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凹式桩头的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64730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地下室防水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下凹式桩头的防水结构。防水结构包括桩头、垫层以及垫层上表面的防水卷材;桩头穿过垫层,垫层环绕桩头处设有下凹部。还包括第一防水层和第一密封包边;第一防水层完整覆盖桩头的表面和下凹部的表面;所述防水卷材铺设至垫层的下凹部的上边缘处;第一密封包边完整覆盖在防水卷材与第一防水层的交界处。本方案用于解决下凹式桩头周边的防水卷材容易出现断裂的问题,消除潜在的渗透隐患,进而提升下凹式桩头的防水处理效果。式桩头的防水处理效果。式桩头的防水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凹式桩头的防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地下室防水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下凹式桩头的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今我国大中城市新建筑物多向高层和地下发展,地下建筑包括地下轨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地下行人过道,地下变电站、地下管道等大量建设。这些地下工程对防水都有很高的要求,以保证其使用功能和寿命。尤其是处在沿海地区城市的地下工程,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差,地下工程结构常年处于地下水中。因此做好地下工程防水设计与施工,确保其质量,做到不渗不漏十分重要。其中桩头防水处理是地下防水施工的难点,是影响地下防水分项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防水处理没有做好,一旦出现渗漏,需要返工维修、进而耽误建设工期。
[0003]目前采用高分子预铺防水卷材应用在地下底板的防水施工越来越多。高分子预铺防水卷材在地下底板施工时,与垫层空铺,而与底板结构满粘,避免了因垫层强度低开裂而拉裂防水卷材,同时也避免了防水层与底板之间出现窜水通道。目前常见的一种地下桩头为下凹式桩头。下凹式桩头周围的垫层向下开设有一定宽度的凹槽。若直接按现有桩头的防水结构施工,即采用预铺高分子防水卷材延伸至桩头边缘,由于防水卷材较硬,容易在垫层凹槽的转折位置出现应力集中,进而导致防水卷材断裂,造成桩头位置的渗漏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至少一项的不足,提供一种下凹式桩头的防水结构,用于解决下凹式桩头周边的防水卷材容易出现断裂的问题,消除潜在的渗透隐患,进而提升下凹式桩头的防水处理效果。
[0005]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下凹式桩头的防水结构,包括桩头、垫层以及垫层上表面的防水卷材;桩头穿过垫层,垫层环绕桩头处设有下凹部。还包括第一防水层和第一密封包边;第一防水层完整覆盖桩头的表面和下凹部的表面;所述防水卷材铺设至垫层的下凹部的上边缘处;第一密封包边完整覆盖在防水卷材与第一防水层的交界处。
[0006]本方案属于地下建筑底板的防水结构的一部分。建筑底板的施工过程为,先在地面施工垫层,然后在上铺设防水卷材,最后浇筑底板。垫层施工时,桩头周围的垫层向下开设有一定宽度的凹槽,也即下凹部,形成所谓的下凹式桩头。在桩头的防水处理上,垫层的下凹部位置具有转折表面,不宜采用较硬的防水卷材,而是采用较软的防水涂料。防水卷材只铺设至垫层的下凹部的上边缘处,以避开下凹部的表面;防水卷材完全平铺在垫层与底板之间,无任何弯折;而下凹部的表面和桩头露出垫层的表面则改用防水涂料作为第一防水层,防水涂料能轻易地、完整地、连续地覆盖其表面。当然第一防水层还可以是覆盖下凹部的表面和桩头的表面的防水预制件或防水膜。本方案通过第一防水层分担防水卷材在桩头位置的防水工作,一方面解决了防水卷材容易在下凹部因弯折导致断裂的问题;另一方面借助第一防水层优异的抗折能力和抗压能力,解决了桩头的防水结构容易因位移和沉降
出现开裂的问题;进而综合消除了下凹式桩头潜在的渗透隐患,提升下凹式桩头的防水处理效果。此外,防水卷材与第一防水层的交界处,也即垫层的下凹部的上边缘处设置第一密封包边,以消除其连接缝隙,形成垫层与底板之间的连续的、完整的防水屏障。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防水层从所述垫层的下凹部的侧表面继续延伸至垫层的上表面。第一防水层从下凹部延伸至垫层的上表面后,与防水卷材产生一定宽度的重叠。防水卷材叠加在第一防水层的上方,以提高第一防水层与防水卷材的连接处的防水处理可靠性。
[0008]进一步,所述防水卷材与所述第一防水层具有200mm至300mm宽度的重叠范围。
