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长福专利>正文

一种隔离锥自动码放和收起专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0374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道路设备养护行业中一种隔离锥自动码放和收起专用车,其主要技术路线:机械手总成与爬升总成下端连接,爬升总成与平移总成连接,平移总成与运载平台尾部连接,输送总成与运载平台尾部连接,并位于平移总成上端。码放隔离锥时,输送总成将隔离锥传送到爬升总成上,由控制系统控制输送总成、平移总成、爬升总成、机械手总成协调动作,实现隔离锥斜线或直线码放功能;收起隔离锥则反之。通过液压缸的伸缩实现爬升总成的全自动折叠和展开功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交通导改或道路交通管制的作业过程中,能够有效的缩短隔离锥自动码放和收起的准备时间,提高作业人员在交通导改中的人身安全、降低导改作业强度,能安全、快速的完成不同车道、不同标准隔离锥的码放和收起工作。收起工作。收起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离锥自动码放和收起专用车


[0001]本技术公开了用于道路设备养护行业中一种隔离锥自动码放和收起专用车。具体涉及到在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进行道路养护或临时交通管制时码放和收起隔离锥的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一直以来,在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进行养护或临时交通管制时,如何能够安全、快速的码放和收起隔离锥?一直让养护单位、交警部门费尽心思。传统的作业方式都是操作人员在道路上直接摆放和收起隔离锥,但在码放隔离锥的开始部分和收起隔离锥的收尾部分,是造成操作人员伤亡最危险的时段。
[0003]如今!各种智能化工程机械设备层出不穷,为的就是降低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根据调研,国内外码放和收起隔离锥的机械设备有很多,这些设备的功能比较单一,只能实现一种隔离锥的自动摆放和收起。但在实际交通导改中,码放在路面上的隔离锥外形尺寸、材质、重量都不一样。面对这些不同的隔离锥,如何能够安全、高效的实现隔离锥的码放和收起工作,是如今道路养护工程机械设备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隔离锥自动码放和收起专用车。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将不同外形尺寸、材质和重量的隔离锥都可通过一种设备,进行码放和收起作业,保障作业人员在道路上的人身安全,特提供一种隔离锥自动码放和收起专用车。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隔离锥自动码放和收起专用车,包括运载平台、输送总成、平移总成、爬升总成、机械手总成、支撑杆、扶手拉杆;其中运载平台尾部上端与输送总成连接,运载平台尾部下端与平移总成连接,爬升总成下端与机械手总成连接,爬升总成上端与平移总成上端连接,支撑杆两端分别连接在平移总成和爬升总成上,扶手拉杆与运载平台尾部内侧固定连接;
[0006]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爬升总成包括从动轮一、滚筒支撑座一、2个铰链、左上斜坡板、左上液压缸支架、2个上翻转支耳、左液压缸、左下液压缸支架、滚筒支撑座二、滚筒支撑座三、2个下翻转支耳、左下斜坡板、左下导杆、滚筒支撑座四、右上导杆、滚筒支撑座五、左上导杆、传送带一、右上斜坡板、右上液压缸支架、右液压缸、2条导向带、电动滚筒一、右下液压缸支架、滚筒支撑座六、滚筒支撑座七、电动滚筒二、传送带二、右下斜坡板、右下导杆、2个压轮、滚筒支撑座八、从动轮二;2 个铰链一端分别与左上斜坡板上端、右上斜坡板上端连接,2个铰链另一端分别与移动滑台上端左右两侧连接,滚筒支撑座一与左上斜坡板上端连接,滚筒支撑座二与左上斜坡板下端连接,滚筒支撑座五与右上斜坡板上端连接,滚筒支撑座六与右上斜坡板下端连接,从动轮一两端分别与滚筒支撑座一、滚筒支撑座五连接,电动滚筒一两端分别与滚筒支撑座二、滚筒支撑座六连接,传送带
