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6846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3:11
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包括沿井筒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管路以及位于第一管路内的第二管路,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之间的空间形成环形空间,环形空间的顶部设有转接管;第二管路的顶部从第一管路的顶部伸出,并设有第一进液端和第二进液端,第二进液端设有第一阀门;第二管路的底部从第二管路的底部伸出,并设有尖端朝下的锥形射流孔,射流孔设有第二阀门;第一管路设有贯穿侧壁的第一过流孔,第一过流孔处设有检测组件;第二管路还设有第二过流孔,以与环形空间连通,第二过流孔设有第三阀门。本申请能够实现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过程。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过程。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高原陆相页岩气
,尤其涉及一种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高原陆相页岩气开采前,需要进行试气,以检测井下高原陆相页岩气的参数,进而指导高原陆相页岩气开采的预设参数设置。通常采用压裂的方式进行页岩气开采,一般将压裂液压入井下,再将含有高原陆相页岩气的混合液返排至地上,以实现气井的稳定测试气产量。但是现有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的试气和返排过程需要不同的设备,测试时间滞后,无法及时反映储层在射孔后初期的压力温度变化及地层流体产出情况,而且两次下井,易造成二次井下污染,同时增加作业时间,延长作业时间,导致高原陆相页岩气的开采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上述的分析,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用以解决现有设备无法兼具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的问题。
[0004]本申请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包括沿井筒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管路以及位于第一管路内的第二管路,第一管路与第二管路之间的空间形成环形空间,环形空间的顶部设有转接管;第二管路的顶部从第一管路的顶部伸出,并设有第一进液端和第二进液端,第二进液端设有第一阀门;第二管路的底部从第二管路的底部伸出,并设有尖端朝下的锥形射流孔,射流孔设有第二阀门;第一管路设有贯穿侧壁的第一过流孔,第一过流孔处设有检测组件;第二管路还设有第二过流孔,以与环形空间连通,第二过流孔设有第三阀门。
[0006]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二阀门包括伸缩组件以及与伸缩组件连接的阀芯,伸缩组件位于第二管路的底部,伸缩组件的伸缩方向与射流孔的轴线方向重合。
[0007]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伸缩组件包括固定端与伸缩端,固定端与第二管路的内壁固定连接,伸缩端与阀芯连接;阀芯的至少一部分为圆台形结构,阀芯的轴线与射流孔的轴线重合,阀芯的侧面的锥角与射流孔的锥角相等。
[0008]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射流孔的内壁面为圆锥形,射流孔的锥角为60
°‑
120
°

[0009]根据本申请实施例,阀芯的锥形侧面上设有两个密封凸起环。
[0010]根据本申请实施例,密封凸起环具有弹性,凸出于阀芯的侧面设置,且密封凸起环的弹性变形能力大于阀芯侧面的弹性变形能力。
[0011]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一管路的底部与第二管路的底部之间的空间封闭,射流孔连通第二管路的内部与第一管路的外部。
[0012]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转接管包括:盖部,覆盖于第二管路的顶部与第一管路的顶部
之间的空间;连接部,与盖部连接,以使盖部的两侧连通。
[0013]根据本申请实施例,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还包括:液氮管路,包括第一加压泵,第一加压泵将液氮加压泵入第二进液端;压裂液管路,包括第二加压泵,第二加压泵将压裂液泵入第一进液端。
[0014]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第一过流孔设有多个,围绕第一管路的外壁均布设置;检测组件设有多个,检测组件与第一过流孔一一对应。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的嵌套设置,在试气和返排过程中调整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的状态,使得本申请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能够实现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过程。
[0016]本申请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17]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0018]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1、第一管路;11、检测组件;12、第一过流孔;2、第二管路;21、第一进液端;22、第二进液端;23、射流孔;3、第一阀门;4、第二阀门;41、伸缩组件;42、阀芯;5、第三阀门;6、转接管;61、盖部;62、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申请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0023]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24]全文中描述使用的术语“顶部”、“底部”、“在
……
上方”、“下”和“在
……
上”是相对于装置的部件的相对位置,例如装置内部的顶部和底部衬底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的是装置是多功能的,与它们在空间中的方位无关。
[0025]实施例1
[0026]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7]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包括:管道,沿井筒延伸方向设置,管道包括U形的第二管路2和套设于第二管路2外的第一管路1,
第二管路2的U形沿井的延伸方向向上开口,第二管路2的外壁与第一管路1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空间;U形的第二管路2的一端为第一进液端21,另一端为第二进液端22,第二管路2的底部设有尖端朝下的锥形射流孔23;第一管路1设有贯穿侧壁的第一过流孔12;第一管路1和第二管路2之间设有检测组件11,检测组件11位于第一过流孔12处,靠近第一过流孔12布置;第一阀门3,位于第二进液端22,用于控制第二进液端22的开启或关闭;第二阀门4,位于射流孔23,用于控制射流孔23的开启或关闭;第三阀门5,位于第二管路2的管壁,用于控第二管路2的内部与第二管路2和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连通或断开;转接管6,转接管6与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的环形空间连通。
[0028]管道采用第二管路2和第一管路1嵌套的形式。第二管路2的外壁为圆柱面,第二管路2的内部设有U形的通路,以使第二管路2形成U形管。第一管路1的内壁和外壁均为圆柱面,使得第二管路2与第一管路1之间形成环形空间。
[0029]当进行高原陆相页岩气的试气过程时,需要先进行射孔作业。关闭第一阀门3,打开第二阀门4,关闭第三阀门5。此时,第二管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沿井筒延伸方向设置的第一管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管路内的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的空间形成环形空间,所述环形空间的顶部设有转接管;所述第二管路的顶部从所述第一管路的顶部伸出,并设有第一进液端和第二进液端,所述第二进液端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管路的底部从所述第二管路的底部伸出,并设有尖端朝下的锥形射流孔,所述射流孔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一管路设有贯穿侧壁的第一过流孔,所述第一过流孔处设有检测组件;所述第二管路还设有第二过流孔,以与所述环形空间连通,所述第二过流孔设有第三阀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包括伸缩组件以及与伸缩组件连接的阀芯,所述伸缩组件位于所述第二管路的底部,所述伸缩组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射流孔的轴线方向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组件包括固定端与伸缩端,所述固定端与所述第二管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伸缩端与所述阀芯连接;所述阀芯的至少一部分为圆台形结构,所述阀芯的轴线与所述射流孔的轴线重合,所述阀芯的侧面的锥角与所述射流孔的锥角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原陆相页岩气试气及返排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孔的内壁面为圆锥形,所述射流孔的锥角为6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永锋陈建洲王瑾晁海德巩志远王琪玮李青谢菁刘立波李吉庆赵洪岳蔡廷俊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省第四地质勘查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