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内湖区域使用的生态浮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9130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风景园林内湖区域使用的生态浮床结构,涉及生态浮床领域,以解决决现有的生态浮床在使用的时候,植物的上方无法受到水分的滋养,容易出现枯枝烂叶,缺少将水导流上升喷溅的结构的问题,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为生态浮床本体,主体为矩形结构,主体为可漂浮材质,主体的外侧分别设有一个外槽,主体的顶端设有均匀排列的顶杆,顶杆的内部设有出水管道,顶杆的底部与外槽连通。在使用的时候,当遇到波浪或风吹位移的时候,水会进入到外槽的内部,使水被导流在外槽的内部流通,由于外槽的内部夹角位置为倾斜状结构,使水可以向上流通,使水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出水孔喷溅,使水可以溅落在植物的上方,使植物的上方也可以被湿润。湿润。湿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景园林内湖区域使用的生态浮床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生态浮床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风景园林内湖区域使用的生态浮床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风景园林内湖区域,通常安装有生态浮床,使生态浮床可以种植观赏性植物,进而提高美观性。
[0003]现有的生态浮床在使用的时候,植物的上方无法受到水分的滋养,容易出现枯枝烂叶,缺少将水导流上升喷溅的结构,在种植植物的时候,泥土容易落入到内湖中,容易造成泥土流失,缺少固定泥土的结构,浮床在水中漂浮的时候,无法便捷需求便捷安装以及拆卸固定结构,避免浮床在水中位移。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风景园林内湖区域使用的生态浮床结构,以解决现有的生态浮床在使用的时候,植物的上方无法受到水分的滋养,容易出现枯枝烂叶,缺少将水导流上升喷溅的结构的问题。
[0005]本技术风景园林内湖区域使用的生态浮床结构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0006]风景园林内湖区域使用的生态浮床结构,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为生态浮床本体,主体为矩形结构,主体为可漂浮材质,主体的外侧分别设有一个外槽,主体的顶端设有均匀排列的顶杆,顶杆的内部设有出水管道,顶杆的底部与外槽连通;内槽,所述内槽为矩形结构,内槽开设在主体的顶端中间位置,内槽的内部设有均匀排列的嵌入槽,嵌入槽的内部安装有挡件,挡件为圆形板状结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连接头共设有四个,四个连接头分别处于主体的边角位置,四个连接头分别插入在四个安装孔的内部,连接头的顶端为锥形结构,连接头为坚硬的泡沫材质,连接头的底部为喇叭状结构,连接头的底部设有底杆,每个底杆的底部设有六个环状排列的定位板。
[0007]可选的,所述主体的边角位置分别设有一个安装孔,安装孔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安装孔的顶端外侧位置设有一个限位板,限位板的内端为矩形板状结构,限位板为橡胶材质,限位板的外端为楔形结构,限位板的底部与主体连接;所述主体的外端边角位置分别设有一个辅助件,辅助件为锥形结构,外槽为L形结构,外槽的底部为倾斜状结构,外槽的内部底端夹角位置为弧形结构;所述顶杆的底部外侧为倾斜状结构,顶杆的内侧设有三个出水孔,顶杆的内部设有两个导流块,导流块为楔形结构,导流块处于底部两侧出水孔的内部。
[0008]可选的,所述嵌入槽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嵌入槽之间上方设有顶件,顶件为圆柱形结构,顶件的顶端外侧为倾斜状结构;所述挡件的外侧设有三个环状排列的连接杆,连接杆为Z形结构,连接杆的顶端处于嵌入槽的顶端外侧。
[0009]可选的,所述连接头的顶端侧边设有卡槽,卡槽为矩形结构,卡槽的内部插入有限位板的内端,底杆为圆柱形结构;所述定位板为坚硬的塑料材质,每个定位板的底部设有一个底件,底件的顶端为圆柱形结构,底件的底部为球形结构。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1]1、在本装置中,设置了顶杆,使本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当遇到波浪或风吹位移的时候,水会进入到外槽的内部,使水被导流在外槽的内部流通,由于外槽的内部夹角位置为倾斜状结构,使水可以向上流通,进而使水可以通过顶杆的出水孔排除,使水可以通过不同位置的出水孔喷溅,使水可以溅落在植物的上方,使植物的上方也可以被湿润;
