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8420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3: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包括支耳和管束,所述支耳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管板,且管板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定距管,所述第一定距管的外部安装有骨架,所述第一定距管的上端设置有拉杆,且拉杆的顶部安装有螺母,所述螺母的顶部安装有浮动管板,所述管束位于浮动管板的内部,所述螺母外部的右端设置有滑板,所述拉杆外部下端安装有第一折流圈,且第一折流圈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折流圈。该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由于折流杆增强了流体的扰动,减少了横掠管束时的流动死区和漏流损失,从而强化了壳侧的换热,即壳侧的换热系数不但不低于横掠时换热系数,而且视壳侧介质、流速以及有无相变等情况,传热系数反而可提高1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和电力等行业的管壳式热交换器领域,具体为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

技术介绍

[0002]管壳式换热器是把管子和管板连接,然后再用壳体固定,其结构型式也很多,主要有固定管板式、浮头式、U型管式等。各种型式的典型管壳式换热器都是由封头、管板、隔板和外壳组成,其中隔板的作用为:1)作为管子的支撑结构:2)提高壳侧流体的速度,并使流体横掠管束,从而强化壳侧的传热。由于隔板起到了折流作用,因此通常又将其称为折流板,相应的换热器也称之为折流板换热器。
[0003]市场上的折流板换热器存在引起诱导振动,导致换热器损坏,存在流动死区和漏流,使实际传热效果远低于理论值和壳侧的流动阻力大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包括支耳和管束,所述支耳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管板,且管板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定距管,所述第一定距管的外部安装有骨架,所述第一定距管的上端设置有拉杆,且拉杆的顶部安装有螺母,所述螺母的顶部安装有浮动管板,所述管束位于浮动管板的内部,所述螺母外部的右端设置有滑板,所述拉杆外部下端安装有第一折流圈,且第一折流圈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折流圈,所述第二折流圈的下端安装有第三折流圈,且第三折流圈的下端设置有第四折流圈,所述第二折流圈的内部设置有支持圈,且第二折流圈的内部安装有折流杆。
[0006]优选的,所述支持圈为板式圆环,且圆环上开定位杆预留的口以及拉杆孔,并且在支持圈最边上的两个折流杆为方钢,剩余为圆钢。
[0007]优选的,所述同一支持圈上的折流杆焊接时应互相平行,且折流杆之间均为等距离分布。
[0008]优选的,所述管板通过骨架来定位和固定,且骨架与管板之间相互垂直。
[0009]优选的,所述管板与折流圈的定位通过拉杆以及第一定距管和第二定距管来确定,且拉杆装进管板,并且第一定距管和第二定距管套在拉杆上。
[0010]优选的,所述折流杆设置有四个,且管束中的每一根换热管都能被第一折流圈、第二折流圈、第三折流圈和第四折流圈中的四个折流杆从四个方向牢牢固定。
[0011]优选的,所述相邻第一折流圈、第二折流圈、第三折流圈和第四折流圈的折流杆横竖交错布置。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一种折
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更改了传统折流板热交换器筒节内的折流板样式,将折流板变为折流圈,减少了管束的诱导振动的产生、结构更简单、能源使用率提高、安装及检修更为方便,提高了传热系数以及换热器的使用寿命;使用外导流筒,增加了布管数量和流通面积。
[0013]1、本技术与传统的热交换器的折流板部分相比,由于壳侧流体是纵掠管束,防止了诱导振动的产生,提高了换热器的安全性,并且大大减小了壳侧流体的阻力,降低了管侧的泵功,节约能源。
[0014]2、本技术由于折流杆增强了流体的扰动,减少了横掠管束时的流动死区和漏流损失,从而强化了壳侧的换热,即壳侧的换热系数不但不低于横掠时换热系数,而且视壳侧介质、流速以及有无相变等情况,传热系数反而可提高15%

