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变速箱制动器摩擦片润滑系统的油泵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48477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变速箱制动器摩擦片润滑系统的油泵,属于润滑油泵技术领域;包括泵体与泵盖,泵体上设置有与变速箱制动器相连接的连接孔,泵体的前端面为与变速箱制动器相连接的配合面;泵体内设置有转子轴,转子轴外侧依次套接有内、外转子,泵盖与泵体相连接,内、外转子设置于泵盖与泵体之间;内、外转子相啮合的区域上端为出油腔,下端为进油腔,泵体的前端面设置有出油槽与进油槽,出油槽在泵体前端面的上部延伸设置,进油槽在泵体前端面的下部延伸设置,进油槽通过进油通道与进油腔相连接,出油槽通过出油通道与出油腔相连接;解决了目前用于变速箱配套使用的大排量润滑油泵体积较大的问题。滑油泵体积较大的问题。滑油泵体积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变速箱制动器摩擦片润滑系统的油泵


[0001]本技术属于润滑油泵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变速箱制动器摩擦片润滑系统的油泵。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近几年我国汽车、工程机械、农机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变速器的需求尤其是自动变速器越来越大,目前变速箱配套使用大排量的润滑油泵较多且技术成熟,对于变速箱中某些部件润滑面积较小,如果供油流量过大,会使狭小空间内的油温逐渐升高,长时间使用会使变速箱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为此,需要在油泵中增加安全阀装置,但这样会使油泵体积增大,由于变速箱空间有限,上述方案不可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用于变速箱制动器摩擦片润滑系统的油泵;解决目前用于变速箱配套使用的大排量润滑油泵体积较大的问题。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用于变速箱制动器摩擦片润滑系统的油泵,包括泵体与泵盖,所述泵体上设置有与变速箱制动器相连接的连接孔,所述泵体的前端面为与变速箱制动器相连接的配合面;
[0006]所述泵体设置有前后贯通的转子轴过孔,转子轴过孔的后端出口处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与转子轴过孔偏心设置,转子轴过孔内插接有转子轴,安装槽内设置有相互啮合的外转子与内转子,内转子与转子轴固定连接,安装槽处的泵体后端面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有泵盖,外转子与内转子前后两端面分别与安装槽底面以及泵盖端面相接触配合;
[0007]所述内转子与外转子相啮合的区域上端为出油腔,下端为进油腔,泵体内设置有出油通道与进油通道,所述出油通道的下端与出油腔相连通,进油通道的上端与进油腔相连通,所述泵体的前端面设置有出油槽与进油槽,所述出油槽在泵体前端面的上部延伸设置,进油槽在泵体前端面的下部延伸设置,所述进油槽与进油通道相连接,出油槽与出油通道相连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槽的内径大于转子轴过孔的内径。
[0009]进一步的,转子轴的一端设置有与原动机相连接的诸如外花键之类的固连结构,设置有固连结构的一端位于泵体的前端面外侧。
[0010]进一步的,外转子与内转子偏心设置,内转子的内齿外齿数量比外转子的外齿数量少一个。
[0011]进一步的,泵体上设置有螺纹孔,泵盖上设置有螺钉过孔,螺钉穿过泵盖上的螺钉过孔与泵体上的螺纹孔相连接。
[0012]进一步的,所述螺钉与泵盖之间设置有垫圈。
[0013]进一步的,所述泵体后端面上设置有O形圈安装槽,所述O形圈安装槽位于安装槽
的外侧并且与安装槽同轴设置;所述O形圈安装槽内设置有O形圈,所述O形圈紧密压接于泵盖与泵体之间。
[0014]进一步的,所述出油通道的上端设置有工艺过孔,所述工艺过孔的上端出口设置于泵体的上端面,工艺过孔的下端与出油通道相连通,工艺过孔的上端出口处通过内六角堵头所密封;所以进油通道的下端设置有工艺过孔,所述工艺过孔的下端出口设置于泵体的下端面,工艺过孔的上端与进油通道相连通,工艺过孔的下端出口处内六角堵头所密封。
[0015]更进一步的,出油槽的最上端位于泵体前端面的最上端位置;进油槽的最下端位于泵体前端面的最下端位置。
[0016]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0017]本技术提供的油泵,将与变速箱相连接的结构直接与油泵相集成,可以省去连接结构的空间,减小整体的体积;泵体内部直接通过内、外转子进行泵油,无需其他零部件,节省空间;通过进油槽以及出油槽对配合面进行润滑冷却,内、外转子不停运转可以实现油液的不断循环,对配合面进行充分的润滑冷却;通过控制精度以及间隙,可以使油泵做到更小的体积,同时还可以保证油泵较高的容积效率。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整体正向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整体后向的局部示意图;
[0021]图3是图2中的A

