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7581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非接触式电力传动装置是以间歇地振荡驱动作为振荡绕组的初级绕组,驱动信号作为电器检测信号送给电器主体,电源主体接收电器主体来的响应信号检测电器主体。用与初级绕组缠绕在同一铁心的感应绕组和将感应绕组感应的电压整流、滤波的二极管D↓[1]及电容器C↓[2]构成间歇驱动电路,将由该电路的输出电压作用的控制晶体管连接振荡晶体管的控制端,通过振荡电压间歇地驱动振荡晶体管。该装置可经济地得到稳定的间歇驱动振荡方式。(*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在充电装置、电动牙刷那样的小型电器中,提供电力的电源主体和装有负载的电器主体可自由拆装,可分离地构成,应用两者间电磁感应的耦合作用,从电源主体向电器主体提供电力。作为以往的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如特开平6-311658号公报所公开的那样,是将电源主体装有电器主体时的检测信号在充分抑制了初级侧振荡电路的输出状态下、用初级绕组产生输出的信号。在这种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中,作为间歇地驱动振荡电路,可使用定时器设定振荡的间歇时间,但是用这样的定时器进行时间设定必须使用定时器集成电路,仅此一项就抬高了零件费用。而且,由于不改变输入电压,经常为恒定的振荡周期,因电源缘故等仅输入低电压的情况下,电器主体的检测信号电平是低电平,在高输入电压的情况下,存在高电平不稳定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可经济地得到一种稳定间歇的驱动振荡方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是以间歇地振荡驱动作为振荡绕组的初级绕组T1,驱动信号作为电器主体的检测信号送给电器主体B,用电源主体A的响应信号接收电路X,接收来自电器主体B的响应信号电路Y的响应信号,检测电器主体B,其特征在于,用与初级绕组T1缠绕在同一铁心的次级绕组T2,和将次级绕组T2作为感应绕组,用二极管D1及电容器C2将感应的电压整流,滤波,构成间歇驱动电路M,将控制晶体管Q2连接振荡晶体管Q1的控制端,通过间歇驱动电路M的输出电压的作用,间歇地驱动振荡晶体管Q1。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的工作原理。由初级绕组T1感应的次级绕组T2的输出电压用二极管D1及电容器C2整流、滤波之后,当输出电压达到规定的电压时,控制晶体管Q2导通,晶体管Q1停止振荡。振荡一停止,次级绕组T2感应的电压也消失了,输出电压V1逐渐降低,控制晶体管Q2截止。当控制晶体管Q2一截止,电源通过电阻R1向电容器C1储存电荷,振荡晶体管Q1的基极电压VG升高,晶体管Q1再次动作,开始振荡。以后反复继续这样的动作,呈间歇驱动状态。将电器主体B安装在电源主体A上通过间歇驱动的能量向电器主体B感应电压,由电器主体B的响应信号电路Y输出响应信号。当响应信号电路Y的输出,输入给电源主体A的响应信号接收电路X时,晶体管Q3导通,控制晶体管Q2导通,连续振荡。还有,电阻R3限制电容器C2储存电荷,延迟输出电压V1升高,由此,控制间歇驱动的振荡周期。在输入电压低的情况下,由于次级绕组T2的感应电压低,输出电压V1上升迟缓,间歇驱动的振荡周期变长。还有,在输入电压高的情况下,间歇驱动的振荡周期变短,将一定的能量作为检测信号送出。以下对附图作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的电路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的工作波形图,图中,(A)是表示相对于时间t的初级绕组T1的振荡电压VC、(B)是表示相对于时间t的输出电压V1、(C)是表示相对于时间t的振荡晶体管Q1的基极电压VG的变化。符号说明T1-初级绕组(振荡绕组)、T2-次级绕组(感应绕组)、Q1-振荡用晶体管、Q2-控制用晶体管、Q3-晶体管、D1-二极管、C1、C2-电容器、V1-输出电压、VC-振荡电压、M-间歇驱动电路、A-电源主体、B-电器主体、X-响应信号接收电路、Y-响应信号电路。