50%。
[0015]3、本技术减少了污垢的沉积和腐蚀的产生,提高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并且导流筒与壳体焊接,增加了流通面积和布管数量。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的第二折流圈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的管板仰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支耳;2、管板;3、第一定距管;4、骨架;5、管束;6、拉杆;7、第二定距管;8、螺母;9、浮动管板;10、滑板;11、第一折流圈; 12、第二折流圈;13、第三折流圈;14、第四折流圈;15、支持圈;16、折流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包括支耳1、管板2、第一定距管3、骨架4、管束5、拉杆6、第二定距管7、螺母8、浮动管板9、滑板10、第一折流圈11、第二折流圈12、第三折流圈13、第四折流圈14、支持圈15、折流杆16,支耳1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管板2,且管板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定距管3,管板2通过骨架4来定位和固定,且骨架4与管板2之间相互垂直,管板2与折流圈12的定位通过拉杆6以及第一定距管3和第二定距管7来确定,且拉杆6装进管板2,并且第一定距管3和第二定距管7套在拉杆6上,第一定距管3的外部安装有骨架4,第一定距管3的上端设置有拉杆6,且拉杆6的顶部安装有螺母8,螺母8的顶部安装有浮动管板9,管束 5位于浮动管板9的内部,于壳侧流体是纵掠管束5,防止了诱导振动的产生,提高了换热器的安全性,并且大大减小了壳侧流体的阻力,降低了管侧的泵功,节约能源,螺母8外部的右端设置有滑板10,拉杆6外部下端安装有第一折流圈11,且第一折流圈1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折流圈12,相邻第一折流圈11、第二折流圈12、第三折流圈13和第四折流圈14的折流杆16横竖交错布置,能使折流杆16与管子的间距接近最小,起到夹持换热管达到防振作用,第二折流圈12的下端安装有第三折流圈13,且第三折流圈13的下端设置有第四折流圈14。
[0021]如图2所示,第二折流圈12的内部设置有支持圈15,且第二折流圈12 的内部安装有折流杆16,支持圈15为板式圆环,且圆环上开定位杆预留的口以及拉杆孔,并且在支持圈15最边上的两个折流杆16为方钢,剩余为圆钢,同一支持圈15上的折流杆16焊接时应互相平行,且折流杆16之间均为等距离分布,减少了污垢的沉积和腐蚀的产生,提高了换热器的
使用寿命,并且导流筒与壳体焊接,增加了流通面积和布管数量,由于折流杆16增强了流体的扰动,减少了横掠管束5时的流动死区和漏流损失,从而强化了壳侧的换热,即壳侧的换热系数不但不低于横掠时换热系数,而且视壳侧介质、流速以及有无相变等情况,传热系数反而可提高15%

50%,折流杆16设置有四个,且管束5中的每一根换热管都能被第一折流圈11、第二折流圈12、第三折流圈13和第四折流圈14中的四个折流杆16从四个方向牢牢固定。
[0022]综上,该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为了穿换热管时管板2和支持圈15 能固定不滚动,不影响组装,在组装前先用槽钢做一个简单定位架,将管板2 和支持圈15按设计距离垂直摆立在定位架上,定位架的长度和间距根据换热器的规格大小来定,定位架要平整,以便管板2和支持圈15在定位架上放置后稳定且平整,有利于穿管和后面调两管板2的不平度;
[0023]折流圈的支持圈15和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包括支耳(1)、管束(5)和支持圈(15),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耳(1)的外部固定安装有管板(2),且管板(2)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定距管(3),所述第一定距管(3)的外部安装有骨架(4),所述第一定距管(3)的上端设置有拉杆(6),且拉杆(6)的顶部安装有螺母(8),所述螺母(8)的顶部安装有浮动管板(9),所述管束(5)位于浮动管板(9)的内部,所述螺母(8)外部的右端设置有滑板(10),所述拉杆(6)外部下端安装有第一折流圈(11),且第一折流圈(1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折流圈(12),所述第二折流圈(12)的下端安装有第三折流圈(13),且第三折流圈(13)的下端设置有第四折流圈(14),所述第二折流圈(12)的内部设置有支持圈(15),且第二折流圈(12)的内部安装有折流杆(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流杆热交换器的折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持圈(15)为板式圆环,且圆环上开定位杆预留的口以及拉杆孔,并且在支持圈(15)最边上的两个折流杆(16)为方钢,剩余为圆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军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正诺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