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滇山茶花腐病的生物菌剂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2723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防治滇山茶花腐病的生物菌剂及其应用,所述生物菌剂包括菌株号为A2H,保藏号为CGMCC No.21470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和菌株号为YIMPH20352,保藏号为CCTCC NO:M2017188链霉菌(Streptomyces cellulosae)和白腐真菌(Pleurotus ostreatus);本发明专利技术广泛筛选了一些具有抗性的菌体,通过抗菌活性实验发现,以上菌体结合后离体抑菌效果显著,通过盆栽活体实验,其防效达到78.18%,防治效果显著,在滇山茶腐病生防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治滇山茶花腐病的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防治
,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滇山茶花腐病的生物菌剂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滇山茶花腐病由茶花花腐真菌(Ciborinia camelliae Kohn)等真菌侵染花瓣所引发,滇山茶花腐病菌是专性寄生菌,仅侵染山茶属植物花朵而不侵染其他部位,受其侵染的花朵变褐色,花期缩短,提前脱落,极大降低了滇山茶的观赏价值,山茶花腐病是国内检疫性病害之一。
[0003]滇山茶花腐病菌的形态特征:菌核薄片状、盘状或浅杯状,菌核直径约为1.86~12.3
×
1.37~8.20mm,成熟时呈深褐色或黑色。分生孢子梗瓶梗状,透明至褐色,在分生孢子梗顶端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圆形至卵圆形,单核,含一个油球,直径3.1~4.2μm,有些孢子可连接成短链。
[0004]滇山茶花腐病菌在山茶花器上的发病表征:滇山茶花腐病菌只侵染山茶属(Camellia spp.)植物的花朵。病菌通常在早春阶段由子囊孢子侵染花瓣基部,形成棕色小斑点,斑点逐步扩展后向上蔓延至整个花瓣,花瓣边缘腐烂。严重时,花朵中部变黑,完全坏死,干腐,最终脱落。但花的结构保持良好,即使花朵整个枯萎,经手挤压后花瓣也不会脱落。在花被侵染的后期,将花倒置并移除萼片,可见围绕花瓣基部出现一个白色至灰白色毛毯状近似环状的不育菌丝,像寄主的组织。该环状菌丝体是该病害的一个典型特征。在感染2~4周后,菌核开始在花瓣基部即花萼处形成,最初由一层密集的灰白色菌丝覆盖,成熟时菌核呈黑色近盘状。
[0005]目前国内滇山茶花腐病菌的防治主要停留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阶段,针对农业防治主要是及时修剪,加强管理,又因为滇山茶除了花腐病病外,还伴发枯枝病、炭疽病、花叶病、藻斑病、根腐病、煤污病等病害,而化学防治主要是采用具有普遍抗菌性能的噻菌酮悬浮剂、农用链霉素等化学试剂,目前针对花腐病的防治,大多研究均集中在猕猴桃花腐病的防治,未见有关滇山茶花腐病相关报道,而滇山茶花腐病菌具有专性,广谱抗菌性能的化学试剂虽能达到一定的抑菌效果,但效果有限,且过量使用会危害环境。
[0006]关于山茶花腐病生物防治中,目前众多的研究还是集中在国外,如McLean et al.(2004)尝试将Coniothyrium minitans菌种接种于沙子、土壤和锯末三种不同的基材上,混入栽培土中,但未得到显著效果,Van Toor et al.(2005d)等人通过从山茶花上分离出Bacillus、Pseudomonas、Aureobasidium、Cladosporium等菌种,通过调整山茶花上不同菌种的数量,从而间接抑制山茶花腐病菌,但由于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紫外线水平等多种因素难以控制,从而不能在花体上维持有效的既定数量,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另有Couselo et al.(2014b)、Testone et al.(2014)等人均在早期时通过不同方向使用不同菌种对山茶花腐病菌的抑制效果做出研究,但是效果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效果卓越的菌种被发现,但关于菌种的运用及其效果的研究未被显著的开发,本研究综合
现有研究的基础,通过挑选一些具有特性的菌种,并基于滇山茶花腐病菌的特性以探索效果更好的生物防治菌剂。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滇山茶花腐病的生物菌剂,为滇山茶花腐病防治提供新的解决路径。
[000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防治山茶花花腐病的生物菌剂,所述生物菌剂包括菌株号为A2H,保藏号为CGMCC No.21470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菌株号为YIMPH20352,保藏号为CCTCC NO:M2017188链霉菌(Streptomyces cellulosae)和白腐真菌(Pleurotus ostreatus)。
