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韧性35Kg级建筑结构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559475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中厚板制造领域,提供了一种高韧性35Kg级建筑结构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其生产方法包括:高炉铁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韧性35Kg级建筑结构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中厚板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韧性35Kg级建筑结构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钢材供应量和技术、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物使用的材料正在由混凝土向钢结构转变。与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具有重量轻、跨度大、建造周期短、可在工厂进行预制、可方便回收等一系列优势。我国的高层建筑、大跨度会展中心、火车站、工业厂房等建筑采用钢结构越来越多,对钢板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0003]为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GB19879要求建筑结构钢板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要求具有较高的韧性,还要保证屈强比不超过一定的值,这都是为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而提出的要求。具体到35Kg级的Q345GJE级钢板要求屈服强度不低于345MPa,抗拉强度490~610MPa,

40℃冲击功不低于47J,屈强比不高于0.80。同时,由于建造建筑结构的梁、柱均在工厂进行预制,采用建筑结构钢板焊接而成,为提高预制的焊接效率,大多采用较大的输入线能量,这就要求钢板具有较高的可焊接性。
[0004]采用较低的碳含量(C≤0.14wt%),能够显著提高钢板的低温冲击韧性,同时钢的碳当量和焊接裂纹敏感性指数较低,便于实施大线能量焊接。但较低碳含量会导致铁素体含量提高而珠光体含量降低,明显提高屈强比,要保证屈强比≤0.80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性和加工制造效率均高于常规产品的高韧性35Kg级建筑结构用钢板及其生产方法。本专利技术采用低碳成分体系,适当添加了微合金元素,并对轧制、矫直和水冷工艺进行的创新性设计,通过远高于国标要求的低温冲击韧性和较低的屈强比,来提高钢板的安全性;通过降低碳当量和焊接裂纹敏感系数,适应较大热输入能量,提高建筑钢结构的加工制作效率。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7]一种高韧性35Kg级建筑结构用钢板,钢板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10~0.14%,Si:0.20~0.40%,Mn:1.25~1.40%,P≤0.020%,S≤0.007%,Als:0.020~0.050%,Nb:0.025~0.040%,V:0.015~0.030%,Ti:0.008~0.025%,余量为Fe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同时满足碳当量CEV≤0.38%,焊接裂纹敏感性指数Pcm≤0.23%。
[0008]进一步的,所述钢板屈服强度345~455MPa,抗拉强度490~610MPa,断后伸长率≥22%,屈强比≤0.80,

40℃纵向冲击功≥120J;钢板厚度范围为[8,60]mm。
[0009]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上述高韧性35Kg级建筑结构用钢板的生产方法,具体包括高炉铁水

铁水预脱硫

转炉冶炼

脱氧合金化

LF精炼

VD精炼

板坯连铸

板坯再加热

板坯除鳞

3500轧机轧制

矫直

层流冷却

矫直

空冷

成品取样检验

入库。
[0010]进一步的,上述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0011](1)铁水预脱硫,使得入炉铁水S≤0.003wt%;
[0012](2)转炉冶炼:采用顶底复吹转炉冶炼,合理控制终点碳、磷及温度,使成品成分质量分数满足要求;
[0013](3)精炼:钢水经LF、VD精炼,满足[P]≤180ppm,[S]≤60ppm,[N]≤45ppm、[O]≤25ppm、[H]≤1.5ppm,VD保真空时间≥10分钟,脱气结束后软吹时间≥12分钟;
[0014](4)板坯连铸采用全过程保护浇注,稳定中包液面,钢水过热度控制在10~25℃之间,拉速稳定在1.05m/min,铸成250mm厚板坯;
[0015](5)连铸坯再加热,保证出炉温度控制在1150~1190℃;
[0016](6)连铸坯出炉后轧制,粗轧开轧温度1130℃以上,粗轧阶段提高道次压下量;待温厚度为成品厚度的1.5倍以上;精轧开轧温度控制在910℃以下,终轧温度控制在820~860℃之间;
[0017](7)轧后钢板不立即进行加速冷却,先送到矫直机,进行两道次矫直,再开回水冷区之前,重新进入水冷区进行加速冷却。选择适当的辊道速度和矫直机冷却水量,保证钢板入水温度控制在730~750℃之间;返红温度630~670℃,冷却速率控制在4~15℃/s。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9]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安全性和加工制造效率均高于常规产品的建筑结构用钢板。通过远高于国标要求的低温冲击韧性和较低的屈强比,来提高钢板的安全性;通过降低碳当量和焊接裂纹敏感系数,以适应较大热输入能量,提高建筑钢结构的加工制造效率。
[0020]为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低碳成分体系,并适当添加了微合金元素。低碳成分能够显著提高低温冲击韧性、改善焊接性,但对于控制钢板的屈强比带来较大难度。
[0021]为此本专利技术又采用了创新性的轧制、矫直与水冷工艺,通过严格控制钢板的终轧温度和入水温度、增加水冷前矫直等措施,使轧后钢板首先完成部分铁素体相变后,再进入水冷区进行加速冷却。这样入水前先析出的是强度硬度较低的多边形铁素体,而加速冷却过程中剩余的奥氏体相变后形成的是强度硬度较高的准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珠光体组织。采用这一生产工艺,能够获得合理的铁素体和珠光体比例,保证了钢板的低温冲击韧性和焊接性,实现了在降低碳含量的情况下,保证

40℃冲击功达到120J以上,远远超出国标的基本要求,同时仍能保证屈强比≤0.80。还能够获得满意的Z35厚度方向性能、探伤性能和焊接性能。
[0022]在钢板入水温度控制方面,本专利技术采用先进行矫直再入水冷区的创新性措施。与常规工艺相比有两个优点:第一,是经矫直后的钢板再进入冷却区,能够使整个板面的冷却更加均匀,性能更稳定;第二,使等待冷却的钢板远离轧机,避免了等待冷却的钢板与正常轧制钢板的互相干扰。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钢板1/4厚度处的金相组织(100
×
);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钢板1/4厚度处的金相组织(100
×
);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钢板1/4厚度处的金相组织(100
×
)。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韧性35Kg级建筑结构用钢板,其特征在于:钢板化学成分质量百分比为:C:0.10~0.14%,Si:0.20~0.40%,Mn:1.25~1.40%,P≤0.020%,S≤0.007%,Als:0.020~0.050%,Nb:0.025~0.040%,V:0.015~0.030%,Ti:0.008~0.025%,余量为Fe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同时满足碳当量CEV≤0.38%,焊接裂纹敏感性指数Pcm≤0.23%。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韧性35Kg级建筑结构用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屈服强度345~455MPa,抗拉强度490~610MPa,断后伸长率≥22%,屈强比≤0.80,

40℃纵向冲击功≥120J;钢板厚度范围为[8,60]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韧性35Kg级建筑结构用钢板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高炉铁水

铁水预脱硫

转炉冶炼

脱氧合金化

LF精炼

VD精炼

板坯连铸

板坯再加热

板坯除鳞

3500轧机轧制

矫直

层流冷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洪庆俞飞闫文凯李文双宋欣苏安龙骆春民徐振坤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新天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