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旋翼电动航空器的散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52441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多旋翼电动航空器的散热系统,包括航空器机体,所述航空器机体包括机臂、桨叶、控制舱,数个机臂呈星型放射布置在控制舱的外侧,机臂的末端连接所述桨叶,所述控制舱的内部设有电池组件,所述机臂靠近桨叶的一端开设有若干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开在机臂的上表面;机臂为空心管结构,进气孔与机臂的内部连通,机臂的另一端与控制舱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新颖、散热高效,提高航空器续航时间和续航里程等优点。空器续航时间和续航里程等优点。空器续航时间和续航里程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多旋翼电动航空器的散热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航空器
,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多旋翼电动航空器的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电动多旋翼无人机按大小可分为:微型(≤0.25kg)、轻型(0.25kg <,≤7kg)、小型(7kg<,≤25kg)、中型(25kg<,≤150kg)、大型(>150kg)。随着机型的增大,也会面临着散热难度增大的问题。因为:比例增大N倍,表面积体积比缩小为原来1/N,也意味着若按照原有的散热方式,温度的降速将会为原来的1/N)。而常见的散热方式可分为两种:1、增加散热片;2、增加小风扇;这两种传统的散热方式对于中型以上的电动多旋翼无人机,特别是在夏天长航时飞行的时候会凸显出散热速度跟不上升温速度,导致电池高温和电调高温的现象,当电池温度达到60℃,电调温度达到80℃,飞机就要求迫降,因此严重影响的续航时间和续航里程。
[0003]以上
技术介绍
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技术的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
技术介绍
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结构新颖、散热高效,提高航空器续航时间和续航里程的散热系统。
[0005]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新型多旋翼电动航空器的散热系统。
[0006]优选地,本技术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0007]一种新型多旋翼电动航空器的散热系统,包括航空器机体,所述航空器机体包括机臂、桨叶、控制舱,数个机臂呈星型放射布置在控制舱的外侧,机臂的末端连接所述桨叶,所述控制舱的内部设有电池组件,所述机臂靠近桨叶的一端开设有若干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开在机臂的上表面;机臂为空心管结构,进气孔与机臂的内部连通,机臂的另一端与控制舱连通。
[0008]进一步地,所述进气孔均设在桨叶半径的覆盖范围内。
[0009]进一步地,每个进气孔的轴向分别与下洗气流撞击在该进气孔所在位置的气流方向平行。
[0010]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舱的底部开设有若干排水孔。
[0011]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机臂分别有一个与之对应设置的排水孔,与机臂对应设置的排水孔分别靠近对应的机臂末端设置。
[0012]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组件固定在托架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托架高度为17~23mm。
[0014]进一步地,所述机臂与控制舱连接的端部还设有隔块,所述隔块固定在机臂端部,
将机臂的纵向截面隔成“日”字形结构;所述隔块的上方为上进气进线孔,下方为下进气排水孔。
[001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在机臂上开设进气孔,当下洗气流撞击到机臂时可以通过进气孔后经过机臂进入控制舱,增加空气流动速度来提高电池组件的散热速度。精准控制进气孔的开设位置和朝向,有利于收集更多的下洗气流提供给电池组件散热,提高航空器的续航时间和续航里程。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3是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的机臂端面示意图。
[0021]图6是本技术的机臂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对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强调的是,下述说明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及其应用。
