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触点功率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2650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无触点功率传递装置包括终端装载部、初级线圈、上下方向挤压部、宽度方向挤压部和厚度方向挤压部。终端装载部具有开口,通过该开口移动终端被插入并被装载。初级线圈使用电磁感应将功率传递到组合在移动终端中的次级线圈。当移动终端被插入到终端装载部中时,挤压部在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宽度方向操作,以分别从下面挤压和支承移动终端以在上下方向定位线圈、从宽度方向挤压和支承移动终端以在左右方向定位线圈和从厚度方向挤压和支承移动终端以布置线圈使其分开预定的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触点功率传递装置,当充电一结合到例如移动电话单元 的小型移动终端中的二次电池时,该装置使用电-兹感应通过无触点功率传 递线圏传递功率。
技术介绍
传递充电功率的现有系统是已知的,该充电功率用于充电一结合到移 动终端中的二次电池,例如^f吏用电^兹感应通过无触点功率传递线圈。曰本未经审查的公开号为2001-60998的专利申请披露了一种构造,其 中在托架中设置的初级线圈和移动电话中设置的次级线圈之间执行无触点 功率传递(参见图1和图2)。该托架具有一带有开口的围护部分,移动电 话^皮;改置在该开口中,并且初级线圈被-没置在该围护部分的底部用于以无 触点的方式传递功率。该移动电话在其壳体底部中包括一次级线圈。当移 动电话4吏用这样的构造被充电时,移动电话一皮从上部插入托架的围护部分 的开口中。通过这样做,托架的围护部分的初级线圈与移动电话的壳体底 部的次级线圈彼此相对放置,并且,在这样的状态中,在托架的初级线圈 和移动电话的次级线圈之间执行无触点功率传递成为可能。曰本未经审查的公开号为2003-47180的专利申请也披露了一种构造, 用于在充电器中设置的初级线圈和在电器,例如移动电话中设置的次级线 圈之间执行无触点功率传递(参见图1到图3)。充电器包括一支承部分, 其被构造以围绕电器的主体部分并且一初级线圈被设置在该支承部分中。 该电器被提供有次级线圈,当电器已被安装到充电器的支承部分上时,该 次级线圈与支承部分中的初级线圏变成相对放置。根据这些构造,当电器被充电时,电器被保持在充电器的支承部分中。通过这样做,充电器的支 承部分中的初级线圈和电器的次级线圈变成彼此相对放置,并且在这样的 状态中,在充电器的初级线圈和电器的次级线圈之间执行无触点功率传递 成为可能。另外,日本未经审查的公开号为H11-40206的专利申请披露了一种构 造,其在充电器中设置的初级线圈和移动电器,例如移动电话中设置的次 级线圈之间执行无触点功率传递(参见图1和图4)。充电器包括连接部分, 移动电器在固定的位置连接到该连接部分,而且充电器具有扁平线圈,该 扁平线圈通过在连接部分中将导线缠绕成螺旋,作为初级线圈制成。当移 动电器被连接到充电器的连接部分时,该移动电器在面对连接部分中的初 级线圏的位置具有次级线圈。该移动电器的次级线圈也是将导线缠绕成螺 旋制成扁平线圈形成的。根据这些构造,当移动电器被充电时,移动电器 被连接到充电器的连接部分。通过这样做,充电器的连接部分中的初级线 圈和移动电器的次级线圈彼此相对布置,并且在该状态中,在充电器的初 级线圈和移动电器的次级线圈之间执行无触点功率传递是可能的。
技术实现思路
当4吏用电磁感应的无触点功率传递被采用作为/人托架到移动终端传递 功率的方法时,托架和移动终端之间的电触点可以是不必需的。因此,当 移动终端被放置在托架的终端固定架上时在布置位置上可能提供一定的裕 度,并且可能以一定的自由度设计托架的终端固定架的形式和移动终端的 形式。然而,当设置在托架中的无触点功率传递线圈和设置在移动终端中的 无触点功率传递线圈的中心位置发生大的移位或者线圈间分开的距离太大 时,存在传输功率的下降。事实上这意味着,当移动终端被安装在托架的终端固定架上时,布置 位置可能受限制,并且托架的终端固定架的形式(设计)和移动终端的形 式(设计)也可能受限制。也就是,当移动终端被放置在托架的终端固定架上时,为了防止传输 功率的下降,托架的初级线圈和移动终端的次级线圈的中心位置之间的移 位可能需要限制到例如几毫米的范围内。