[0009]进一步,还包括第二防水层,第二防水层完整覆盖所述第一防水层的表面。第二防水层与第一防水层的覆盖面积相同。第二防水层与第一防水层在材料特性上的形成互补,进一步提高其覆盖表面的防水处理效果。
[0010]优选地,还包括双面胶带,所述防水卷材通过双面胶带粘贴在所述垫层的下凹部的上边缘处。防水卷材一般采用HDPE片材或TPO片材,片材厚度不小于0.7mm,均属于塑料类材料,硬度比较大。而防水卷材为了与后浇筑的底板形成紧密粘结,其在铺设过程中是与下方的垫层空铺、无粘结的。上述施工方式容易造成防水卷材的边缘位置,即下凹部的上边缘处的防水卷材,出现翘边情况,因此在防水卷材的边缘位置的下方用双面胶带做固定。双面胶带粘贴时,其一边与下凹部的上边缘处贴齐。
[0011]进一步,所述双面胶带的宽度大于70mm。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包边为密封膏和/或防水砂浆。第一密封包边涂刷时,应密实、连续、饱满、粘结牢固。第一密封包边为密封膏和防水砂浆双重处理时,应先涂刷防水砂浆,使其压实所述防水卷材的边缘位置后,再涂刷密封膏。
[0013]优选地,所述桩头与所述垫层的下凹部的相交处设有第二密封包边。第二密封包边环绕桩头一周。第二密封包边可以堵住桩头与垫层后续因相对位移而产生的缝隙,避免防水结构产生渗漏。第二密封包边可以与第一密封包边相同,采用密封膏和/或防水砂浆。
[0014]优选地,所述桩头伸出的钢筋的根部设有止水条或止水胶。止水条为遇水膨胀止水条,具有缓膨胀性能。止水条与钢筋的根部、桩头的缝基面密贴,中间不得有空鼓、脱离等现象。止水条牢固地安装在桩头的缝基面或预留凹槽内。止水条采用搭接连接时,搭接宽度不得小于30mm。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防水层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所述第二防水层为背水压防水涂料。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7]本方案通过第一防水层分担防水卷材在桩头位置的防水工作,一方面解决了防水卷材容易在下凹部因弯折导致断裂的问题;另一方面借助第一防水层优异的抗折能力和抗压能力,解决了桩头的防水结构容易因位移和沉降出现开裂的问题;进而综合消除了下凹式桩头潜在的渗透隐患,提升下凹式桩头的防水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图。
[0019]标号说明:桩头1、垫层2、防水卷材3、底板4、下凹部5、第一防水层11、第二防水层12、第一密封包边13、第二密封包边14、双面胶带15、止水条16。
具体实施方式
[0020]本技术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21]实施例1
[002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下凹式桩头的防水结构,包括桩头1、垫层2以及垫层2上表面的防水卷材3;桩头1穿过垫层2,垫层2环绕桩头1处设有下凹部5。还包括第一防水层11和第一密封包边13;第一防水层11完整覆盖桩头1的表面和下凹部5的表面;所述防水卷材3铺设至垫层2的下凹部5的上边缘处;第一密封包边13完整覆盖在防水卷材3与第一防水层11的交界处。
[0023]本方案属于地下建筑底板的防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凹式桩头的防水结构,包括桩头、垫层以及垫层上表面的防水卷材;桩头穿过垫层,垫层环绕桩头处设有下凹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防水层和第一密封包边;第一防水层完整覆盖桩头的表面和下凹部的表面;所述防水卷材铺设至垫层的下凹部的上边缘处;第一密封包边完整覆盖在防水卷材与第一防水层的交界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凹式桩头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水层从所述垫层的下凹部的侧表面继续延伸至垫层的上表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凹式桩头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卷材与所述第一防水层具有200mm至300mm宽度的重叠范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凹式桩头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防水层,第二防水层完整覆盖所述第一防水层的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颖欣宋桃沈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科顺防水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