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功功率动态补偿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9716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无功功率动态补偿控制器,它由电量数据采集电路(1)、运算控制电路(2)、控制输出电路(3)组成,其特征在于电量数据采集电路(1)由采集模块IC↓[1]、三相电机输出线a、b、c、三相电流互感器L↓[1]、L↓[2]、L↓[3]、通讯接口U↓[15]组成;电流互感器L↓[1]、L↓[2]、L↓[3]分别套在三相电机输出线a、b、c上,a线的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P↓[13],b线的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P↓[15],c线的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P↓[17],电流互感器L↓[1]的一端接地,电流互感器L↓[1]的另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Ia,电流互感器L↓[2]的一端接地,电流互感器L↓[2]的另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I↓[b]端,电流互感器L↓[3]的一端接地,电流互感器L↓[3]的另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Ic,采集模块IC↓[1]的Vcc端接电源+EC,采集模块IC↓[1]的END端接地,采集模块IC↓[1]的输出端P↓[7]接通讯接口U↓[15]的IN↓[6]端,采集模块IC↓[1]的输出端P↓[8]接通讯接口U↓[15]的IN↓[7]端,运算控制电路(2)由单片机IC↓[2]组成,单片机IC↓[2]的IN↓[10]端接通讯接口U↓[15]的O↓[1]端,单片机IC↓[2]的IN↓[11]端接通讯接口U↓[15]的O↓[2]端,控制输出电路(3)由控制输出模块IC↓[7]、继电器j↓[5]、继电器j↓[6]、继电器j↓[7]、三相电源线A、B、C线、电机M组成;控制输出模块IC↓[7]的八个输入端1D~8D端通过排缆线分别与单片机IC↓[2]的八个输出端P↓[00]~P↓[07]端一一对应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OUT↓[1]端与继电器j↓[5]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5]的另一端与电源A相线的一端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OUT↓[2]端与继电器j↓[6]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6]的另一端与电源B相线的一端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OUT↓[3]端与继电器j↓[7]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7]的另一端与电源C相线的一端连接,三相电源线A、B、C的另一端接电机M的电源输入端,电机M的输出端分别与a、b、c线的另一端相连接,采集模块IC↓[1]的OUT↓[5]端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I↓[4]端。(*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采用电动机作动力设备的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低压配电柜和电动机的无功功率补偿一般采用模拟电路,即补偿电容是分段切入方式,它存在容易产生过补偿和欠补偿的缺点;这种电路没有通讯功能,不可群控;工作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研制一种无功功率动态补偿控制器,解决过补偿和欠补偿的问题,而且又有通讯功能,工作稳定。它由电量数据采集电路1、运算控制电路2、控制输出电路3组成;电量数据采集电路1由采集模块IC1、三相电机输出线a、b、c、三相电流互感器L1、L2、L3、通讯接口U15组成;电流互感器L1、L2、L3分别套在三相电机输出线a、b、c上,a线的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P13,b线的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P15,c线的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P17,电流互感器L1的一端接地,电流互感器L1的另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Ia,电流互感器L2的一端接地,电流互感器L2的另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Ib端,电流互感器L3的一端按地,电流互感器L3的另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Ic,采集模块IC1的Vcc端接电源+EC,采集模块IC1的END端接地,采集模块IC1的输出端P7接通讯接口U15的IN6端,采集模块IC1的输出端P8接通讯接口U15的IN7端。运算控制电路2由单片机IC2组成,单片机IC2的IN10端接通讯接口U15的O1端,单片机IC2的IN11端接通讯接口U15的O2端。控制输出电路3由控制输出模块IC7、继电器j5、继电器j6、继电器j7、三相电源线A、B、C线、电机M组成;控制输出模块IC7的八个输入端1D~8D端通过排缆线分别与单片机IC2的八个输出端P00~P07端一一对应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OUT1端与继电器j5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5的另一端与电源A相线的一端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OUT2端与继电器j6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6的另一端与电源B相线的一端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OUT3端与继电器j7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7的另一端与电源C相线的一端连接,三相电源线A、B、C的另一端接电机M的电源输入端,电机M的输出端分别与a、b、c线的另一端相连接。采集模块IC1的OUT5端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L4端。工作原理三相电流、电压、经电量数据采集模块IC1运算处理后,通过通讯接口U15传送给单片机IC2,单片机IC2对电压、电流信号的过零时间进行判断比较并计时,测出来的时间差换算为相位角。自动计算出功率因素,传输给控制输出电路,由控制输出模块IC7控制继电器j5、继电器j6、继电器j7选通补偿电路,控制补偿电容的投切量。本技术补偿电容投切采用逻辑组合切入方式,采用动态补偿技术,消除了过补偿和欠补偿的问题,它还具有通讯功能,可以实现群控,显示电路能显示各种数据,恒温控制使其工作稳定可靠,完善的电机保护装置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是具体实施方式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如图1,本实施方式由电量数据采集电路1、运算控制电路2、控制输出电路3组成;电量数据采集电路1由采集模块IC1、三相电机输出线a、b、c、三相电流互感器L1、L2、L3、通讯接口U15组成;电流互感器L1、L2、L3分别套在三相电机输出线a、b、c上,a线的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P13,b线的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P15,c线的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P17,电流互感器L1的一端接地,电流互感器L1的另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Ia,电流互感器L2的一端接地,电流互感器L2的另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Ib端,电流互感器L3的一端接地,电流互感器L3的另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Ic,采集模块IC1的Vcc端接电源+EC,采集模块IC1的END端接地,采集模块IC1的输出端P7接通讯接口U15的IN6端,采集模块IC1的输出端P8接通讯接口U15的IN7端。