一两端分别连接在从动轮一和电动滚筒一的外表面,左上导杆安装在左上斜坡板外侧,右上导杆安装在右上斜坡板外侧,左上液压缸支架安装在左上斜坡板外侧,上翻转支耳分别与左上斜坡板、右上斜坡板下端连接,下翻转支耳分别与左下斜坡板、右下斜坡板上端连接,上翻转支耳与下翻转支耳铰链连接,左下液压缸支架安装在下翻转支耳上,左液压缸一端与左上液压缸支架连接,左液压缸另一端与左下液压缸支架连接,右上液压缸支架安装在右上斜坡板外侧,右下液压缸支架安装在下翻转支耳上,右液压缸一端与右上液压缸支架连接,右液压缸另一端与右下液压缸支架连接,左上导杆下端与导向带上端连接,导向带下端与左下导杆上端连接,右上导杆下端与导向带上端连接,导向带下端与右下导杆上端连接,滚筒支撑座三与左下斜坡板上端连接,滚筒支撑座四与左下斜坡板下端连接,滚筒支撑座七与右下斜坡板上端连接,滚筒支撑座八与右下斜坡板下端连接,电动滚筒二两端分别与滚筒支撑座三、滚筒支撑座七连接,从动轮二两端分别与滚筒支撑座四、滚筒支撑座八连接,传送带二两端分别连接在电动滚筒二和从动轮二的外表面,左下导杆安装在左下斜坡板外侧,右下导杆安装在右下斜坡板外侧, 2个压轮分别安装在左下斜坡板、右下斜坡板上方。
[0007]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机械手总成包括机械爪总成、门架、左侧万向轮、左侧门架垫板、右侧门架垫板、右侧万向轮、机械爪滑动板、右固定板、左固定板;机械爪滑动板与门架内侧连接,机械爪总成与机械爪滑动板连接,左侧万向轮与左固定板连接,右侧万向轮与右固定板连接,左侧门架垫板与左固定板连接,右侧门架垫板与右固定板连接。
[0008]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支撑杆的数量为2,且2个支撑杆上端分别与左上斜坡板、右上斜坡板下端铰链连接,2个支撑杆的下端分别与移动滑台左下端和右下端对应的铰链支架连接。
[0009]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机械爪总成包括机械爪安装板、机械爪固定板、机械爪夹臂固定板、左侧机械爪电动推杆、2个机械爪导向杆、左侧机械爪臂、2个防滑垫、右侧机械爪臂、右侧机械爪电动推杆;机械爪固定板与机械爪安装板连接,机械爪固定板与机械爪滑动板连接,2个机械爪导向杆与机械爪安装板正面、背面两端连接,左侧机械爪电动推杆一端与机械爪安装板转动连接,左侧机械爪电动推杆另一端与左侧机械爪臂转动连接,右侧机械爪电动推杆一端与机械爪安装板转动连接,右侧机械爪电动推杆另一端与右侧机械爪臂转动连接,左侧机械爪臂一端与机械爪夹臂固定板转动连接,左侧机械爪臂另一端与防滑垫连接,右侧机械爪臂一端与机械爪夹臂固定板转动连接,右侧机械爪臂另一端与防滑垫连接。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1)采用机械手爪取柔性隔离锥,实现软性隔离锥的收起功能;
[0012](2)爬升总成采用中间折叠的方式进行收起和展开,极大的缩短作业准备时间,提高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0013](3)设计隔离锥输送总成,降低作业人员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展开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爬升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是机械手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4是机械爪总成结构示意图;
[0018]图5是隔离锥码放过程结构示意图;
[0019]图6是隔离锥收起过程结构示意图;
