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及光伏组件,光伏组件边框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容纳槽,第一限位部与顶承载部正对,第一限位部的端部具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弯向第一限位部远离顶承载部的一侧;主体部还包括: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型腔,侧边部与顶承载部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利于改善光伏组件边框在卡合光伏组件时,对光伏组件产生损伤的问题。对光伏组件产生损伤的问题。对光伏组件产生损伤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及光伏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及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0002]为了使得光伏组件的安装以及运输更方便,在对光伏组件进行安装时需要使用光伏组件边框。光伏组件边框通常由容纳槽以及型腔组成,容纳槽用于卡合光伏组件以容纳并承载光伏组件,型腔用于固定光伏组件边框。
[0003]然而,目前存在光伏组件边框在卡合光伏组件时,对光伏组件可能产生损伤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及光伏组件,至少有利于改善光伏组件边框在卡合光伏组件时,对光伏组件可能产生损伤的问题。
[0005]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容纳槽,第一限位部与顶承载部正对,第一限位部的端部具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弯向第一限位部远离顶承载部的一侧;主体部还包括: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型腔,侧边部与顶承载部相接。
[0006]另外,第一限位部具有顶限位部,顶限位部与顶承载部正对,第一弯折部朝向顶承载部的表面与顶限位部顶面之间的夹角为0
°
~90
°
。
[0007]另外,在垂直于第一弯折部延伸方向上,第一弯折部的长度不大于顶限位部的长度的1/2。
[0008]另外,顶限位部包括非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第二弯折部与第一弯折部相接,第二弯折部弯向第一限位部朝向底承载部的一侧。
[0009]另外,非弯折部的底面与第二弯折部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20
°
~180
°
。
[0010]另外,第一限位部具有至少一个朝向顶承载部的凸起部。
[0011]另外,还包括:过渡部,过渡部分别与顶承载部以及侧边部相接,过渡部远离顶承载部的端部朝向顶承载部远离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过渡部朝向型腔的底面与顶承载部朝向型腔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90
°
~180
°
。
[0012]另外,在沿垂直于顶承载部的延伸方向上,第一限位部的宽度大于承载部的宽度。
[0013]另外,侧边部包括:第一侧边部、第二侧边部以及加强筋,加强筋位于第一侧边部与第二侧边部之间,且加强筋朝侧边部远离型腔的一侧凸出。
[0014]另外,主体部还包括:保护部,保护部与延伸部的端部相接,且保护部相对于延伸部弯折。
[0015]另外,光伏组件边框的材料为钢材料。
[0016]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上述任一项光伏组件边框;太阳能
电池;层压结构,层压结构用于封装太阳能电池。
[0017]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光伏组件边框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容纳槽,容纳槽用于卡合光伏组件以容纳光伏组件,第一限位部与顶承载部正对,第一限位部的端部具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弯向第一限位部远离顶承载部的一侧;主体部还包括: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型腔,侧边部与顶承载部相接,型腔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第一弯折部弯向第一限位部远离顶承载部的一侧,如此,使得第一限位部的端部为弯曲形状,当光伏组件卡入容纳槽中时,第一限位面的端部不会由于具有棱形侧边而对光伏组件的表面产生损伤,从而可以改善光伏组件边框在卡合光伏组件时,对光伏组件产生损伤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又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再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还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由
技术介绍
可知,目前存在光伏组件边框在卡合光伏组件时,对光伏组件产生损伤的问题。
[0026]分析发现,导致对光伏组件产生损伤的原因之一在于,光伏组件边框的容纳槽用于卡合光伏组件,光伏组件的容纳槽中,用于对光伏组件进行限位的限位部的端部具有切面,也就是说,限位部的端部具有棱形侧边,当光伏组件进行卡合时,若光伏组件与容纳槽卡合过紧,那么限位部的棱形侧边可能会划伤光伏组件。使得光伏组件的表面出现损伤。
[0027]本技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容纳槽,容纳槽用于卡合光伏组件以容纳光伏组件,第一限位部与顶承载部正对,第一限位部的端部具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弯向第一限位部远离顶承载部的一侧;主体部还包括: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型腔,侧边部与顶承载部相接,型腔用于固定光伏组件。第一弯折部弯向第一限位部远离顶承载部的一侧,如此,使得第一限位部的端部为弯曲形状,即第一限位部的端部较圆滑,因此当光伏组件卡入容纳槽中时,可以改善第一限位面的端部由于具有棱形侧边而对光伏组件的表面产生损伤的问题,从而可以改善光伏组件边框在卡合光伏组件时,对光伏组件产生损伤的问题。
[0028]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技术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技术而提出
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0029]参考图1以及图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光伏组件边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光伏组件边框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包括:第一限位部101、第二限位部102以及顶承载部103,第一限位部101、第二限位部102以及顶承载部103依次相接合围成容纳槽20,第一限位部101与顶承载部103正对,第一限位部101的端部具有第一弯折部10,第一弯折部10弯向第一限位部101远离顶承载部103的一侧;主体部还包括:侧边部104、底承载部105以及延伸部106,侧边部104、底承载部105以及延伸部106依次相接合围成型腔30,侧边部104与顶承载部103相接。
[0030]第一弯折部10弯向第一限位部101远离顶承载部103的一侧,如此,使得第一限位部10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顶承载部,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以及所述顶承载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容纳槽,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顶承载部正对,所述第一限位部的端部具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弯向所述第一限位部远离所述顶承载部的一侧;所述主体部还包括:侧边部、底承载部以及延伸部,所述侧边部、所述底承载部以及所述延伸部依次相接合围成型腔,所述侧边部与所述顶承载部相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组件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顶限位部,所述顶限位部与所述顶承载部正对,所述第一弯折部朝向所述顶承载部的表面与所述顶限位部顶面之间的夹角为0
°
~90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边框,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弯折部的长度不大于所述顶限位部的长度的1/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组件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限位部包括非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相接,所述第二弯折部弯向所述第一限位部朝向所述底承载部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伏组件边框,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弯折部的底面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底面之间的夹角为120
°
~18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伟,郭志球,周德全,蓝绍发,张东琦,陈真,宫欣欣,李晓晔,
申请(专利权)人: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