运算控制电路2由单片机IC2组成,单片机IC2采用89C55/52型号,单片机IC2的IN10端接通讯接口U15的O1端,单片机IC2的IN11端接通讯接口U15的O2端。控制输出电路3由控制输出模块IC7、继电器j5、继电器j6、继电器j7、三相电源线A、B、C线、电机M组成,控制输出模块采用74H377型号。控制输出模块IC7的八个输入端1D~8D端通过排缆线分别与单片机IC2的八个输出端P00~P07端一一对应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OUT1端与继电器j5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5的另一端与电源A相线的一端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OUT2端与继电器j6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6的另一端与电源B相线的一端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OUT3端与继电器j7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7的另一端与电源C相线的一端连接,三相电源线A、B、C的另一端接电机M的电源输入端,电机M的输出端分别与a、b、c线的另一端相连接。采集模块IC1的OUT5端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L4端。具体实施方式二如图2,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是增设了通讯电路接口5,通讯电路接口5由U13、U14、U16三个通讯电路接口组成,通讯电路接口U13、U14、U16都采用RS485型号,通讯电路接口U13的IN13端与单片机IC2的P10端连接,通讯电路接口U14的IN14端与单片机IC2的P12端连接,通讯电路接口U16的IN16端与单片机IC2的P13端连接,通讯电路接口U13、U14、U16的OUT13、OUT14、OUT16端口分别与外部通讯电路对接,实现了联网监控。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三如图2,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的不同点是增加了键盘显示电路4,键盘显示电路4由译码器IC4、显示二极管LED1~LED8组成;译码器IC4采用CD4028型号,译码器IC4的P00~P07端分别与显示二极管LED1~LED8的正极一一对应连接,显示二极管LED1~LED8的所有负极接地。译码器IC4的四个输入端A~D端通过排缆线分别与单片机IC2的四个输出端P20~P23一一对应连接,译码器IC4的Vcc端接电源+EC,译码器IC4的END端接地。单片机IC2将要显示的数据输出到P00~P07端口,同时通过P20~P23选通线驱动译码器IC4选通要点亮的显示二极管,依次高速选通所有的LED1~LED8,完成数据显示。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相同。具体实施方式四如图2,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的不同点是增加了恒温控制装置6,恒温控制装置6由传感器PT、电位器W1、处理芯片U91和处理芯片U92、三极管Q11、三极管Q17、继电器j2、继电器j3、继电器常开接点j21、继电器常开接点j31、加热器T、风扇D组成。传感器PT采用PT100型号,处理芯片U91和U92都采用LM324型号,传感器PT的一端与电位器W1的一固定端及U91的IN9端相连接,传感器PT的另一端与电位器W1的另一固定端及地相连接。电位器W1的滑动端与处理芯片U92的IN10端相连,处理芯片U91的OUT9端接三级管Q11的基极,Q11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无功功率动态补偿控制器,它由电量数据采集电路(1)、运算控制电路(2)、控制输出电路(3)组成,其特征在于电量数据采集电路(1)由采集模块IC1、三相电机输出线a、b、c、三相电流互感器L1、L2、L3、通讯接口U15组成;电流互感器L1、L2、L3分别套在三相电机输出线a、b、c上,a线的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P13,b线的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P15,c线的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P17,电流互感器L1的一端接地,电流互感器L1的另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Ia,电流互感器L2的一端接地,电流互感器L2的另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Ib端,电流互感器L3的一端接地,电流互感器L3的另一端接采集模块IC1的输入端Ic,采集模块IC1的Vcc端接电源+EC,采集模块IC1的END端接地,采集模块IC1的输出端P7接通讯接口U15的IN6端,采集模块IC1的输出端P8接通讯接口U15的IN7端,运算控制电路(2)由单片机IC2组成,单片机IC2的IN10端接通讯接口U15的O1端,单片机IC2的IN11端接通讯接口U15的O2端,控制输出电路(3)由控制输出模块IC7、继电器j5、继电器j6、继电器j7、三相电源线A、B、C线、电机M组成;控制输出模块IC7的八个输入端1D~8D端通过排缆线分别与单片机IC2的八个输出端P00~P07端一一对应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OUT1端与继电器j5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5的另一端与电源A相线的一端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OUT2端与继电器j6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6的另一端与电源B相线的一端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OUT3端与继电器j7的一端连接,继电器j7的另一端与电源C相线的一端连接,三相电源线A、B、C的另一端接电机M的电源输入端,电机M的输出端分别与a、b、c线的另一端相连接,采集模块IC1的OUT5端连接控制输出模块IC7的L4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功功率动态补偿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它增设了通讯电路接口(5),通讯电路接口(5)由U13、U14、U16三个通讯电路接口组成,通讯电路接口U13的IN13端与单片机IC2的P10端连接,通讯电路接口U14的IN14端与单片机IC2的P12端连接,通讯电路接口U16的IN16端与单片机IC2的P13端连接,通讯电路接口U13、U14、U16的OUT13、OUT14、OUT16端口分别与外部通讯电路对接。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无功功率动态补偿控制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宝庆
申请(专利权)人: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