[0020]图7是本技术的整体收起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运载平台、2.输送总成、3.平移总成、4.爬升总成、5.机械手总成、6.支撑杆、7.扶手拉杆、401从动轮一、402滚筒支撑座一、403铰链、404 左上斜坡板、405左上液压缸支架、406上翻转支耳、407左液压缸、408左下液压缸支架、409滚筒支撑座二、410滚筒支撑座三、411下翻转支耳、412左下斜坡板、413左下导杆、414滚筒支撑座四、415右上导杆、416滚筒支撑座五、417左上导杆、418传送带一、419右上斜坡板、420右上液压缸支架、421 右液压缸、422导向带、423电动滚筒一、424右下液压缸支架、425滚筒支撑座六、426滚筒支撑座七、427电动滚筒二、428传送带二、429右下斜坡板、 430右下导杆、4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离锥自动码放和收起专用车,包括运载平台(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送总成(2)、平移总成(3)、爬升总成(4)、机械手总成(5)、支撑杆(6)、扶手拉杆(7);其中运载平台(1)尾部上端与输送总成(2)连接,运载平台(1)尾部下端与平移总成(3)连接,爬升总成(4)下端与机械手总成(5)连接,爬升总成(4)上端与平移总成(3)上端连接,支撑杆(6)两端分别连接在平移总成(3)和爬升总成(4)上,扶手拉杆(7)与运载平台(1)尾部内侧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离锥自动码放和收起专用车,其特征在于,爬升总成(4)包括从动轮一(401)、滚筒支撑座一(402)、2个铰链(403)、左上斜坡板(404)、左上液压缸支架(405)、2个上翻转支耳(406)、左液压缸(407)、左下液压缸支架(408)、滚筒支撑座二(409)、滚筒支撑座三(410)、2个下翻转支耳(411)、左下斜坡板(412)、左下导杆(413)、滚筒支撑座四(414)、右上导杆(415)、滚筒支撑座五(416)、左上导杆(417)、传送带一(418)、右上斜坡板(419)、右上液压缸支架(420)、右液压缸(421)、2条导向带(422)、电动滚筒一(423)、右下液压缸支架(424)、滚筒支撑座六(425)、滚筒支撑座七(426)、电动滚筒二(427)、传送带二(428)、右下斜坡板(429)、右下导杆(430)、2个压轮(431)、滚筒支撑座八(432)、从动轮二(433);2个铰链(403)一端分别与左上斜坡板(404)上端、右上斜坡板(419)上端连接,2个铰链(403)另一端分别与移动滑台上端左右两侧连接,滚筒支撑座一(402)与左上斜坡板(404)上端连接,滚筒支撑座二(409)与左上斜坡板(404)下端连接,滚筒支撑座五(416)与右上斜坡板(419)上端连接,滚筒支撑座六(425)与右上斜坡板(419)下端连接,从动轮一(401)两端分别与滚筒支撑座一(402)、滚筒支撑座五(416)连接,电动滚筒一(423)两端分别与滚筒支撑座二(409)、滚筒支撑座六(425)连接,传送带一(418)两端分别连接在从动轮一(401)和电动滚筒一(423)的外表面,左上导杆(417)安装在左上斜坡板(404)外侧,右上导杆(415)安装在右上斜坡板(419)外侧,左上液压缸支架(405)安装在左上斜坡板(404)外侧,上翻转支耳(406)分别与左上斜坡板(404)、右上斜坡板(419)下端连接,下翻转支耳(411)分别与左下斜坡板(412)、右下斜坡板(429)上端连接,上翻转支耳(406)与下翻转支耳(411)铰链连接,左下液压缸支架(408)安装在下翻转支耳(411)上,左液压缸(407)一端与左上液压缸支架(405)连接,左液压缸(407)另一端与左下液压缸支架(408)连接,右上液压缸支架(420)安装在右上斜坡板(419)外侧,右下液压缸支架(424)安装在下翻转支耳(411)上,右液压缸(421)一端与右上液压缸支架(420)连接,右液压缸(421)另一端与右下液压缸支架(424)连接,左上导杆(417)下端与导向带(422)上端连接,导向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长福王群兰王丽萍
申请(专利权)人:袁长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