[0010]优选的,所述生物菌剂包括里氏木霉发酵液提取物、链霉菌发酵液提取物和白腐真菌发酵液提取物。
[0011]优选的,所述生物菌剂以体积比计,里氏木霉发酵液提取物、链霉菌发酵液提取物和白腐真菌发酵液提取物的体积比为1:1:0.5。
[0012]优选的,所述里氏木霉使用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25g,玉米浆4g,KOH 1.6g,(NH4)2SO42.5g和MgSO
4 0.5g,水1000mL;pH 5.0。
[0013]优选的,所述链霉菌使用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20.0g,淀粉5.0g,蛋白胨2.0g,酵母膏2.0g,NaCl 4.0g,K2HPO
4 0.5g,MgSO4·
7H2O 0.5g,CaCO
3 2.0g,水1000mL;pH 7.0。
[0014]优选的,所述白腐真菌使用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20、蔗糖15、酵母粉2、麦麸15、MgSO4·
7H2O 0.5、KH2PO
4 1.5g/L和维生素B 4mg/L。
[0015]本专利技术广泛筛选了一些具有抗性的菌体,通过抗菌活性实验发现,里氏木霉A2H、链霉菌YIMPH20352、白腐真菌ATCC56761的发酵液提取物,结合后针对滇山茶花腐病菌的离体抑菌效果显著,通过盆栽活体实验,其防效达到78.18%,防治效果显著,在滇山茶花腐病生防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本专利技术结合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材料,均可以由市场获得。
[0017]实施例1
[0018]1、菌种活化
[0019]分别将里氏木霉A2H、链霉菌YIMPH20352、白腐真菌ATCC56761的菌种,接种到PDA种子培养基平板上,于28℃下培养6d,挑取强壮菌丝前端,再次接于PDA平板培养基上,28℃下培养6d,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蒸馏水1L,自然pH值。
[0020]2、里氏木霉A2H发酵液提取物的制备
[0021]将活化后的里氏木霉A2H菌种,接种于液体种子培养基中,设置发酵罐温度26℃,250rpm,摇床培养3天,获得液体种子,然后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温度26℃,250rpm,溶氧30%,摇床培养5天,将发酵液以10000r/min的速度离心30min,收集上清液,用0.22μm滤膜过滤,制备得到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A2H发酵液提取物。
[0022]发酵培养基和液体种子培养基均为:葡萄糖25g,玉米浆4g,KOH1.6g,(NH4)2SO42.5g和MgSO
4 0.5g,水1000mL;pH 5.0。
[0023]3、链霉菌YIMPH20352发酵液提取物的制备
[0024]将活化后的链霉菌YIMPH20352菌种,于液体种子培养基在120℃的温度下灭菌30分钟,冷却后接入1cm2大的菌株试管种,于28℃的温度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滇山茶花腐病的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菌剂包括菌株号为A2H,保藏号为CGMCC No.21470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菌株号为YIMPH20352,保藏号为CCTCC NO:M2017188链霉菌(Streptomyces cellulosae)和白腐真菌(Pleurotus ostreatus)。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治滇山茶花腐病的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菌剂包括里氏木霉发酵液提取物、链霉菌发酵液提取物和白腐真菌发酵液提取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治滇山茶花腐病的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菌剂以体积比计,里氏木霉发酵液提取物、链霉菌发酵液提取物和白腐真菌发酵液提取物的体积比为1:1:0.5。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治滇山茶花腐病的生物菌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里氏木霉使用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25g,玉米浆4g,...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超牛芸武自强普梅英顾菊李艳杰陈龙清张诗文崔雨丝陈析王罗琴耿芳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林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