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2587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圈部件,抑制线材和端子电极的接近。线圈部件(10)具备绕线芯部(11)。在绕线芯部的轴线方向的第1端具备第1凸缘部(12),在第2端具备第2凸缘部(14)。在第1凸缘部的与轴线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的第2端侧设有第2端子电极。在第2凸缘部的第1方向的第2端侧设有第4端子电极。在绕线芯部缠绕有第1线材(30)和第2线材(40)。第2线材的一端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另一端连接于第4端子电极。在将第2线材的缠绕于绕线芯部的部分中最靠近与第4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一圈的量记作第N匝时,在比第2线材的第N匝靠轴线方向的第2凸缘部侧,存在有至少2匝的量的线材。在有至少2匝的量的线材。在有至少2匝的量的线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圈部件


[0001]本公开涉及线圈部件。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所述的线圈部件具备四棱柱状的绕线芯部。在绕线芯部的轴线方向的一端设有第1凸缘部,另一端设有第2凸缘部。
[0003]在第1凸缘部的与绕线芯部的轴线方向正交的第1方向上的一端设有第1端子电极,在第1凸缘部的第1方向的另一端设有第2端子电极。另外,在第2凸缘部的第1方向的一端设有第3端子电极,在第2凸缘部的第1方向的另一端设有第4端子电极。
[0004]在绕线芯部缠绕有第1线材和第2线材。第1线材的一端连接于第1端子电极。第1线材的另一端连接于第3端子电极。第2线材的一端连接于第2端子电极。第2线材的另一端连接于第4端子电极。另外,第2线材在第2凸缘部附近从绕线芯部的四个棱线中的靠近第3端子电极的棱线朝向第4端子电极延伸。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578630号公报
[0006]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线圈部件中,第2线材以从第3端子电极的附近经过的方式连接于第4端子电极。因此,在将线圈部件向基板等安装时,附着于第3端子电极的焊料有可能会接触到第2线材。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是一种线圈部件,具备:绕线芯部,其为柱状;第1凸缘部,其设于所述绕线芯部的轴线方向的第1端;第2凸缘部,其设于所述绕线芯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第2端;第1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1凸缘部的第1方向的第1端侧的端部,所述第1方向是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第2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1凸缘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第2端侧的端部;第3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第1端侧的端部;第4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第2端侧的端部;第1线材,其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并且,一端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3端子电极;以及第2线材,其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并且,一端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电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4端子电极,在将与所述轴线方向以及所述第1方向都正交的方向记作第2方向时,所述第1凸缘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向所述绕线芯部的外侧突出,所述第2凸缘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向所述绕线芯部的外侧突出,所述第2线材的包含连接于所述第4端子电极这端的局部从比所述绕线芯部的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中心靠所述第3端子电极侧向所述第4端子电极延伸,在所述第1线材的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这部分中,将在所述第1线材的线路上最靠近与所述第1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一圈的量记作第1匝,将在所述第1线材的线路上最靠近与所述第3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最终匝记作第M匝,在所述第2线材的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的部分中,将在所述第2线材的线路上最靠近与所述第2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一圈的量记作第1匝,将在所述第2线材的线路上最靠近与所述第4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最终匝记作第N
匝,此时,在比所述第2线材的第N匝靠所述轴线方向的第2凸缘部侧,存在有至少2匝的量的线材。
[0008]根据上述结构,在线圈部件的绕线芯部,有2匝的量的线材缠绕在比第2线材的作为最终匝的第N匝靠第2凸缘部侧。换言之,在第2线材的第N匝与第2凸缘部之间确保有至少供线材缠绕两圈的距离。因而,根据上述结构,在将线圈部件向基板等安装时,能够防止附着于第3端子电极的焊料与第2线材的接触。
[0009]根据本公开的一形态,防止线圈部件的短路。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线圈部件的立体图。
[0011]图2是线圈部件的俯视图。
[0012]图3是表示电感部件的沿图2中的3-3线的剖面的第2方向上的第2端侧的图。
[0013]图4是表示比较例的线圈部件的线材的说明图。
[0014]图5是表示线圈部件的变更例的缠绕于绕线芯部的线材的说明图。
[0015]图6是表示线圈部件的变更例的缠绕于绕线芯部的线材的说明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
[0017]10

