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7203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包括第一膜壳和第二膜壳组成的膜壳本体,所述膜壳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卷式膜,所述卷式膜的中部设置有集水管,所述第一膜壳的顶端设置有浓水接头和产水管,所述第一膜壳的底端与所述第二膜壳的顶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膜壳的底端设置有进水接头,所述产水管的底端穿过所述第一膜壳的顶端后穿进所述集水管的顶端并与其密封连接,所述集水管的底端密封连接有产水堵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第一膜壳和第二膜壳均为一体结构,各处均采用密封圈进行连接,减小液体泄漏发生的概率。泄漏发生的概率。泄漏发生的概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


[0001]本技术涉及反渗透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

技术介绍

[0002]反渗透膜壳是反渗透设备的基本组成部分,按材质分为:玻璃房膜壳、不锈钢膜壳;按端盖密封形式分为:卡箍式、法兰式、内置式;按进水方式分为:端进、侧进;按内部膜组件数量分为:单芯膜壳、多芯膜壳。
[0003]目前反渗透膜壳还具有以下缺陷:
[0004]1.现有反渗透膜壳的净水出口适配器可能脱离膜元件或净水出口导致的膜壳内漏。
[0005]2.现有膜壳两端的端盖和密封圈与液体直接接触,密封圈可能被原液腐蚀,端盖为活动端盖,可能发生松动导致液体泄漏。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以解决上述净水出口适配器可能脱离膜元件或净水出口、端盖密封圈可能被原液腐蚀和端盖发生松动导致液体泄漏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包括第一膜壳和第二膜壳组成的膜壳本体,所述膜壳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卷式膜,所述卷式膜的中部设置有集水管,所述第一膜壳的顶端设置有浓水接头和产水管,所述第一膜壳的底端与所述第二膜壳的顶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膜壳的底端设置有进水接头,所述产水管的底端穿过所述第一膜壳的顶端后穿进所述集水管的顶端并与其密封连接,所述集水管的底端密封连接有产水堵头。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膜壳为上端盖和所述膜壳本体顶端组成的一体结构,所述第二膜壳为下端盖与所述膜壳本体底端组成的一体结构。
[0009]优选的,所述产水管的顶端和所述第一膜壳之间从上到下依次通过第一O型密封圈和第二O型密封圈相连接,所述产水管的底端与所述集水管之间通过第三O型密封圈相连接,所述产水管的顶端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膜壳的顶端相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卷式膜的顶端与所述第一膜壳之间和所述卷式膜的底端与所述第二膜壳之间均通过唇形密封圈相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膜壳的底端和所述第二膜壳的顶端的连接处设置有拷贝林,所述拷贝林通过拷贝林密封圈与所述连接处相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产水堵头与所述集水管底端之间通过第四O型密封圈相连接。
[0013]因此,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第一膜壳和第二膜壳均为端板与膜壳本体组成的一体结构,各处均采用密封圈进行连接,减小液体泄漏发生的概率。
[0014]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实施例的俯视图;
[0017]图3是本技术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实施例的剖面图;
[0018]图4是本技术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实施例的第一膜壳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本技术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实施例的产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是本技术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实施例的卷式膜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第一膜壳;2、螺栓;3、产水管;4、第一O型密封圈;5、第二O型密封圈;6、第三O型密封圈;7、唇形密封圈;8、卷式膜;9、拷贝林;10、拷贝林密封圈;11、第二膜壳;12、产水堵头;13、浓水接头;14、进水接头;15、集水管;16、第四O型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23]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

6所示,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包括第一膜壳1和第二膜壳11组成的膜壳本体,第一膜壳1为上端盖和膜壳本体顶端组成的一体结构,第二膜壳11为下端盖与膜壳本体底端组成的一体结构,避免上端盖和下端盖为活动端盖,可能发生松动导致液体发生泄露,同时避免现有技术中采用密封圈与活动端盖相连接,密封圈与液体直接接触,发生腐蚀造成液体泄漏。膜壳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卷式膜8,卷式膜8的顶端与第一膜壳1之间和卷式膜8的底端与第二膜壳11之间均通过唇形密封圈7相连接,使原液不会进入卷式膜8和膜壳本体之间的空隙,卷式膜8和膜壳本体之间无液体,中间的拷贝林密封圈10不会产生接触发生腐蚀,造成液体泄漏,即使第一膜壳1和第二膜壳11连接松动也不会发生泄露。卷式膜8的中部设置有集水管15,第一膜壳1的顶端设置有浓水接头13和产水管3,浓水接头13与第一膜壳1的顶端相连通,将卷式膜8中过滤后的浓水导出,产水管3的底端穿过第一膜壳1的顶端后穿进集水管15的顶端并与其密封连接,产水管3的顶端和第一膜壳之间从上到下依次通过第一O型密封圈4和第二O型密封圈5相连接,产水管3的底端与集水管15之间通过第三O型密封圈6相连接,产水管3的顶端通过螺栓2与第一膜壳1的顶端相连接,产水管3与第一膜壳1为螺栓2连接,增强连接稳定性,产水管3不易松动和脱落,且产水管3与第一膜壳1之间采用第一O型密封圈4和第二O型密封圈5两道密封,减小产水管3与第一膜壳1之间液体泄漏的概率。第一膜壳1的底端与第
二膜壳11的顶端密封连接,第一膜壳1的底端和第二膜壳11的顶端的连接处设置有拷贝林9,拷贝林9通过拷贝林密封圈10与连接处相连接。第二膜壳11的底端设置有进水接头14,进水接头14与第二膜壳11的底端相连通,便于将原液通入卷式膜8进行过滤,集水管15的底端密封连接有产水堵头12,产水堵头12与集水管15底端之间通过第四O型密封圈16相连接。产水堵头12主要用于将集水管15的底端堵住,使卷式膜8过滤后的净水从产水管3中流出。
[0025]本技术的具体实施过程为:首先通过进水接头14将原液通入膜壳本体中,之后原液进入卷式膜8中进行过滤,过滤后产生净水和浓水,净水进入集水管15中,之后通过产水管3流出,浓水通过浓水接头13流出,过滤完成。
[0026]因此,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第一膜壳和第二膜壳均为端板与膜壳本体组成的一体结构,各处均采用密封圈进行连接,减小液体泄漏发生的概率。
[0027]最后应说明的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膜壳和第二膜壳组成的膜壳本体,所述膜壳本体的内部设置有卷式膜,所述卷式膜的中部设置有集水管,所述第一膜壳的顶端设置有浓水接头和产水管,所述第一膜壳的底端与所述第二膜壳的顶端密封连接,所述第二膜壳的底端设置有进水接头,所述产水管的底端穿过所述第一膜壳的顶端后穿进所述集水管的顶端并与其密封连接,所述集水管的底端密封连接有产水堵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壳为上端盖和所述膜壳本体顶端组成的一体结构,所述第二膜壳为下端盖与所述膜壳本体底端组成的一体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漏液的反渗透膜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产水管的顶端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延冬周明陈慧军李城钢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桂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