[0012]2、在本装置中,设置了挡件,当本装置需要使用泥土种植的时候,可以控制挡件嵌入在嵌入槽的内部,使连接杆支撑挡件固定,使泥土添加之后,可以被挡件挡住,避免泥土向下掉落,避免泥土流失;
[0013]3、在本装置中,设置了定位板,使本装置在使用的时候,需要使主体漂浮的时候,可以不用安装连接头,当需要使主体不再水中漂浮位移的时候,可以控制连接头插入在安装孔的内部,由于连接头为泡沫材质,使连接头可以始终受力漂浮,进而稳固的与主体连接,使定位板可以插入在水中,进而持续辅助固定主体,使主体可以处于水中稳固漂浮,不会产生位移。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分解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的主体局部截面及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本技术由图3引出的A部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本技术的连接头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0020]1、主体;101、安装孔;102、限位板;103、辅助件;104、外槽;105、顶杆;106、导流块;
[0021]2、内槽;201、嵌入槽;202、顶件;203、挡件;204、连接杆;
[0022]3、连接头;301、卡槽;302、底杆;303、定位板;304、底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
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实施例:
[0027]如附图1至附图5所示:
[0028]本技术提供风景园林内湖区域使用的生态浮床结构,包括主体1;主体1为生态浮床本体,主体1为矩形结构,主体1为可漂浮材质,主体1的外侧分别设有一个外槽104,主体1的顶端设有均匀排列的顶杆105,顶杆105的内部设有出水管道,使水上升之后,可以在出水管道的内部流通,顶杆105的底部与外槽104连通;内槽2,内槽2为矩形结构,用来添加泥土种植植物,内槽2开设在主体1的顶端中间位置,内槽2的内部设有均匀排列的嵌入槽201,嵌入槽201的内部安装有挡件203,挡件203为圆形板状结构,可以将泥土挡住,进而避免泥土向下掉落,避免泥土流失;连接头3,连接头3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连接头3共设有四个,四个连接头3分别处于主体1的边角位置,四个连接头3分别插入在四个安装孔101的内部,使连接头3受到水的浮力之后,可以持续插入到安装孔101的内部,使连接头3可以稳固连接,连接头3的顶端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风景园林内湖区域使用的生态浮床结构,其特征在于,风景园林内湖区域使用的生态浮床结构包括:主体(1);所述主体(1)为生态浮床本体,主体(1)为矩形结构,主体(1)为可漂浮材质,主体(1)的外侧分别设有一个外槽(104),主体(1)的顶端设有均匀排列的顶杆(105),顶杆(105)的内部设有出水管道,顶杆(105)的底部与外槽(104)连通;内槽(2),所述内槽(2)为矩形结构,内槽(2)开设在主体(1)的顶端中间位置,内槽(2)的内部设有均匀排列的嵌入槽(201),嵌入槽(201)的内部安装有挡件(203),挡件(203)为圆形板状结构;连接头(3),所述连接头(3)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连接头(3)共设有四个,四个连接头(3)分别处于主体(1)的边角位置,四个连接头(3)分别插入在四个安装孔(101)的内部,连接头(3)的顶端为锥形结构,连接头(3)为坚硬的泡沫材质,连接头(3)的底部为喇叭状结构,连接头(3)的底部设有底杆(302),每个底杆(302)的底部设有六个环状排列的定位板(303)。2.如权利要求1所述风景园林内湖区域使用的生态浮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1)的边角位置分别设有一个安装孔(101),安装孔(101)为中间凸起的圆柱形结构,安装孔(101)的顶端外侧位置设有一个限位板(102),限位板(102)的内端为矩形板状结构,限位板(102)为橡胶材质,限位板(102)的外端为楔形结构,限位板(102)的底部与主体(1)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风景园林内湖区域使用的生态浮床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雪儿邱冰乔思源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林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