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油缸液压冲击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9137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双油缸液压冲击锤,包括底箱,所述底箱内腔顶部与底部的两侧之间均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滑套,两个滑套相反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横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底箱、滑杆、滑套、横杆、活动框、防滑板、传动框、电机、蜗杆、传动杆、转盘、活动轴、蜗轮、移动轴、驱动机构、液压冲击锤本体、缓冲盒、支撑板、缓冲弹簧、支柱、横板、复位弹簧和弹性板的配合使用,具备缓冲保护和稳定性高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双油缸液压冲击锤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震动,震动会传导至底部的设备,长时间使用液压装置会产生损坏,而且稳定性较差,从而容易降低双油缸液压冲击锤实用性的问题。性的问题。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油缸液压冲击锤


[0001]本技术涉及液压冲击锤
,具体为双油缸液压冲击锤。

技术介绍

[0002]液压冲击锤属于冲击式打桩锤,按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可分为单作用式和双作用式两种,所谓单作用式是指冲击锤芯通过液压装置提升到预定高度后快速释放,冲击锤芯以自由落体方式打击桩体,双作用式是指冲击锤芯通过液压装置提升到预定高度后,从液压系统获得加速度能量来提高冲击速度而打击桩体,然而现有的双油缸液压冲击锤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震动,震动会传导至底部的设备,长时间使用液压装置会产生损坏,而且稳定性较差,从而容易降低双油缸液压冲击锤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双油缸液压冲击锤,具备缓冲保护和稳定性高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双油缸液压冲击锤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震动,震动会传导至底部的设备,长时间使用液压装置会产生损坏,而且稳定性较差,从而容易降低双油缸液压冲击锤实用性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双油缸液压冲击锤,包括底箱,所述底箱内腔顶部与底部的两侧之间均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滑套,两个滑套相反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底箱内腔顶部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活动框,两个活动框相反的一侧均贯穿至底箱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防滑板,两个滑套之间固定连接有传动框,所述底箱内腔右侧的后侧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蜗杆,所述底箱内腔的后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传动框的前侧设置有活动轴,所述活动轴的后侧贯穿传动框并与转盘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杆的表面且位于转盘的后侧固定连接有蜗轮,所述蜗轮的底部与蜗杆相啮合,所述活动框的前侧设置有移动轴,所述移动轴的后侧贯穿活动框并与横杆固定连接,所述底箱的顶部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的正面设置有液压冲击锤本体,所述底箱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缓冲盒,所述驱动机构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远离驱动机构的一侧贯穿至缓冲盒的内腔,所述支撑板的底部且位于缓冲盒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柱,所述支柱的顶部贯穿至缓冲盒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横板,两个横板相对的一侧均与驱动机构固定连接,所述支柱的表面且位于缓冲盒的顶部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驱动机构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性板。
[0005]优选的,所述弹性板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底箱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配合滑块使用的滑槽。
[0006]优选的,所述底箱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滑轮,所述底箱的两侧均开设有配合活动框使用的第一开口。
[0007]优选的,所述缓冲弹簧的底部与缓冲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缓冲盒的顶部开设
有配合支柱使用的第二开口。
[0008]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横板和缓冲盒固定连接,所述蜗杆的左侧通过轴承与底箱的内壁活动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活动轴与传动框的内腔滑动连接,所述移动轴与活动框的内腔滑动连接。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1]1、本技术通过底箱、滑杆、滑套、横杆、活动框、防滑板、传动框、电机、蜗杆、传动杆、转盘、活动轴、蜗轮、移动轴、驱动机构、液压冲击锤本体、缓冲盒、支撑板、缓冲弹簧、支柱、横板、复位弹簧和弹性板的配合使用,具备缓冲保护和稳定性高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双油缸液压冲击锤在工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震动,震动会传导至底部的设备,长时间使用液压装置会产生损坏,而且稳定性较差,从而容易降低双油缸液压冲击锤实用性的问题。
[0012]2、本技术通过设置滑块和滑槽,能够对弹性板进行支撑,使弹性板能够产生形变对冲击力进行吸收,通过设置滑轮,能够对底箱进行支撑,使移动时更加方便,通过设置缓冲弹簧,能够对支撑板进行弹性支撑,提高缓冲保护的效果,通过设置活动轴,能够带动传动框移动,便于对滑套的位置进行调节。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结构底箱俯视剖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结构侧视图。
[0016]图中:1、底箱;2、滑杆;3、滑套;4、横杆;5、活动框;6、防滑板;7、传动框;8、电机;9、蜗杆;10、传动杆;11、转盘;12、活动轴;13、蜗轮;14、移动轴;15、驱动机构;16、液压冲击锤本体;17、缓冲盒;18、支撑板;19、缓冲弹簧;20、支柱;21、横板;22、复位弹簧;23、弹性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18]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19]请参阅图1

3,双油缸液压冲击锤,包括底箱1,底箱1内腔顶部与底部的两侧之间均固定连接有滑杆2,滑杆2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滑套3,两个滑套3相反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
横杆4,底箱1内腔顶部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活动框5,两个活动框5相反的一侧均贯穿至底箱1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防滑板6,两个滑套3之间固定连接有传动框7,底箱1内腔右侧的后侧固定连接有电机8,电机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蜗杆9,底箱1内腔的后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传动杆10,传动杆10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转盘11,传动框7的前侧设置有活动轴12,活动轴12的后侧贯穿传动框7并与转盘11固定连接,传动杆10的表面且位于转盘11的后侧固定连接有蜗轮13,蜗轮13的底部与蜗杆9相啮合,活动框5的前侧设置有移动轴14,移动轴14的后侧贯穿活动框5并与横杆4固定连接,底箱1的顶部设置有驱动机构15,驱动机构15的正面设置有液压冲击锤本体16,底箱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缓冲盒17,驱动机构15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8,支撑板18远离驱动机构15的一侧贯穿至缓冲盒17的内腔,支撑板18的底部且位于缓冲盒17的内腔固定连接有缓冲弹簧19,支撑板1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柱20,支柱20的顶部贯穿至缓冲盒17的顶部并固定连接有横板21,两个横板21相对的一侧均与驱动机构15固定连接,支柱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双油缸液压冲击锤,包括底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箱(1)内腔顶部与底部的两侧之间均固定连接有滑杆(2),所述滑杆(2)的表面滑动连接有滑套(3),两个滑套(3)相反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横杆(4),所述底箱(1)内腔顶部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活动框(5),两个活动框(5)相反的一侧均贯穿至底箱(1)的外侧并固定连接有防滑板(6),两个滑套(3)之间固定连接有传动框(7),所述底箱(1)内腔右侧的后侧固定连接有电机(8),所述电机(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蜗杆(9),所述底箱(1)内腔的后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传动杆(10),所述传动杆(10)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转盘(11),所述传动框(7)的前侧设置有活动轴(12),所述活动轴(12)的后侧贯穿传动框(7)并与转盘(11)固定连接,所述传动杆(10)的表面且位于转盘(11)的后侧固定连接有蜗轮(13),所述蜗轮(13)的底部与蜗杆(9)相啮合,所述活动框(5)的前侧设置有移动轴(14),所述移动轴(14)的后侧贯穿活动框(5)并与横杆(4)固定连接,所述底箱(1)的顶部设置有驱动机构(15),所述驱动机构(15)的正面设置有液压冲击锤本体(16),所述底箱(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缓冲盒(17),所述驱动机构(15)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18),所述支撑板(18)远离驱动机构(15)的一侧贯穿至缓冲盒(17)的内腔,所述支撑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登张雅春陈元万贾敏张剑杨震宇陈增增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新永安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