然而,对于用户来说将移动终端放置到托架的终端固定架上以使线圈的中心位置之间的移位在几毫米的范 围内可能是困难的。同样,可能使用托架设计和移动终端设计,其中移动终端被强制地布 置在理想的位置,以致于线圈的中心位置可能不会移位。然而,在这种情 况下,对移动终端的形式和托架的终端固定架的形式都有限制,导致对终 端设计和托架设计来说设计的自由度减小。也就是,对于各种类型的不同 形式的移动终端,各个托架将仅仅与不同类型的终端之一相适应,以致于 每次当用户改变他的或她的移动终端时,用户可能需要购买一个新的托架, 这对于用户来说是相当昂贵的。可以注意到,在以上描述的日本未经审查的公开号为2001-60998的专 利申请中披露的构造中,托架的围护部分的形式和移动电话的底部的形式 实质上匹配,并且因此分别相应于不同类型的移动电话的托架可能是需要 的。同样,在日本未经审查的公开号为2003-47180的专利申请中披露的构 造中,由于充电器的支承部分的形式和电器的主体部分实质上匹配,分别 相应于不同类型的移动电话的充电器可能是需要的。另外,在日本未经审 查的公开号为2003-47180的专利申请中披露的构造中没有专门考虑将线圈 的中心位置以实质上匹配的状态放置。理想的是提供无触点功率传递装置,当在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之间执 行无触点功率传递时,该装置能够执行无触点功率传递到多个类型的移动 终端。使用这样的装置,线圈的中心位置无需用户执行困难的操作即可对 准,线圈可以被布置得分开预定的距离,对移动终端的形式和终端固定架 的形式的限制可以被减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无触点功率传递装置。该无触点功 率传递装置包括终端装载部;初级线圏;上下方向挤压部;宽度方向挤压 部;和厚度方向挤压部。终端装载部具有至少大于移动终端的外形的尺寸 的开口并且移动终端被从该开口插入终端装载部中以被装载。初级线圈被 布置得具有线圈表面,其与终端装载部的壁面实质上平行并且使用电磁感 应将功率传递到组合在移动终端中的次级线圈。当移动终端被插入终端装 载部中时,上下方向挤压部是可操作的,以在上下方向操作,该上下方向 是移动终端装载和取出的方向,从而从下面挤压和支承移动终端的壳体底 面并在上下方向定位初级线圈和移动终端的次级线圈。当移动终端:故插入终端装载部中时,宽度方向挤压部是可操作的,以在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 操作,从而在宽度方向挤压和支承移动终端并在左右方向定位初级线圈和 移动终端的次级线圈。当移动终端被插入终端装载部中时,厚度方向挤压 部是可操作的,以在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操作,从而在厚度方向挤压和支 承移动终端并布置初级线圈和移动终端的次级线圈使其分开预定的距离。也就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终端装载部的开口比移动终端的 外形大,并且在终端装载部中,该移动终端至少从宽度方向、厚度方向和 上下方向三个方向被支承,以致于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相对准。这意味着,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通过仅将移动终端插入到终端装载部中,就能 对准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中心位置并且同时布置线圈使其分开预定的距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 一个实施例,通过仅将移动终端插入到无触点功率传递 装置的终端装载部中,就能对准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中心位置并且同时 布置线圈使其分开预定的距离。因此,当执行无触点功率传递时,用户无 需执行诸如对准线圈中心位置之类的困难的操作。