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模具脱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60295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脱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新型模具脱模结构,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侧两侧左右两端均开设有活塞槽,上下两侧的所述活塞槽均活动连接有活塞柱,两组所述活塞柱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环和第二定位环,两组所述第二定位环内侧均开设有滑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驱动液压推杆带动两组活塞柱向上移动时,会同时带动第一定位环和第二定位环向上移动,而第一定位环会带动上模具移动的同时,挤压板与固定座的上侧壁相互贴合,从而挤压抵块将上模具内的模具抵出,避免模具卡上模具内,同时滑块在第二定位环上的滑槽滑动到底侧时,会带动抵杆将下模具内的模具抵出,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模具脱模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脱模
,具体为一种新型模具脱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现有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在脱模的过程中,需要人工进行操作,这种方式较为繁琐,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使用不方便。
[0003]现有专利(公开号CN213353194U)一种新型模具脱模结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竖杆,所述竖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竖杆关于底座的竖直方向中心轴线呈轴对称设置,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顶部设置有上模具,所述上模具与下模具相接触
[0004]在实现本技术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上专利虽然可以通过电动推杆可以让两个竖杆同时向上运动,并带动了旋转块以及下模具的运动,可以让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的距离变大,且通过竖杆的向上运动可以让横杆位于滑槽的底端,使得横杆向上运动,由于横杆通过圆杆与固定杆固定连接,可以让推动圆杆以及固定杆同时向上运动,使得固定杆的顶端位于下模具的长度增加,并推动了推动板的向上运动,将下模具内部成型的材料进行取下,完成脱模工作,从而可以自动让上模具与下模具产生一定的距离时,再将成型的材料推出,实现自动化处理,但是:1.上专利在进行脱模时,只是将下模具内的模具抵出,无法将卡上模具内的模具抵出;2.在进行驱动电动推杆时,需要一直有人控制,而人为操作难免有误差,会导致上模具移动的距离较大或较小,影响脱模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模具脱模结构,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模具脱模结构,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侧两侧左右两端均开设有活塞槽,上下两侧的所述活塞槽均活动连接有活塞柱,两组所述活塞柱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环和第二定位环,两组所述第二定位环内侧均开设有滑槽,两组所述滑槽内均活动连接有滑块,两组所述第一定位环分别与上模具左右两侧中间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具下侧设置有下模具,所述下模具通过支架与所述固定座下侧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内侧中间均开设有契合槽,两组所述契合槽内均活动连接有抵块,两组所述抵块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抵杆,上下两侧的所述抵杆分别与所述上模具和下模具外侧壁活动连接,位于上侧的两组所述抵杆上侧固定连接
有挤压板,位于下侧的两组所述抵杆下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左右两侧分别与两组所述滑块固定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位于上侧的两组所述抵杆外壁均套接有弹簧。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两组所述活塞柱上侧固定连接有横杆。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挤压板下侧中间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固定座上侧中间固定安装有液压推杆,所述液压推杆上侧与所述横杆固定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压力传感器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处理器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控制处理器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液压推杆信号输入端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技术通过在固定座、活塞槽、活塞柱、第一定位环、第二定位环、滑槽、滑块、上模具、下模具、契合槽、抵块、抵杆、挤压板、连接杆、弹簧和压力传感器,当驱动液压推杆带动两组活塞柱向上移动时,会同时带动第一定位环和第二定位环向上移动,而第一定位环会带动上模具移动的同时,挤压板与固定座的上侧壁相互贴合,从而挤压抵块将上模具内的模具抵出,避免模具卡上模具内,同时滑块在第二定位环上的滑槽滑动到底侧时,会带动抵杆将下模具内的模具抵出,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013]2.本技术由于在挤压板下侧中间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当液压推杆不断推动活塞柱向上移动时,挤压板会不压缩,直到挤压到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传输到控制处理器,控制液压推杆停止运行,避免了人工需要一直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4]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模具脱模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种新型模具脱模结构的模具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固定座;2、活塞槽;3、活塞柱;4、第一定位环;5、第二定位环;6、滑槽;7、滑块;8、上模具;9、下模具;10、契合槽;11、抵块;12、抵杆;13、挤压板;14、连接杆;15、弹簧;16、压力传感器;17、横杆;18、液压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8]请参阅图1

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模具脱模结构,包括固定座1,所述固定座1上侧两侧左右两端均开设有活塞槽2,上下两侧的所述活塞槽2均活动连接有活塞柱3,两组所述活塞柱3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环4和第二定位环5,两组所述第二定位环5内侧均开设有滑槽6,两组所述滑槽6内均活动连接有滑块7,两组所述第一定位环4分别与上模具8左右两侧中间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具8下侧设置有下模具9,所述下模具9通过支架与所述固定座1下侧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具8和下模具9内侧中间均开设有契合槽10,两组所述契合槽10内均活动连接有抵块11,两组所述抵块11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抵杆12,上下两侧的所述抵杆12分别与所述上模具8和下模具9外侧壁活动连接,位于上侧的两组所述抵杆12上侧固定连接有挤压板13,位于下侧的两组所述抵杆12下侧固定
连接有连接杆14,所述连接杆14左右两侧分别与两组所述滑块7固定连接,通过在固定座1、活塞槽2、活塞柱3、第一定位环4、第二定位环5、滑槽6、滑块7、上模具8、下模具9、契合槽10、抵块11、抵杆12、挤压板13、连接杆14、弹簧15和压力传感器16,当驱动液压推杆18带动两组活塞柱3向上移动时,会同时带动第一定位环4和第二定位环5向上移动,而第一定位环4会带动上模具8移动的同时,挤压板13与固定座1的上侧壁相互贴合,从而挤压抵块11将上模具8内的模具抵出,避免模具卡上模具8内,同时滑块7在第二定位环5上的滑槽6滑动到底侧时,会带动抵杆12将下模具9内的模具抵出,结构简单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019]本实施例中,位于上侧的两组所述抵杆12外壁均套接有弹簧15,可以缓冲挤压板13的下压力。
[0020]本实施例中,所述挤压板13下侧中间固定安装有压力传感器16,当液压推杆18不断推动活塞柱3向上移动时,挤压板13会不压缩,直到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模具脱模结构,包括固定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上侧两侧左右两端均开设有活塞槽(2),上下两侧的所述活塞槽(2)均活动连接有活塞柱(3),两组所述活塞柱(3)上下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定位环(4)和第二定位环(5),两组所述第二定位环(5)内侧均开设有滑槽(6),两组所述滑槽(6)内均活动连接有滑块(7),两组所述第一定位环(4)分别与上模具(8)左右两侧中间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具(8)下侧设置有下模具(9),所述下模具(9)通过支架与所述固定座(1)下侧固定连接,所述上模具(8)和下模具(9)内侧中间均开设有契合槽(10),两组所述契合槽(10)内均活动连接有抵块(11),两组所述抵块(11)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抵杆(12),上下两侧的所述抵杆(12)分别与所述上模具(8)和下模具(9)外侧壁活动连接,位于上侧的两组所述抵杆(12)上侧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晓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宝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