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柑橘贮运过程中酸腐病病害监测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55521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果采后保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柑橘贮运过程中酸腐病病害监测的方法。一种柑橘贮运过程中酸腐病病害监测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采集柑橘酸腐病害相关挥发性标志物的信号来预测该批次柑橘果实酸腐病发病情况;所述的柑橘酸腐病害相关挥发性标志物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组合: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柑橘贮运过程中酸腐病病害监测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果采后保鲜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柑橘贮运过程中酸腐病病害监测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酸腐病又被称为白霉病、湿塌烂,是柑橘果实采后贮藏运输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柑橘一旦被酸腐病菌侵染发病,果实在数天内迅速腐烂成为烂柿子般的粘湿团,流出汁液并散发出强烈的酸臭气味。其汁液中带有大量病原菌,病果附近果实极易受感染,导致柑橘大面积腐烂。目前,可用于酸腐病防治的防腐剂种类有限,而且其病程发展过快,防治难度较大。因此,在实际贮藏物流过程中,一旦发生酸腐病,应及时挑出病果,并根据病害发展情况,及时调整贮运和销售策略,尽早销售。
[0003]柑橘贮藏或长途运输过程中,大量的果实集中堆码在相对密闭的空间,更易导致酸腐病的大面积发病。目前实际生产中主要通过人员定期巡视来监测病害的发生。酸腐病果会散发出刺鼻的酸臭气味,易于辨识。然而,人的嗅觉容易对环境适应,敏感性迅速降低。为从密集堆垛的果实中发现病果,需抽检少量样品进行逐个观察,而对于位于堆垛下方的果实,需逐筐移出,才有可能发现病果的存在。因此,贮运过程中酸腐病果难以被及时发现,一旦出现往往已经出现了大面积腐烂,难以挽回经济损失。利用其特征性气味,开发更为灵敏而客观的检测技术手段,是及时发现柑橘酸腐病害的有效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利用柑橘酸腐病果具有易于辨识的酸臭气味这一特征,提供了一种柑橘贮运过程中酸腐病病害监测的方法,能够以贮运空间中的挥发性成分变化为基础,根据采集的信号预测该批次柑橘果实酸腐病发病情况,为大批量仓储和运输过程中及时发现病果、防止酸腐病害的大范围传播提供技术手段。
[0005]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柑橘贮运过程中酸腐病病害监测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采集柑橘酸腐病害相关挥发性标志物的信号来预测该批次柑橘果实酸腐病发病情况;所述的柑橘酸腐病害相关挥发性标志物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组合:3

甲氧基
‑3‑
甲基
‑1‑
丁烯、异戊烯醇、苯乙烯、γ

松油烯、芳樟醇、(+)



柠檬烯

1,2

环氧化物、柠檬烯环氧化物、4

萜烯醇、D

二氢香芹酮、(+)

二氢香芹酮、Z

香芹醇、D

香芹酮。
[0006]本专利技术所述酸腐病病害监测包括所有涉及柑橘采后各环节的病害检测,包括储存和运输等过程,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检测”和“监测”,在本专利技术的
还可成为“评估”、“判断”、“判别”等。
[0007]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抽取柑橘贮运过程中的气体样本,采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中进行分析。当然本专利技术也可以采用各类检测器、传感器或化学反应等方法所开展的
针对柑橘酸腐病的病害监测。
[0008]作为优选,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的检测参数如下:采用HP

5毛细管色谱柱进行成分分离;升温程序:先从40 ℃以3 ℃/min的速度升到70 ℃,再从70 ℃以1 ℃/min的速度升至130 ℃,最后从130 ℃以15 ℃/min 的速度升温到230 ℃,载气流速1.0 mL/min,离子源温度230 ℃,通过70 eV电子能量的电子轰击离子化;根据挥发性物质的总离子图,采用计算机进行MS数据库检索以及人工谱图分析,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方法求出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以1

己醇(0.1% v/v)为内标进行定量计算各目标物质的含量,计算公式如下:C = (C
内标
ꢀ×ꢀ
V
内标
ꢀ×ꢀ
A
目标
)/(A
内标
ꢀ×ꢀ
M
目标
)式中:M目标表示被检测样品的称量质量(mg/Fw),C内标表示目标物的浓度(μL/mL);V内标表示每个样品加入内标物的体积(mL);A内标表示内标物的峰面积;C内标表示内标物的浓度(μL/mL);A目标表示目标物的峰面积。
[0009]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将病斑平均直径大于1 cm定义为发病,按照发病程度将果实分为五个病程:I级病程

病斑直径10 mm、II级病程

病斑直径30 mm、III级病程

病斑直径50 mm、IV级病程

病斑直径70 mm和V级病程

整果腐烂。
[0010]作为再优选,五个病程的判断如下:I级病程:标志物含量(%)3

甲氧基
‑3‑
甲基
‑1‑
丁烯0.01~0.02%异戊烯醇0.02~0.05%苯乙烯>0γ

松油烯>0.02%芳樟醇>0.02%(+)



柠檬烯

1,2

环氧化物>4.15
×
10
‑8柠檬烯环氧化物>4.15
×
10

84‑
萜烯醇>0.91
×
10
‑3D

二氢香芹酮>0.91
×
10
‑3(+)

二氢香芹酮>0.91
×
10
‑3Z

香芹醇>0.91
×
10
‑3D

香芹酮>0.91
×
10
‑3II级病程:标志物含量3

甲氧基
‑3‑
甲基
‑1‑
丁烯0.01~0.02%异戊烯醇0.02~0.07%苯乙烯>0γ

松油烯>0.02%芳樟醇>0.02%
(+)



柠檬烯

1,2

环氧化物>4.15
×
10
‑8柠檬烯环氧化物>4.15
×
10

84‑
萜烯醇>0.91
×
10
‑3D

二氢香芹酮>0.91
×
10
‑3(+)

二氢香芹酮>0.91
×
10
‑3Z

香芹醇>0.91
×
10
‑3D

香芹酮>0.91
×
10
‑3III级病程:标志物含量3

甲氧基
‑3‑
甲基
‑1‑
丁烯0.01~0.02%异戊烯醇0.01~0.02%苯乙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4

萜烯醇0.91
×
10
‑3~0.03%D

二氢香芹酮>0.02%(+)

二氢香芹酮>0.91
×
10
‑3Z

香芹醇>0.91
×
10
‑3D

香芹酮>0.91
×
10
‑3V级病程:标志物含量3

甲氧基
‑3‑
甲基
‑1‑
丁烯0.01~0.02%异戊烯醇0.01~0.03%苯乙烯>0γ

松油烯>0.02%芳樟醇>0.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锦萍孙崇德吴珏孙翠张禾王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