同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 个实施例,终端装载部的开口具有用于装载不同外形、尺寸等的多种类型 的移动终端的足够的尺寸,并在终端装载部中也提供一种构造,其能够同 时在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厚度方向和上下方向执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触点功率传递装置,包括: 终端装载部,其具有至少大于移动终端的外形的尺寸的开口,并且在终端装载部中移动终端从该开口被插入以被装载; 初级线圈,被布置得具有线圈表面,其与终端装载部的壁面实质上平行并且使用电磁感应将功率传递到结合在移动终端中的次级线圈; 上下方向挤压部,当移动终端被插入终端装载部中时,上下方向挤压部是可操作的,以在上下方向操作,该上下方向是移动终端装载和取出的方向,从而从下面挤压和支承移动终端的壳体底面并在上下方向定位初级线圈和移动终端的次级线圈; 宽度方向挤压部,当移动终端被插入终端装载部中时,宽度方向挤压部是可操作的,以在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操作,从而从宽度方向挤压和支承移动终端并在左右方向定位初级线圈和移动终端的次级线圈;以及 厚度方向挤压部,当移动终端被插入终端装载部中时,厚度方向挤压部是可操作的,以在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操作,从而从厚度方向挤压和支承移动终端并布置初级线圈和移动终端的次级线圈使其分开预定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7-5-28 140886/071.一种无触点功率传递装置,包括终端装载部,其具有至少大于移动终端的外形的尺寸的开口,并且在终端装载部中移动终端从该开口被插入以被装载;初级线圈,被布置得具有线圈表面,其与终端装载部的壁面实质上平行并且使用电磁感应将功率传递到结合在移动终端中的次级线圈;上下方向挤压部,当移动终端被插入终端装载部中时,上下方向挤压部是可操作的,以在上下方向操作,该上下方向是移动终端装载和取出的方向,从而从下面挤压和支承移动终端的壳体底面并在上下方向定位初级线圈和移动终端的次级线圈;宽度方向挤压部,当移动终端被插入终端装载部中时,宽度方向挤压部是可操作的,以在移动终端的宽度方向操作,从而从宽度方向挤压和支承移动终端并在左右方向定位初级线圈和移动终端的次级线圈;以及厚度方向挤压部,当移动终端被插入终端装载部中时,厚度方向挤压部是可操作的,以在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操作,从而从厚度方向挤压和支承移动终端并布置初级线圈和移动终端的次级线圈使其分开预定的距离。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触点功率传递装置,其中 上下方向挤压部包括壳体底面接触部,当移动终端被装载到终端装载部中时,壳体底面接 触部是可操作的,以接触移动终端的壳体底面并从下面挤压和支承移动终 端;以及压缩弹簧,其使用反作用力从下面向上挤压壳体底面接触部。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触点功率传递装置,其中 宽度方向挤压部包括壳体侧面接触部,当移动终端被装载到终端装载部中时,壳体侧面接 触部是可操作的,以接触移动终端的两个侧面并从移动终端的两侧挤压和 支岸义移动终端;以及压力转换部,其将向下的挤压力转换为由壳体侧面接触部施加到移动 终端的两个侧面的压力,该向下的挤压力是在当移动终端被装载到终端装 载部中时上下方向挤压部由于移动终端的重量被向下挤压时起作用。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触点功率传递装置,其中宽度方向挤压部的 壳体侧面接触部包括第 一 壳体侧面接触部,其接触移动终端的 一个侧面以挤压和支承移动 终端的该一个侧面;以及第二壳体侧面接触部,其接触移动终端的另 一个侧面以挤压和支承移 动终端的该另一个侧面,并且其中宽度方向挤压部的压力转换部包括第 一压力传输部和第二压力传 输部,第一压力传输部具有设置在装置壳体上的第 一旋转轴;第一上臂部,其连接第一旋转轴和第一壳体侧面接触部; 第 一背面接触部,其面对上下方向挤压部的壳体底面接触部并且接触 其背面;第一弹簧末端啮合部,其通过拉伸弹簧的一个末端^f皮啮合;第 一下臂部,其将第一背面接触部和第一弹簧末端啮合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博铃木邦治铃木克哉山崎学近藤阳一郎大西幸太依田健太郎神干基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