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型污水脱氮工艺装置及运行参数优化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0162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型污水脱氮工艺装置及运行参数优化方法,在内置电极生物载体的复合型污水脱氮工艺装置中,采用Bo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型污水脱氮工艺装置及运行参数优化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型污水脱氮工艺装置及运行参数优化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内置电极生物载体的复合工艺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污水处理工艺。该工艺将生物电化学系统与传统厌氧技术耦合,生物电化学模块作为厌氧生物过程的后续处理单元,可强化难降解污染物、低浓度污染物去除及低碳氮比条件下的脱氮,既解决了生物电化学系统能耗高、经济性差等问题,又缓解了传统生物处理工艺启动时间长、反应速度慢等缺陷,工艺抗冲击负荷能力更强,污染物去除效率更高。
[0003]针对污水脱氮处理,传统生物脱氮工艺通过氨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将水中的氮转化为氮气去除,其中,反硝化过程需要充足的电子供体(通常为有机碳),但由于大部分有机碳在好氧区被消耗,导致反硝化过程电子供体不足,出水硝氮残留,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因此,传统污水脱氮工艺在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时,需要添加额外的碳源,不仅使污水处理的成本增加,残留的有机碳也会影响出水水质。在利用生物电化学系统脱氮时,通过定向的电位调控,阴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型污水脱氮工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法兰连接的第一圆柱管、第二圆柱管、第三圆柱管、第四圆柱管、第五圆柱管、第六圆柱管和圆锥管,每段圆柱管中间设有取样阀;所述第五圆柱管的侧壁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由所述第五圆柱管的侧壁穿入并向下延伸至所述圆锥管内部,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接入模拟废水,所述第三圆柱管和第四圆柱管构成生物电极载体区,所述第六圆柱管和圆锥管构成厌氧污泥区,所述第三圆柱管内部中心位置设有阴极模块,所述第四圆柱管内部中心位置设有阳极模块,所述阴极模块、阳极模块与外部设置的外接电路串联成回路,所述第一圆柱管处设有三相分离器和溢流堰,所述溢流堰底部连通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送入模拟废水,充满所述厌氧污泥区后折返上升,经所述生物电极载体区后在所述第一圆柱管流入所述溢流堰,经所述出水管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污水脱氮工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柱管的管高为15cm,内径为12cm;所述第二圆柱管、第三圆柱管、第四圆柱管、第五圆柱管和第六圆柱管的管高均为20cm,内径均为12cm;所述圆锥管的管高为20cm,顶部内径为12cm,底部内径为6cm;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圆锥管底部之间的距离为9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污水脱氮工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模块、阳极模块与所述外接电路之间均采用钛丝串联成回路。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复合型污水脱氮工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模块和阳极模块均由九支碳纤维刷串联而成,所述外接电路由电源和电阻串联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型污水脱氮工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刷的直径均为2.5cm,高均为16c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污水脱氮工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处均设有蠕动泵。7.一种复合型污水脱氮工艺运行参数优化方法,应用权利要求1

6中任一所述的复合型污水脱氮工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设计正交实验:在Design Expert软件中选择Box

Behnke模型,选择水力停留时间HRT、污泥体积分数Vs和碳氮比C/N作为影响变量,选择脱氮效率NR、COD去除效率CR和电极载体脱氮贡献比ER作为响应变量,获得10组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丹王柯雯张宇翔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