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核电站烟羽应急处理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核电
,特别涉及一种地下核电站烟羽应急处理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应急处理区是指为在核电站发生事故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保护公众的防护行动,事先在核电站周围建立的、制定了应急计划并做好应急准备的区域。一旦发生核事故,需要在应急处理区内进行应急准备,在应急干预的情况下便于迅速组织有效的应急响应行动,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对公众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其中烟羽应急处理区是针对核电站事故情况下放射性烟羽照射途径而建立的应急处理区,主要影响因素为事故早期气载放射性释放,其特点是事故后受影响十分迅速和剧烈,是核电站周围风险最大的区域,在事故时需要最迅速的响应。科学地制定出适宜的烟羽应急处理区大小关系到用于应急计划和准备的资金,执行各种应急防护措施所带来的风险、困难和代价,以及能否有效地保护公众的安全,烟羽应急处理区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0003]在相关技术中,我国核电厂应急计划区的划分主要依照GB/T 17680.1
‑
2008和GB 1887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核电站烟羽应急处理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山体(M)外侧的地面上的常规岛(1)和设置于所述山体(M)中的核岛(2),所述常规岛(1)包括电气厂房(11);所述核岛(2)包括设置于所述山体(M)中的反应堆厂房洞室(21)、辅助厂房洞室(22)、低中放废物处置洞室(23)、烟羽应急处置洞室(24)和烟囱(25),所述低中放废物处置洞室(23)通过交通隧洞(3)与所述辅助厂房洞室(22)连通,所述烟羽应急处置洞室(24)通过泄压隧洞(4)与所述反应堆厂房洞室(21)连通,在水平方向上,所述电气厂房(11)、所述反应堆厂房洞室(21)和所述辅助厂房洞室(22)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烟羽应急处置洞室(24)和所述低中放废物处置洞室(23)均位于所述辅助厂房洞室(22)背向所述反应堆厂房洞室(21)的一侧的洞室区域中,所述烟囱(25)的一端与所述烟羽应急处置洞室(24)连通,所述烟囱(25)的另一端与所述山体(M)的顶部连通;所述低中放废物处置洞室(23)包括低放废物处置洞室(231)和中放废物处置洞室(232),所述低放废物处置洞室(231)和所述中放废物处置洞室(232)均通过排气管道或者隧洞与所述烟羽应急处置洞室(24)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核电站烟羽应急处理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通隧洞(3)包括第一运输隧洞(31)和第二运输隧洞(32),所述辅助厂房洞室(22)通过所述第一运输隧洞(31)与所述低放废物处置洞室(231)连通,所述辅助厂房洞室(22)通过所述第二运输隧洞(32)与所述中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钮新强,刘海波,金乾,张鹏,潘霄,何杰,甘乐,付文军,李成子,胡超,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