通过第一胶粘剂层连接,所述中间层(2)与所述底层(3)通过第二胶粘剂层连接,所述背涂层设于所述底层(3)的下表面,所述上层(1)、中间层(2)和底层(3)均为相互独立的膜结构,所述上层(1)上设有第三微棱镜层(11),所述中间层(2)上设有第一微棱镜层(21),所述底层(3)上设有第二微棱镜层(31),所述第一微棱镜层(21)由一高一低间隔排列的三角形微棱镜构成,所述第二微棱镜层(31)由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311)与柱状棱镜(312)采用一高N低为一周期循环排列构成,其中所述柱状棱镜(312)高度大于所述第一蜂窝状半球型透镜(311),且N大于等于1,所述第三微棱镜层(11)由第二蜂窝状半球型透镜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扩散板直下式背光模组用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棱镜层(21)中三角形微棱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利明路健季文静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华威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