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保护修复的滑坡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47003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态保护修复的滑坡排水系统,包括坡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坡体上的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包括铺设于所述坡体表面的水泥防护框架及设置于所述坡体内的锚固件,所述锚固件包括柱状本体、形成与所述柱状本体内部的排水通道及开设于所述柱状本体上连通所述排水通道的透水孔,所述柱状本体的端部与所述防护框架一体设置,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水泥防护框架连接的一端与外界连通,通过在坡体内部设置锚固件,将水泥防护框与锚固件一体设置,提高水泥防护框强度,避免水泥防护框的滑脱,在锚固件内部设置排水通道,在侧壁设置透水孔,从而使坡体内部的水能够及时通过透水孔流入排水通道,随排水通道流出,降低发生滑坡的风险。的风险。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保护修复的滑坡排水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一般涉及生态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生态保护修复的滑坡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人类长期无序开采山体,大片天然植被会遭到破坏,山体破损形成裸露坡面,坡面由于没有植被保护,在雨天雨水直接渗透,会造成滑坡等自然灾害,针对该问题目前常用的手段为对山体坡面进行生态修复,其主要手段为在山体坡面设置水泥防护框,并在框体内部设置土层,然后种植植物,通过水泥防护框体能够对坡体加固,可在一定程度预防滑坡的发生,同时种植植物进行生态修复;但是水泥防护框多为直接在坡面修建,在经过雨水冲刷后会出现防护框滑脱现象,且雨水仍会经过植物渗透入山体内部,在山体土层含水量过大时仍会发生滑坡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上述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生态保护修复的滑坡排水系统,用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态保护修复的滑坡排水系统,包括坡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坡体上的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包括铺设于所述坡体表面的水泥防护框架及设置于所述坡体内的锚固件,所述锚固件包括柱状本体、形成与所述柱状本体内部的排水通道及开设于所述柱状本体上连通所述排水通道的透水孔,所述柱状本体的端部与所述防护框架一体设置,所述排水通道与所述水泥防护框架连接的一端与外界连通。
[0005]进一步地,所述水泥防护框架包括沿所述坡体自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的多条横向框架及与所述横向框架交叉设置的纵向框架,所述横向框架上开设有第一排水槽,所述纵向框架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水槽相连通的第二排水槽。
[0006]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坡体坡底的挡墙,所述挡墙与所述纵向框架相交设置,所述挡墙的墙体内还设置有泄水孔,所述泄水孔靠近所述坡体的一侧还设置有反滤包。
[0007]进一步地,所述柱状本体的外侧壁上沿轴向方向还一体设置有多个防滑凸起部,所述防滑凸起部设置于所述柱状本体的左右两侧。
[0008]进一步地,所述柱状本体的侧壁自内至外依次包括管状支撑内层及砂浆层,所述砂浆层内沿所述柱状本体的轴向方向还设置有两条承力筋,两条所述承力筋分设于所述排水通道的左右两侧。
[0009]进一步地,所述排水通道自靠近所述防护框架的一端至另一端为逐渐向上的倾斜设置,所述排水通道的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其中30
°
≥α≥0
°

[0010]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坡体上与所述纵向框架对应设置的蓄水井,所述蓄水井的开口与所述第二排水槽连通。
[0011]进一步地,所述排水系统的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2]步骤一、坡体修正:在所述坡体底部修建挡墙,然后根据施工需要将所述坡体修正至预设角度;
[0013]步骤二、在所述坡体上设置防护结构;
[0014]1、按照施工图纸沿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的设置位置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锚固件;
[0015]2、沿所述纵向框架的铺设方向在所述坡体上设置至少一个蓄水井;
[0016]3、在坡体上铺设形成所述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并使所述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包裹锚固件的端部,使排水通道的出口与对应的第一排水槽或第二排水槽联通,所述第二排水槽与所述蓄水井联通;
[0017]步骤三、在所述横向框架和纵向框架之间的所述坡体上种植植被。
[0018]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二中,设置所述锚固件包括以下步骤:
[0019]①
按照锚固件的设置位置在所述坡体上钻设底孔,其中底孔的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等于α;
[0020]②
通过挤孔装置在底孔的侧壁上挤设多个凹孔;
[0021]③
根据底孔的长度取相应长度的管状支撑内层,并将管状支撑内层伸入底孔的第一端封闭,然后在管状支撑内层的第一端部套设第一支撑件,并将两条承力筋穿设在第一支撑件的左右两侧;
[0022]④