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的实施例。图1是本专利技术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的电路图。在图1中,A是电源主体、B是电器主体、T1是初级绕组(以下称振荡绕组)、T2是与初级绕组同一铁心(无图示)缠绕的次级绕组(以下称感应绕组)、C1、C2是电容器、D1是二极管、Q1是振荡晶体管、Q2是控制晶体管、Q3是连接控制晶体管Q2基极的晶体管、R1、R2、R3是电阻、VG是振荡晶体管Q1的基极电压、X是响应信号接收电路、Y是响应信号电路。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的工作。在图1所示的电路图中,由于基本的振荡动作与已有实施例相同,对该部分省略其说明。在本专利技术,与间歇驱动振荡绕组T1同一铁心上(无图示)缠绕感应绕组T2。二极管D1将感应绕组T2的输出进行整流后,用电容器C2滤波,当该输出电压V1达到规定的电压时,控制晶体管Q2导通,Q1停止振荡。由于当振荡停止时,感应绕组T2的感应电压消失,输出电压慢慢下降,控制晶体管Q2截止。当控制晶体管Q2截止,储存于电容器C1中的电荷,通过电阻R1使振荡晶体管Q1的基极电压VG升高,振荡晶体管Q1动作,振荡再次开始。以下,反复这样的动作进行间歇地振荡驱动。接着,当电器主体B安装在电源主体A上时,通过间歇驱动的能量对电器主体B感应电压,因此,由电器主体B的响应信号电路Y输出响应信号。当响应信号电路Y的输出传输给电源主体A的响应信号接收电路X时,晶体管Q3导通、控制晶体管Q2导通,产生连续振荡。还有,电阻R3限制向电容器C2储存电荷,延迟输出电压V1的升高,控制间歇驱动的振荡周期。然后,在输入电压低的情况下,由于感应绕组T2的感应电压低,输出电压V1的上升迟缓,间歇驱动的振荡周期变长,而在输入电压高的情况下,间歇驱动的振荡周期变短,将一定的能量作为检测信号送出。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的工作波形图,图2(A)、(B)及(C)是表示分别相对于时间t的振荡绕组T1的振荡电压VC、输出电压V1以及振荡用晶体管Q1的基极电压VG的变化。如上述,本专利技术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是间歇地振荡驱动振荡绕组T1,将该驱动信号作为电器的检测信号送给电器主体B,电源主体A接收由电器主体B来的响应信号检测电器主体B。与振荡绕组T1同一铁心缠绕的感应绕组T2和对感应绕组T2感应的电压用二极管D1及电容器C2整流、滤波、构成间歇驱动电路M,将控制用晶体管Q2连接振荡用晶体管Q1的控制端,通过间歇驱动电路M的输出电压V1的作用,由振荡电压VC间歇地驱动振荡晶体管Q1,进行如此稳定的间歇地驱动。如使用本专利技术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尽管该装置是由非常简单的电路构成,仍可进行稳定的间歇的驱动动作,而且,可根据输入电压能高效率地送出作为检测信号的一定能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是以间歇地振荡驱动作为振荡绕组的初级绕组,驱动信号作为电器的检测信号送给电器主体,用电源主体的响应信号接收电路接收来自电器主体的响应信号电路的响应信号,检测电器主体,其特征在于:用与初级绕组缠绕在同一铁心的次级绕组,和将次级绕组作为感应绕组用二极管及电容器将感应的电压整流、滤波构成间歇驱动电路,将控制晶体管连接振荡晶体管的控制端,通过间歇驱动电路的输出电压的作用,间歇地驱动振荡晶体管。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6-12-24 特愿平8-3428371.一种非接触式电力传递装置,是以间歇地振荡驱动作为振荡绕组的初级绕组,驱动信号作为电器的检测信号送给电器主体,用电源主体的响应信号接收电路接收来自电器主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村秀树山下干弘桂嘉志记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