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籽粉蒸粉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9241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茶籽粉蒸粉锅,包括锅体、搅拌机构及加热管,锅体包括第一锅体、第二锅体以及隔板,第一锅体位于第二锅体的上方,隔板夹设于第一锅体与第二锅体之间,隔板上形成有下料口,搅拌机构穿过第一锅体、隔板并延伸至第二锅体内部,加热管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盘绕在第一锅体的外部以加热第一锅体,第二管路从锅体的外部穿入锅体内以使蒸汽导入第一锅体内,第一锅体和第二锅体分别作为蒸锅层和炒锅层,通过加热管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布置,使第一锅体内受热更加均匀,茶籽粉蒸熟效果更好,并由隔板上的下料口直接进入第二锅体进一步翻炒处理,避免了多次进出料造成的操作繁琐和热量损失。进出料造成的操作繁琐和热量损失。进出料造成的操作繁琐和热量损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茶籽粉蒸粉锅


[0001]本技术涉及茶籽粉加工
,特别涉及一种茶籽粉蒸粉锅。

技术介绍

[0002]茶籽粉也叫茶枯粉或茶麸粉,采用南方山区油茶树籽,经粉碎而成的粉粒状。在茶籽粉加工过程中,需要先将茶籽粉蒸熟,再进一步翻炒处理,以破坏茶籽粉中的自由基,使茶油容易榨出,后续压榨成茶籽油或作为其他用途。然而,现有的茶籽粉蒸、炒设备通常是分开设置的,整个过程需要进行茶籽粉的多次进料和出料,操作较为繁琐,且难以保证茶籽粉在最佳温度下蒸炒,局部温差大,造成能量浪费的同时也使茶籽粉的蒸炒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茶籽粉的蒸炒一体式的蒸炒处理设备,以提升茶籽粉的蒸炒效果。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茶籽粉蒸粉锅,包括锅体、搅拌机构及加热管,所述锅体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底端设置有出料口,所述锅体包括第一锅体、第二锅体、隔板、搅拌机构以及加热管,所述第一锅体位于所述第二锅体的上方,所述隔板夹设于所述第一锅体与所述第二锅体之间,所述隔板上形成有下料口以将所述第一锅体内的茶籽粉下料至所述第二锅体内;所述搅拌机构穿过所述第一锅体、所述隔板并延伸至所述第二锅体内部,所述加热管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盘绕在所述第一锅体的外部以加热所述第一锅体,所述第二管路从所述锅体的外部穿入所述锅体内使蒸汽导入所述第一锅体内。
[0005]其中,所述隔板上形成有多个蒸汽孔,所述第二管路穿入所述第二锅体内使蒸汽通过所述隔板上的蒸汽孔由下往上散至所述第一锅体。
[0006]为使向第一锅体扩散的蒸汽更加均匀,所述第二管路位于所述锅体内的部分呈环形,且所述第二管路上开设有多个通气孔。
[0007]其中,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第一减速机、第一转轴及多个第一搅拌器,所述第一减速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锅体的顶端,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减速机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减速机的带动下转动;所述第一转轴贯穿所述第一锅体、所述隔板及所述第二锅体,所述第一转轴上分别在所述第一锅体与所述第二锅体内设置所述第一搅拌器。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下料口设置有称重传感器,当所述称重传感器检测到重量超过预设值时,所述下料口的门自动开启,使第一锅体内的茶籽粉在持续搅拌过程中下料至第二锅体内。
[0009]进一步地,所述蒸炒锅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锅体的出料口处的定量机构,所述定量机构包括与所述出料口连通的匀料部、与所述匀料部连通的定量部、控制系统、夹设于所述匀料部与所述定量部之间的第一挡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定量部底端的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分别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
板,通过定量机构对茶籽粉的最终出料进行定量。
[0010]进一步地,所述匀料部包括匀料筒、第二转轴、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上的第二搅拌器以及第二减速机,所述第二减速机设置在所述匀料筒的顶端并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以带动所述第二转轴转动,由第二搅拌器对匀料部内输送的茶籽粉进行搅拌,防止匀料部处的茶籽粉结块堵塞,影响后续出料。
[0011]为更好地配合定量机构,所述出料口设置有导轨,所述蒸炒锅包括设置于所述出料口的料门及用于控制所述料门开闭的控制机构,所述料门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连杆结构、伺服电机及传感器,所述连杆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料门连接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料门,另一端与所述伺服电机的驱动轴连接以在其驱动下运动;所述连杆结构上与所述伺服电机连接的一端固定有辅助杆,所述传感器与所述辅助杆的末端接触。
[0012]所述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辅助杆在所述伺服电机的驱动下摆动,当所述辅助杆摆动至与所述第一传感器接触时所述料门为完全关闭状态,而当所述辅助杆摆动至与所述第二传感器接触时所述料门为完全打开状态。
[0013]本技术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4]本技术提供的茶籽粉蒸粉锅,设置有上、下分层的第一锅体和第二锅体,分别作为蒸锅层和炒锅层,通过加热管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布置,使第一锅体内受热更加均匀,茶籽粉蒸熟效果更好,并由下料口直接进入第二锅体进一步翻炒处理,避免了多次进出料造成的操作繁琐和热量损失;
[0015]另外,依靠蒸炒锅出料口处自动控制的料门以及定量机构的设置,确保了蒸炒后的茶籽粉连续定量出料,提升了使用便捷性。
[0016]本技术的其它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正视图;
[0019]图3为图2的A向剖视图;
[0020]图4为图3的B向剖视图;
[0021]图5为图1的C处放大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
进料口;2

出料口;3

第一锅体;4

第二锅体;5

隔板;6

第一管路;7

第二管路;8

蒸汽孔;9

下料口;10

减速机架;11

第一减速机;12

联轴器;13

底部轴承;14

第一转轴;15

第一搅拌器;16

匀料部;17

定量部;18

第一挡板;19

第二挡板;20

挡料气缸;21

第二转轴;22

第二搅拌器;23

第二减速机;24

料门;25

摇杆;26

转杆;27

驱动轴;28

伺服电机;29

辅助杆;30

传感器;31

底门;32

料位指示计;33

温度计;34

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
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籽粉蒸粉锅,包括锅体、搅拌机构及加热管,所述锅体的顶端设置有进料口、底端设置有出料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包括第一锅体、第二锅体、隔板,所述第一锅体位于所述第二锅体的上方,所述隔板夹设于所述第一锅体与所述第二锅体之间,所述隔板上形成有下料口以将所述第一锅体内的茶籽粉下料至所述第二锅体内;所述搅拌机构穿过所述第一锅体、所述隔板并延伸至所述第二锅体内;所述加热管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盘绕在所述第一锅体的外部以加热所述第一锅体,所述第二管路从所述锅体的外部穿入所述锅体内以使蒸汽导入所述第一锅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籽粉蒸粉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形成有多个蒸汽孔,所述第二管路穿入所述第二锅体内使蒸汽通过所述隔板上的蒸汽孔散至所述第一锅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籽粉蒸粉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位于所述锅体内的部分呈环形,且所述第二管路上开设有多个通气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籽粉蒸粉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构包括第一减速机、第一转轴及多个第一搅拌器,所述第一减速机设置于所述第一锅体的顶端,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减速机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减速机的带动下转动;所述第一转轴贯穿所述第一锅体、所述隔板及所述第二锅体,所述第一转轴上分别在所述第一锅体与所述第二锅体内设置所述第一搅拌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籽粉蒸粉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口设置有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的检测值超过预设值,所述下料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宁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中彬茶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