A剖视图;
[0022]图4是图3中的B

B剖视图;
[0023]其中,1为连接孔、2为泵体、3为泵盖、4为转子轴、5为内转子、6为外转子、7为O形圈安装槽、8为O形圈、9为螺钉、10为垫圈、11为出油腔、12为进油腔、13为出油通道、14为进油通道、15为内六角堵头、16为出油槽、17为进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不被此限制。
[0025]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变速箱制动器摩擦片润滑系统的油泵,包括泵体2与泵盖3,所述泵体2上设置有与变速箱制动器相连接的连接孔1,所述泵体2的前端面为与变速箱制动器相连接的配合面,通过油泵的泵油以及吸油,来对配合面进行润滑冷却。
[0026]所述泵体2的后端面设置有圆柱形的安装槽以及转子轴过孔。所述转子轴过孔与泵体2的前后端面相贯通,所述安装槽设置于转子轴过孔的后端出口处并且安装槽与转子轴过孔偏心设置,安装槽的内径大于转子轴过孔的内径。
[0027]所述转子轴过孔内插接有转子轴4,所述转子轴4的一端设置有与原动机相连接的诸如外花键之类的固连结构,设置有固连结构的一端位于泵体2的前端面外侧;转子轴4的
另一端位于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内转子5,内转子5可拆卸地套接于转子轴4的外侧并且与转子轴4固定连接,转子轴4带动内转子5一起转动。
[0028]所述内转子5的外侧套接有外转子6,所述外转子6与内转子5偏心设置。内转子5设置有七个外齿,外转子6设置有八个内齿,内转子5的外齿与外转子6的内齿相啮合。
[0029]所述外转子6设置于安装槽内并且与安装槽同轴设置。
[0030]所述内转子5与外转子6沿着轴向的长度尺寸相同并且其长度尺寸与安装槽的轴向深度相等,内转子5与外转子6的前端面与安装槽的底部端面相接触配合。
[0031]泵体2后端面的安装槽处设置有泵盖3,所述泵体2上设置有三个螺纹孔,泵盖3上设置有三个螺钉过孔,螺钉9穿过泵盖3上的螺钉过孔与泵体2上的螺纹孔相连接,从而将泵盖3与泵体2相固定连接。
[0032]所述螺钉9与泵盖3之间设置有垫圈10。
[0033]所述泵体2后端面上设置有O形圈安装槽7,所述O形圈安装槽7位于安装槽的外侧并且与安装槽同轴设置。所述O形圈安装槽7内设置有O形圈8,所述O形圈8紧密压接于泵盖3与泵体2之间,用于保证泵盖3与泵体2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油液从泵盖3与泵体2的连接处溢出。
[0034]所述内转子5与外转子6的后端面与泵盖3相接触配合。
[0035]所述内转子5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变速箱制动器摩擦片润滑系统的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体与泵盖,所述泵体上设置有与变速箱制动器相连接的连接孔,所述泵体的前端面为与变速箱制动器相连接的配合面;所述泵体设置有前后贯通的转子轴过孔,转子轴过孔的后端出口处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槽与转子轴过孔偏心设置,转子轴过孔内插接有转子轴,安装槽内设置有相互啮合的外转子与内转子,内转子与转子轴固定连接,安装槽处的泵体后端面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有泵盖,外转子与内转子前后两端面分别与安装槽底面以及泵盖端面相接触配合;所述内转子与外转子相啮合的区域上端为出油腔,下端为进油腔,泵体内设置有出油通道与进油通道,所述出油通道的下端与出油腔相连通,进油通道的上端与进油腔相连通,所述泵体的前端面设置有出油槽与进油槽,所述出油槽在泵体前端面的上部延伸设置,进油槽在泵体前端面的下部延伸设置,所述进油槽与进油通道相连通,出油槽与出油通道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变速箱制动器摩擦片润滑系统的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内径大于转子轴过孔的内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变速箱制动器摩擦片润滑系统的油泵,其特征在于:转子轴的一端设置有与原动机相连接的外花键固连结构,设置有固连结构的一端位于泵体的前端面外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变速箱制动器摩擦片润滑系统的油泵,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丹丹冯斌林孟卫平李娜
申请(专利权)人:太重榆液长治液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