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墙与车体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1883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端墙与车体的连接结构,包括车体以及与车体连接的端墙,端墙包括上墙板和侧墙板,车体外表面与上墙板平齐,且通过连接环梁与侧墙板固定连接,其中,连接环梁呈U型结构,连接环梁嵌入车体端部,连接环梁上设有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垂直设置,且第一接触面铆接在端墙内部的横梁上,第二接触面嵌入车体内,车体靠近端墙的一端设有若干预埋件,第二接触面与若干预埋件铆接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预埋件和连接环梁设置,减少了装配误差,提高了安装精度,保证了承受载荷时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荷时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荷时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端墙与车体的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端墙与车体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端墙一般设置于两节车厢之间,端墙的两侧连接车体的侧墙,端墙的顶部外缘连接车顶,端墙的底部连接底架。
[0003]现有技术中,端墙上设有搭边,其搭边和车体侧墙对接,通过环梁铆接固定的形式实现端墙与车体的连接,但是端墙与车体安装时不好定位,增大了装配误差,导致安装精度较低,承受载荷时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难以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端墙与车体的连接结构,减少装配误差,提高安装精度,保证承受载荷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端墙与车体的连接结构,包括车体以及与所述车体连接的端墙,所述端墙包括上墙板和侧墙板,所述车体外表面与所述上墙板平齐,且通过连接环梁与所述侧墙板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梁上设有第一接触面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面铆接在所述端墙内部的横梁上,所述第二接触面嵌入所述车体内,所述车体靠近所述端墙的一端设有若干预埋件,所述第二接触面与若干所述预埋件铆接固定。
[0006]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环梁包括若干连接盒,所述连接盒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若干所述连接盒通过湿蒙皮一体固化成型。
[0007]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盒包括L型板和两个加强筋,两个所述加强筋固定在所述L型板的两端部。
[0008]进一步地,所述L型板的夹角呈直角,且所述L型板包括弧形L型板和平直L型板。
[0009]进一步地,所述弧形L型板上与所述车体连接的所述第二接触面沿长度方向呈圆弧型,所述平直L型板上与所述车体连接的所述第二接触面沿长度方向呈直线型。
[0010]进一步地,所述预埋件呈U型结构,所述预埋件开口方向背离所述端墙的所述侧墙板。
[0011]进一步地,所述车体上的内蒙皮延伸至所述预埋件的开口内,所述预埋件靠近所述连接环梁的一侧边压紧所述内蒙皮,所述第二接触面通过铆钉穿过所述内蒙皮与所述预埋件固定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预埋件采用不锈钢材质一体折弯成型。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预埋件和连接环梁设置,减少了装配误差,提高了安装精度,保证了承受载荷时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环梁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0017]图3为图1的B处局部放大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盒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环梁与端墙和车体的连接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1、车体;2、端墙;21、上墙板;22、侧墙板;3、连接环梁;31、第一接触面;32、第二接触面;33、连接盒;331、L型板;331a、弧形L型板;331b、平直L型板;332、加强筋;4、预埋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4]如图1至图5所示的端墙与车体的连接结构,包括车体1以及与车体1连接的端墙2,端墙2包括上墙板21和侧墙板22,车体1外表面与上墙板21平齐,且通过连接环梁3与侧墙板22固定连接,其中,连接环梁3上设有第一接触面31和第二接触面32,第一接触面31与第二接触面32垂直设置,且第一接触面31铆接在端墙2内部的横梁上,第二接触面32嵌入车体1内,车体1靠近端墙2的一端设有若干预埋件4,第二接触面32与若干预埋件4铆接固定。为了保证车体1形状一致性,连接环梁3与环梁靠近车体1连接面的一外侧面流线型保持一致,保证车体1承受载荷能力,提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另外,在车体1内设置预埋件4,节省了装配时定位所需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为了增加位于上边梁处承受载荷的能力,沿上边梁垂直方向上设置多个预埋件4,提高连接可靠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预埋件4和连接环梁3设置,减少了装配误差,提高了安装精度,保证了承受载荷时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25]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连接环梁3包括若干连接盒33,连接盒33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若干连接盒33通过湿蒙皮一体固化成型,采用若干连接盒33拼装,减少了连接环梁3一体成型的难度,使连接环梁3的形状可控,提高了连接环梁3整体结构的可靠性,再通过
湿蒙皮将拼装完成的连接环梁3一体固化,无需通过焊接或机械方式组装连接,减少装配程序,进一步有利于降低车体1装配过程中的累积误差,连接环梁3结构更加简洁,稳定性更高。
[0026]为了增加稳定性,具体地,连接盒33包括L型板331和两个加强筋332,两个加强筋332固定在L型板的两端部。
[0027]由于连接环梁3既与端墙2连接又与车体1连接,为了防止连接时车体1与端墙2变形,优选地,L型板331的夹角呈直角,且L型板331包括弧形L型板331a和平直L型板331b,贴合车身结构设计,保证车体1外形稳定性。
[0028]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弧形L型板331a上与车体连接的第二接触面沿长度方向呈圆弧线,平直L型板331b与车体连接的第二接触面沿长度方向呈直线型。
[0029]本技术优选实施例中,预埋件4呈U型结构,预埋件4开口方向背离端墙2的侧墙板22。
[0030]为了便于获取预埋件4的位置的准确性,以及提高预埋件4本身的连接可靠性,车体1上的内蒙皮延伸至预埋件4的开口内,预埋件4靠近连接环梁3的一侧边压紧内蒙皮,第二接触面32通过铆钉穿过内蒙皮与预埋件4固定连接。通过预埋件4的一侧边压紧车体的内蒙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墙与车体的连接结构,包括车体(1)以及与所述车体(1)连接的端墙(2),所述端墙(2)包括上墙板(21)和侧墙板(22),所述车体(1)外表面与所述上墙板(21)平齐,且通过连接环梁(3)与所述侧墙板(22)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梁(3)上设有第一接触面(31)和第二接触面(32),所述第一接触面(31)与所述第二接触面(32)垂直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面(31)铆接在所述端墙(2)内部的横梁上,所述第二接触面(32)嵌入所述车体(1)内,所述车体(1)靠近所述端墙(2)的一端设有若干预埋件(4),所述第二接触面(32)与若干所述预埋件(4)铆接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墙与车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梁(3)包括若干连接盒(33),所述连接盒(33)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若干所述连接盒(33)通过湿蒙皮一体固化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墙与车体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盒(33)包括L型板(331)和两个加强筋(332),两个所述加强筋(332)固定在所述L型板(3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谈源王小清周敏杰常忠伟解恩泽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新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