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芘-三嗪的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6537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44
本申请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技术领域,公开了基于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电致发光
,具体涉及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介绍

[0002]有机小分子光电材料因其结构明确、易于修饰、提纯加工简单等优点而被大量的用作高性能电致发光材料。因为有机小分子光电材料具有自发光、快速响应、柔性和全彩显示等优点,现如今有机电致发光技术已经被成功应用在电视、手机和照明等多个领域。全彩显示需要高色纯度、高效率、长器件寿命和热学稳定的蓝光、绿光和红光发光材料。但是蓝光发光材料的发展通常要落后于其它两种颜色,这是由于蓝光分子本身的宽带隙导致激子注入困难。对于有机发光器件的商业化应用来说,设计合成在高亮度下滚降小且效率高的蓝光发光材料仍具有很大的需求。
[0003]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蓝光发光材料。
[0005]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其中,所述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如式I所示:
[0007][0008]R
a
独立地为H、D、F、CN、C1~C
20
烷基、C1~C
20
烷氧基、C6~C
18
芳基或者被一个或多个R
b
取代的C6~C
18
芳基;
[0009]R
b
为D、F、CN、C1~C
20
烷基、C1~C
20
烷氧基、C3‑
C
10
环烷基或者C6~C
18
芳基;
[0010]R
T
为如下式Trz所示基团:
[0011][0012]R1、R2、R3、R4、R5、R6、R7、R8独立地为H、D、F、C1~C
12
烷基、C1~C
12
烷氧基或C6~C
18
芳基、被一个或多个R
c
取代的C6~C
18
芳基;
[0013]R
c
每次出现时独立地为D、F、C1~C
12
烷基、C1~C
12
烷氧基、C6~C
14
芳基或者被一个或多个R
d
取代的C6~C
14
芳基;
[0014]R
d
每次出现时独立地为D、F、C1~C
12
烷基、C1~C
12
烷氧基或C6~C
14
芳基。
[0015]所述的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其中,所述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为式1~342中的任意一种。
[0016]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其中,包含如上所述的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
[001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其中,包括掺杂材料和主体材料,所述掺杂材料为所述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中的一种,所述主体材料为具有电子和/或空穴传输能力的有机化合物;
[0018]所述掺杂材料占所述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总质量的0.3

30.0%,所述主体材料占所述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总质量的99.7

70.0%。
[0019]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其中,所述主体材料为蒽系化合物,所述蒽系化合物为如式II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两种:
[0020][0021]其中,Ar1、Ar2、Ar3和Ar4分别独立为氢、氘、可被取代的C1~C
20
烷基、可被取代的C6~C
36
芳基或可被取代的C4~C
36
杂芳基;
[0022]当所述主体材料为两种所述蒽系化合物时,两种所述蒽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1:5至5:1。
[002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其中,所述式II所示的化合物中的1

3个氢可以被式III所示的基团取代;
[0024][0025]其中,Y为

O



S

或N

R
17

[0026]R9~R
16
分别独立地为H、C1~C
20
烷基、C1~C
20
烷氧基、C6~C
18
芳基、被一个或多个R
e
取代的C6~C
18
芳基、5

至18

元杂芳基或者被一个或多个R
e
取代的5

至18

元杂芳基中的一种,R9~R
16
中任何相邻的两个基团可以稠合成芳香环或者杂芳香环;
[0027]R
17
为C1~C
12
烷基或C6~C
18
芳基;
[0028]R
e
每次出现时独立地为D、F、C1~C
12
烷基、C1~C
12
烷氧基、C3‑
C
10
环烷基、C6~C
18
芳基或者被一个或多个R
f
取代的C6~C
18
芳基;
[0029]R
f
每次出现时独立地为D、F、C1~C
12
烷基、C1~C
12
烷氧基、C3‑
C
10
环烷基或者C6~C
18
芳基;
[0030]上述烷基、烷氧基、环烷基、芳基、杂芳基中不被取代,或者,上述烷基、烷氧基、环烷基、芳基、杂芳基可任选取代有一个或多个选自以下的取代基:卤素、

CN、C1‑
C
12
烷基、C1‑
C
12
烷氧基、C1‑
C
12
卤代烷基、C2‑
C6烯基、C3‑
C
10
环烷基、C6‑
C
14
芳基或5

至18

元杂芳基。
[003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其中,所述式III所示的基团可以为如下III
‑1‑
III

26基团中的一种。
[003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其中,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如式I所示:R
a
独立地为H、D、F、CN、C1~C
20
烷基、C1~C
20
烷氧基、C6~C
18
芳基或者被一个或多个R
b
取代的C6~C
18
芳基;R
b
为D、F、CN、C1~C
20
烷基、C1~C
20
烷氧基、C3‑
C
10
环烷基或者C6~C
18
芳基;R
T
为如下式Trz所示基团:R1、R2、R3、R4、R5、R6、R7、R8独立地为H、D、F、C1~C
12
烷基、C1~C
12
烷氧基或C6~C
18
芳基、被一个或多个R
c
取代的C6~C
18
芳基;R
c
每次出现时独立地为D、F、C1~C
12
烷基、C1~C
12
烷氧基、C6~C
14
芳基或者被一个或多个R
d
取代的C6~C
14
芳基;R
d
每次出现时独立地为D、F、C1~C
12
烷基、C1~C
12
烷氧基或C6~C
14
芳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为式1~342中的任意一种:
3.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如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掺杂材料和主体材料,所述掺杂材料为所述基于芘

三嗪的有机化合物中的一种,所述主体材料为具有电子和/或空穴传输能力的有机化合物;所述掺杂材料占所述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总质量的0.3

30.0%,所述主体材料占所述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总质量的99.7

70.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材料为蒽系化合物,所述蒽系化合物为如式II所示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两种:其中,Ar1、Ar2、Ar3和Ar4分别独立为氢、氘、可被取代的C1~C
20
烷基、可被取代的C6~C
36
芳基或可被取代的C4~C
36
杂芳基;当所述主体材料为两种所述蒽系化合物时,两种所述蒽系化合物的重量比为1:5至5: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I所示的化合物中的1

3个氢被式III所示的基团取代;其中,Y为

O...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悦庄旭鸣毕海梁洁
申请(专利权)人:季华恒烨佛山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