线圈部件;10C

芯;11

绕线芯部;12

第1凸缘部;13

凹陷部;14

第2凸缘部;15

凹陷部;16

顶板;20

第1端子电极;21

第2端子电极;22

第3端子电极;23

第4端子电极;30

第1线材;40

第2线材。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参照附图对线圈部件进行说明。
[0019]如图1所示,线圈部件10具备长方形柱状的绕线芯部11。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以与绕线芯部11的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沿绕线芯部11的剖面长方形的长边的方向为第1方向。并且,以与轴线方向和第1方向都正交的方向为第2方向。
[0020]在绕线芯部11的轴线方向第1端设有第1凸缘部12。第1凸缘部12比绕线芯部11向第1方向的外侧和第2方向的外侧突出。在第1凸缘部12的第2方向第1端侧的端面凹陷出凹陷部13。凹陷部13位于第1凸缘部12的第1方向中央部。在轴线方向上,凹陷部13在第1凸缘部12的两侧是敞开的。结果,第1凸缘部12的第2方向的第1端侧的局部成为隔着凹陷部13分成两叉那样的形状。
[0021]在绕线芯部11的轴线方向第2端设有第2凸缘部14。第2凸缘部14成为在轴线方向上与第1凸缘部12对称的形状。即,在第2凸缘部14的第2方向第1端侧的端面也凹陷出与第1凸缘部12的凹陷部13呈对称形状的凹陷部15。
[0022]绕线芯部11、第1凸缘部12以及第2凸缘部14构成了线圈部件10的芯体10C。芯体10C的材质为非导电性材料。具体而言,芯体10C的材质例如能够选用氧化铝、Ni-Zn系铁氧体、树脂、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
[0023]在芯体10C的第2方向第2端侧安装有顶板16。顶板16为长方形板状。顶板16安装于芯体10C,并架设于第1凸缘部12的第2方向第2端侧的端面和第2凸缘部14的第2方向第2端侧的端面之间。顶板16由与芯体10C相同的材质构成,与芯体10C一起形成了闭合磁路。
[0024]在第1凸缘部12的第2方向第1端侧的端面的比凹陷部13靠第1方向第1端侧层叠有第1端子电极20。在第1凸缘部12的第2方向第1端侧的端面的比凹陷部13靠第1方向第2端侧层叠有第2端子电极21。
[0025]同样地,在第2凸缘部14的第2方向第1端侧的端面的比凹陷部15靠第1方向第1端侧层叠有第3端子电极22。在第2凸缘部14的第2方向第1端侧的端面的比凹陷部15靠第1方向第2端侧层叠有第4端子电极23。其中,在图1中,第1端子电极20、第2端子电极21、第3端子电极22以及第4端子电极23用双点划线图示出来。
[0026]上述第1端子电极20~第4端子电极23由银的金属层和在金属层的表面实施的铜、镍、锡的镀层构成。在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圈部件,其中,该线圈部件具备:绕线芯部,其为柱状;第1凸缘部,其设于所述绕线芯部的轴线方向的第1端;第2凸缘部,其设于所述绕线芯部的所述轴线方向的第2端;第1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1凸缘部的第1方向的第1端侧的端部,所述第1方向是与所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方向;第2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1凸缘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第2端侧的端部;第3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第1端侧的端部;第4端子电极,其设于所述第2凸缘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第2端侧的端部;第1线材,其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并且,一端连接于所述第1端子电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3端子电极;以及第2线材,其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并且,一端连接于所述第2端子电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4端子电极,将与所述轴线方向以及所述第1方向都正交的方向记作第2方向时,所述第1凸缘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向所述绕线芯部的外侧突出,所述第2凸缘部在所述第2方向上向所述绕线芯部的外侧突出,所述第2线材的包含连接于所述第4端子电极这端的局部从比所述绕线芯部的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中心靠所述第3端子电极侧向所述第4端子电极延伸,在所述第1线材的缠绕于所述绕线芯部的部分中,将在所述第1线材的线路上最靠近与所述第1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一圈的量记作第1匝,将在所述第1线材的线路上最靠近与所述第3端子电极连接一侧这端的最终匝记作第M匝;在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滋人竹泽香织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