[0023]参照以下附图,将描述非限制性和非排他性的实施例,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除非另外特别说明。
[0024]如图1~6所示的一种新型多旋翼电动航空器的散热系统,包括航空器机体,所述航空器机体包括机臂3、桨叶5、控制舱1,数个机臂3呈星型放射布置在控制舱1的外侧,机臂3的末端连接所述桨叶5,所述控制舱1的内部设有电池组件2。所述机臂3靠近桨叶5的一端开设有若干进气孔4,所述进气孔4开在机臂3的上表面。机臂3为空心管结构,进气孔4与机臂3的内部连通,机臂3 的另一端与控制舱1连通。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无人机桨叶,桨叶底面为倾斜面,桨叶底面从桨根到桨尖的倾斜角度逐渐变化减小(桨根是靠近机臂的连接端,桨尖是远离机臂的末端;在一些桨叶结构中,是通过桨叶的局部厚度变化控制桨叶底面的倾斜角度),倾斜角有桨叶的桨尖接近水平设置。为获得更好的进气效果,所述进气孔4均开设在桨叶5在机臂3的正投影处(即桨叶半径的覆盖范围内),且每个进气孔4的轴向分别与下洗气流撞击在机臂3的气流方向平行。
[0025]具体的,桨叶5在电机的驱动下旋转并改变无人机的运动状态,桨叶在旋转的过程中,其底面向下方形成下洗气流,下洗气流在运动中撞击到机臂3上。对于机臂3而言,其外表面一般为圆弧面,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由于桨叶5底面倾斜面的存在,使得下洗气流撞击在机臂3上的角度不同,因而对应下洗气流设置的进气孔4的轴向各有要求。进气孔4的轴向与其所对应的下洗气流方向平行,便于下洗气流将空气通过进气孔4送入机臂3内。参照图1并结合现有桨叶的结构特点,下洗气流撞击在机臂3的角度因桨叶5底面的倾斜角度变化而变化,进而改变进气孔4的轴向方向,使得每个进气孔的轴向分别与下洗气流撞击在该进气孔所在位置的气流方向平行。因此,排气孔4布置时,靠近桨叶5开设的进气孔4较少,远离桨叶5开设的进气孔4较多。通过在机臂3上开设进气孔4,当下洗气流撞击到机臂3时可以
通过进气孔4后经过机臂3内部进入控制舱1,增加空气流动速度来提高电池组件2的散热速度。精准控制进气孔4的开设位置和朝向,有利于收集更多的下洗气流提供给电池组件2散热,提高航空器的续航时间和续航里程。
[0026]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控制舱1的底部开设有若干排水孔8,使控制舱1与外部环境连通,排水孔8不仅可以提高控制舱1内部的气体循环,还可以将雨水排出控制舱1。特别是在下雨天使用无人机使,雨水从进气孔4进入控制舱1内部,可以通过排水孔8将雨水排出控制舱1外部,保障控制舱1处于较好的工作环境,尽量避免雨水在控制舱1中长时间停留。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每个所述机臂分别有一个与之对应设置的排水孔,与机臂对应设置的排水孔分别靠近对应的机臂末端设置。这样,当雨水通过机臂3进入控制舱后,即可通过对应设置的排水孔将雨水快速排到控制舱外部。
[0027]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电池组件2底部设有托架7,托架7高度为 17~23mm。保证电池组件2与控制舱1底部具有一定的悬浮高度,避免雨水泡到电池组件2。
[0028]更具体的,结合图5、6,所述机臂3与控制舱1连接的端部还设有隔块9,所述隔块9焊接固定在机臂3端部,将机臂3的纵向截面隔成“日”字形结构,隔块9的上方为上进气进线孔10,下方为下进气排水孔11。隔块9的上方和下方均可以将进气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多旋翼电动航空器的散热系统,包括航空器机体,所述航空器机体包括机臂、桨叶、控制舱,数个机臂呈星型放射布置在控制舱的外侧,机臂的末端连接所述桨叶,所述控制舱的内部设有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臂靠近桨叶的一端开设有若干进气孔,所述进气孔开在机臂的上表面;机臂为空心管结构,进气孔与机臂的内部连通,机臂的另一端与控制舱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旋翼电动航空器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均设在桨叶半径的覆盖范围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旋翼电动航空器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进气孔的轴向分别与下洗气流撞击在该进气孔所在位置的气流方向平行。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旋翼电动航空器的散热系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阳李杨其巧杨贤明燕发学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祥云亿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