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子逸专利>正文

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及其应用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28357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19
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及其应用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包括:鼻嗅区专用鼻塞、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单向开关、双向开关、换向阀、呼气响应开关和气雾剂容器,应用一体化穿戴式设计将各组件连接成整体,各组件之间采用模块化组合,能够拆卸和替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克服现有给药装置的不足和缺点,适用人群广,药物利用率高,患者自主给药,具有快速起效和维持长效的双重优势,实现安全、高效且长时间鼻嗅区给药的目的。效且长时间鼻嗅区给药的目的。效且长时间鼻嗅区给药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及其应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鼻腔给药的装置,特别涉及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血脑屏障是药物发挥中枢性疾病治疗作用的最主要瓶颈,尤其针对生物大分子药物,无法有效跨越血脑屏障,从而不能发挥脑部疾病治疗作用。
[0003]由于血脑屏障(BBB)的存在,现有给药如口服、静脉、肌肉、皮下等途径不能有效地将药物有效地递送到中枢神经系统(CNS)。此外,随着药物给药剂量的增加,全身性的副作用也随之增加。
[0004]中枢的给药途径有侧脑室给药(ICV)、大脑实质直接注射等方法,虽然靶向性好,能将药物直接递送到损伤的脑区发挥疗效,但由于锥颅手术具有创伤性,术后可能出现感染等并发症。此外,现有的中枢给药途径花费偏高,病人经济负担过重,对于成千上万的脑病患者来说,广泛应用显得不切实际。因此,寻找一条无创的,避开血脑屏障阻碍的中枢给药途径是药物发挥脑部疾病实际治疗作用的最核心问题。
[0005]实验动物研究发现,鼻腔嗅区的嗅神经通路是一条无创便捷的中枢给药途径,利用嗅神经通路绕过血脑屏障可以将药物直接递送到损伤的脑区,发挥治疗Alzheimer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艾滋病和卒中,患者可在家中简单地使用滴鼻剂自行治疗。虽然嗅神经通路为药物无创入脑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通路,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鼻腔嗅区给药受到很多生理因素限制,传统给药装置无法有效将药物递送到鼻腔嗅区部位,从而导致药物经嗅神经通路入脑的目的无法实现。由一些学者设计一种插管直通至鼻腔嗅区附近,但由于鼻腔内的孔道结构弯曲且复杂,上鼻道存在多处狭窄结构且个体差异显著,因此插管法存在诸多问题,如长度和角度等尺寸规格无法统一,会引起病人的强烈痛觉,导致实践中无法应用插管法进行鼻腔嗅区给药。
[0006]总之,现有技术无法利用鼻嗅区实现药物入脑的目的。目前尚未见到利用鼻嗅区实现药物向脑部的安全、高效且长时间递送药物至鼻嗅区的给药装置,从而极大限制了利用鼻嗅区入脑通路发挥药物对于中枢疾病的治疗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安全、高效且长时间递送药物至鼻嗅区给药装置,所述给药装置适用药物范围广,适用于各种病人,依从性好,无刺激和痛觉,克服现有给药装置无法有效利用嗅神经通路递送药物入脑的各项不足。
[0008]本专利技术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具有以下有别于现有的药物经鼻入脑的给药装置的优点:
[0009]1.安全性高,适用人群广:药物不需要添加具有纤毛毒性(抑制纤毛摆动引起纤毛脱落)的粘附剂、有潜在安全性的黏膜吸收促进剂等附加剂,对鼻腔生理微环境和纤毛运动无影响,无刺激等副作用,安全性高,适用人群广泛。
[0010]2.定位准确,药物利用率高:如图1所示,鼻腔上鼻道入口为结构狭窄且痛觉敏感区域,现有递送系统无法安全无痛地输送药物进入上鼻道,因此无法实现鼻腔嗅区给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不需要将递送管插到鼻嗅区(使用者难以忍受),而是利用独特设计的鼻嗅区专用鼻塞将中下鼻道封堵,保证气雾剂只能输送到上鼻道中。此外,应用本专利技术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不需要将药物制成特殊的剂型或应用特殊的载体;仅将药物制成以抛射剂、高压气体或挥发性溶剂作为传输驱动力的液体、气体或固体(包括:水溶液、油溶液、混悬液、乳状液、气溶胶、超细粉雾、纳米粒、脂质体、胶束)中的一种,就可以安全无痛地实现鼻腔上鼻道鼻嗅区的定位高效递释,药物不会进入气管和肺部,利用率高。
[0011]3.具有快速起效和维持长效的双重优势:气雾剂颗粒的粒径小,进入鼻腔上鼻道后与鼻嗅区的接触面积大且分布均匀,最大限度地加速药物吸收,起效速度快。同时,本专利技术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可以进行连续长时间给药,因此具有维持长效的优点。
[0012]4.协同呼气过程进行给药,利用呼吸道的呼气阻力保证药物在鼻嗅区部位的停留和吸收效果:如图2~4所示,本专利技术采用独特设计的鼻嗅区专用鼻塞、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单向开关、双向开关、换向阀、呼气响应开关和气雾剂容器等设计,保证口腔呼气和鼻嗅区给药的同步进行。使用者吸气过程中呼气响应开关处于关闭状态,没有气雾剂进入使用者鼻腔;使用者缓慢呼气时启动呼气响应开关,气雾剂容器中的气雾剂在抛射剂、高压气体或挥发性溶剂的驱动作用下进入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通过换向阀后从一侧鼻嗅区专用鼻塞进入鼻腔上鼻道;当一侧的上鼻道充满气雾剂后,多余的气雾剂绕过鼻咽部进入另一侧鼻腔上鼻道,最终从另一侧鼻嗅区专用鼻塞中溢出到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通过涵道再次进入一侧鼻嗅区专用鼻塞,保证气雾剂的充分利用。因此,本专利技术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保证药物在鼻嗅区部位的停留和吸收效果,显著提升药物经鼻嗅区通路入脑的效率。