在第一支撑件上的注浆孔上连接注浆管,在第一支撑件的第一环状气囊上连接输气管,然后将管状支撑内层的第一端连通第一支撑件及两条承力筋一同伸入底孔的底部;
[0023]⑤
在底孔的开口位置设置圆环状的第二支撑件,并使管状支撑内层及两条承力筋穿过第二支撑件;
[0024]⑥
通过输气管向第一环状气囊充气膨胀,使第一环状气囊与底孔的内侧壁相贴合,此时管状支撑内层与底孔同轴设置,两条承力筋与底孔的轴向方向相平行且分别位于管状支撑内层的左右两侧;
[0025]⑦
通过注浆管注入砂浆,砂浆填充第一支撑件靠近底孔底部一侧与管状支撑内层和底孔之间的区域,并在砂浆压力的作用下推动第一支撑件在管状支撑内层滑动,直至滑动至底孔的开口位置停止注浆,从而形成柱状本体,管状支撑内层的内部通道即为排水通道;
[0026]⑧
待砂浆干燥预设之间后,通过将开孔装置设置于管状支撑内层内部,在柱状本体的侧壁上开设透水孔;
[0027]⑨
将第一环状气囊泄压,然后从管状支撑内层上取下即形成所述锚固件。
[0028]进一步地,所述挤孔装置包括柱状支撑件、设置于所述柱状支撑件上的驱动单元及分设于所述支撑件相对两侧的两个挤压单元,所述挤压单元包括一端设置于所述柱状支撑件上的第一动力伸缩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动力伸缩杆端部的刚性推板、设置于所述刚性推板远离所述柱状支撑件一侧的挤压板,所述挤压板上沿所述第一动力伸缩杆的伸缩方向设置有导向杆,所述刚性推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杆相适配的导向孔,所述导向杆穿过所述导向孔的一端还设置有限位件,所述导向杆上还套设有压簧,所述刚性推板上沿所述第一动力伸缩杆的伸缩方向还设置有挤压柱,所述挤压板上开设有与所述挤压柱相对应的穿过孔,两个所述挤压单元的所述第一动力伸缩杆伸缩方向相反且均与所述柱状支撑件的轴
向垂直,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驱动轮,所述驱动轮的转轴与所述柱状支撑件的轴线垂直。
[0029]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两个设置于所述柱状支撑件相对两侧的两个驱动子单元,所述驱动子单元包括一端设置于所述柱状支撑件上的第二动力伸缩杆、设置于所述第二动力伸缩杆端部的弧形导向板,所述驱动轮设置于所述弧形导向板上,所述第二动力伸缩杆的伸缩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动力伸缩杆的伸缩方向。
[0030]进一步地,所述开孔装置包括圆柱状本体,所述圆柱状本体内同轴开设有一端开口的安装腔,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的气室、与所述气室连通的三个导向筒,所述导向筒的端部同轴设置有丝杆螺母,所述丝杆螺母内螺纹连接有丝杆,所述导向筒内设置有活塞、所述丝杆与所述活塞转动连接,所述丝杆的另一端还同轴设置有麻花钻杆,所述安装腔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与三个所述麻花钻杆一一对应的多个导向通孔;所述圆柱状本体外侧壁上的至少一个第二环形气囊,所述气室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气口,所述安装腔的底面上还设置有通气孔及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测距探头。
[003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环形气囊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环形气囊沿所述圆柱状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保护修复的滑坡排水系统,包括坡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坡体(1)上的防护结构(2),所述防护结构包括铺设于所述坡体表面的水泥防护框架(21)及设置于所述坡体内的锚固件(22),所述锚固件(22)包括柱状本体(221)、形成与所述柱状本体(221)内部的排水通道(222)及开设于所述柱状本体上连通所述排水通道的透水孔(223),所述柱状本体(221)的端部与所述防护框架(21)一体设置,所述排水通道(222)与所述水泥防护框架(21)连接的一端与外界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态保护修复的滑坡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防护框架(21)包括沿所述坡体(1)自上至下依次间隔设置的多条横向框架(21)及与所述横向框架(21)交叉设置的纵向框架(211),所述横向框架(21)上开设有第一排水槽(211),所述纵向框架(211)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排水槽(211)相连通的第二排水槽(2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保护修复的滑坡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坡体(1)坡底的挡墙(23),所述挡墙与所述纵向框架(211)相交设置,所述挡墙(23)的墙体内还设置有泄水孔(231),所述泄水孔(231)靠近所述坡体(1)的一侧还设置有反滤包(232)。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态保护修复的滑坡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本体(221)的外侧壁上沿轴向方向还一体设置有多个防滑凸起部(221),所述防滑凸起部(221)设置于所述柱状本体(221)的左右两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生态保护修复的滑坡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本体(221)的侧壁自内至外依次包括管状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高举张公王帅李利彬黄继超郭媛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环境调查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