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型采用InGaN的PIN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534165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P型采用InGaN的PIN二极管,主要解决现有GaN PIN二极管P区难以实现有效高掺杂导致性能低的问题。其自下而上包括衬底(1)、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P型采用InGaN的PIN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器件
,具体涉及一种PIN二极管器件,可用于LED、微波功率及电力电子电路。
技术背景
[0002]第三代半导体由于具备禁带宽度大、击穿场强高、载流子迁移率高这些显著特点,使得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制备的LED器件、微波器件、电力电子器件产生了巨大的优势。当前PIN采用Si或GaAs材料,受限于其材料特性,工作频率、耐受功率、响应时间达到极限而难以进行大功率PIN二极管研究。使得研究大功率GaN PIN微波二极管技术是突破当前限幅技术瓶颈的重要方向。目前绝大多数GaN PIN二极管器件其P型区域采用高掺杂的GaN层,掺杂材料主要选Mg、Zn,结构如图1所示。其沿外延生长方向依次是缓冲层、N

型重掺杂层、N

型本征层及P

型重掺杂层。该结构的P型层是采用Mg等作为受主杂质来实现重掺杂,但由于杂质的能级较深,激活率低及材料迁移率低的多个因素,会导致GaN的有效掺杂浓度较低,难以实现高质量重掺杂的P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型采用InGaN的PIN二极管,自下而上包括衬底(1)、N

型层(2)、本征层(3)及P

型层(4),其特征在于:所述N

型层(2),采用由GaN层(21)和Al
x
Ga1‑
x
N层(22)周期交替排列,且GaN层厚度为5nm~60nm,Al
x
Ga1‑
x
N层厚度为5nm~40nm的N

型多沟道结构,0<x<1;所述的本征层(3),采用渐变Al组分的Al
x
Ga1‑
x
N层,厚度为10nm~100μm;所述的P

型层(4),采用GaN插入层(41)和In
x
Ga1‑
x
N层(42)周期交替排列而成,且In
x
Ga1‑
x
N层厚度为10nm~1μm,GaN层厚度为1nm~200nm,0<x<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其特征在于:周期交替排列的GaN层和Al
x
Ga1‑
x
N层,其重复周期次数根据N

型多沟道所需的厚度或所需数量的层设定;周期交替排列的GaN层和In
x
Ga1‑
x
N层,其重复周期次数根据P

型层所需的厚度设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N

型多沟道采用调制掺杂,掺杂浓度为1
×
10
16
~1
×
10
20
cm
‑3;所述P

型层中的In
x
Ga1‑
x
N层采用重掺杂,掺杂至空穴浓度为1
×
10
17
~1
×
10
21
cm
‑3;所述本征层掺杂浓度为1
×
10
14
~1
×
10
17
cm
‑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极管,其特征在于,衬底(1)采用Si基板或SiC基板或蓝宝石基板。5.一种P型采用InGaN的PIN二极管,自下而上包括衬底(1)、重掺杂GaN N

型层(2)、轻掺杂GaN本征层(3)及P

型层(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P

型层(4),采用GaN插入层(41)和In
x
Ga1‑
x
N层(42)周期交替排列而成,其重复周期次数根据P

型层所需的厚度设定,且In
x
Ga1‑
x
N层厚度为10nm~1μm,0<x<1,掺杂至空穴浓度为1
×
10
17
~1
×
10
21
cm
‑3,GaN层厚度为1nm~200n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极管,其中所述重掺杂GaN N

型层(2),其厚度为10nm~10μm,掺杂浓度为1
×
10
16
~1
×
10
20
cm
‑3。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极管,其中,所述轻掺杂GaN本征层(3),厚度为10nm~100μm,掺杂浓度为1
×
10
14
~1
×
10
17
cm
‑3。8.一种制备权利1二极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采用MOCVD方法在衬底表面制作由GaN和Al
x
Ga1‑
x
N两种材料交替排列的N

型多沟道:1a)在衬底上外延生长一层厚度为5nm~60nm,掺杂浓度为1
×
10
16
~1
×
10
20
cm
‑3的GaN层;1b).在GaN层上外延生长一层厚度为5nm~40nm,掺杂浓度为1
×
10
16
~1
×
10
20
cm
‑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进成刘蕙宁党魁张燕妮周弘宁静郝跃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