[0013]5.患者自主给药,依从性好,无需特殊要求:本专利技术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操作简便,患者自主给药,不需要医护人员参与操作,对于儿童、老年人、智障、昏迷等患者同样适用。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的结构设计示意图。
[0015]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和其它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鼻嗅区专用鼻塞应用位置和结构设计示意图。
[0017]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的应用原理图。
[0018]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在呼气时的气雾剂输送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文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应当注意的是,下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特征或者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应当被认为是孤立的,它们可以被相互组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
[0020]如图1~5所示,本专利技术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包括:鼻嗅区专用鼻塞10、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20、单向开关30、双向开关40、换向阀50、呼气响应开关60和气雾剂容器70;本专利技术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应用一体化穿戴式设计将各组件连接成整体,各组件之间采用
模块化组合,能够拆卸和替换。
[0021]鼻嗅区专用鼻塞10由生物相容性好的具有良好弹性和气密性的柔软材料制备,具有柱形、葫芦形、锥形或适应鼻腔解剖结构的外形结构,鼻嗅区专用鼻塞10分为头部、腰部和底部三部分,鼻嗅区专用鼻塞10中含有中空通道11,中空通道11两端分别开口于鼻嗅区专用鼻塞10的头部和底部。
[0022]鼻嗅区专用鼻塞10表面有环形凸起,凸起形状是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棱形、三角形、梯形或波浪形中的任一种,用于固定鼻嗅区专用鼻塞10在鼻腔中位置,同时封堵外鼻孔、中鼻道和下鼻道入口。
[0023]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20是由联通管21和涵道22组成,联通21管具有Y型结构,涵道22具有U型结构内置于联通管中,涵道22的入口宽且出口窄,用于输送回流的气雾剂再次进入鼻腔。
[0024]单向开关30位于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20的涵道22出口,用于涵道22出口的开通和关闭。双向开关位于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20的U型结构底部,用于调控换向阀50后的联通管21和涵道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给药装置包括:鼻嗅区专用鼻塞、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单向开关、双向开关、换向阀、呼气响应开关和气雾剂容器;所述的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是由联通管和涵道组成,联通管具有Y型结构,涵道具有U型结构内置于联通管中,涵道的入口宽且出口窄,用于输送回流的气雾剂再次进入鼻腔;所述的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将鼻嗅区专用鼻塞、单向开关、双向开关、换向阀、呼气响应开关和气雾剂容器连接成一体:所述的给药装置应用一体化穿戴式设计将各组件连接成整体,各组件之间采用模块化组合,能够拆卸和替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鼻嗅区专用鼻塞由生物相容性好的具有良好弹性和气密性的柔软材料制备,具有柱形、葫芦形、锥形或适应鼻腔解剖结构的外形结构,鼻嗅区专用鼻塞分为头部、腰部和底部三部分,鼻嗅区专用鼻塞中含有中空通道,所述的中空通道两端分别开口于鼻嗅区专用鼻塞的头部和底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鼻嗅区专用鼻塞表面有环形凸起,凸起形状是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棱形、三角形、梯形或波浪形中的任一种,用于固定鼻嗅区专用鼻塞在鼻腔中位置,同时封堵外鼻孔、中鼻道和下鼻道入口。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开关位于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的涵道出口,用于涵道出口的开通和关闭。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向开关位于鼻嗅区专用导管系统U型结构的底部,用于调控换向阀后联通管和涵道入口的非同步的开放和封闭。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鼻嗅区循环给药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应征鲁翠涛赵子逸
申请(专利权)人:赵子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