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8534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包括外筒体、多个隔热内筒体和蓄热片组件;隔热内筒体同轴设在外筒体内部;蓄热片组件设在相邻两个隔热内筒体之间,沿长度方向对称开设有两个通道,通道内均设有加热部,且两端分别连接两个支撑筒,均配合连接定位件;加热部与地面垂直,一侧定位件支撑蓄热片组件,另一侧定位件在竖直方向上存在缝隙;加热部与地面平行,定位件在竖直方向上支撑蓄热片组件,两个支撑筒在水平方向以及竖直向上与定位件之间存在缝隙,用于提供热胀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对蓄热片组件提供了承力定位以确保立式装配的便捷性,在卧式使用时,避免受热变形影响,保证蓄热片组件受力稳定性,便于安装及维护。便于安装及维护。便于安装及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温加热器的
,特别涉及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

技术介绍

[0002]常规高超声速风洞在运行时需要利用加热器对空气预先进行加热,以防止空气冷凝,目前,常见的加热器分为电阻连续式和蓄热式两种,其中,电阻连续式加热器成本高,且所需功率较大,对当地电网造成较大冲击;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通过电加热或者燃烧加热预先将热能存储到蓄热元件中,气流经过蓄热元件发生热交换并达到所需温度,但配套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的风洞存在预热时间长、运行时间短的问题,且燃烧加热的方式通常采用航煤燃烧进行预热,因此存在危险源管理,以及燃烧不充分导致在蓄热元件表面积碳的问题,进而导致影响蓄热效率,并且,空气流经蓄热元件时容易掺杂积碳颗粒,影响空气密度,进而导致试验数据产生偏差;因此两种常见的加热器在使用中都存在明显缺陷。
[0003]现阶段的风洞改造为保证试验气体的组分与空气中的一致,尝试采用电阻预热金属板片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在不增加加热器尺寸的前提下减少预热时间,则需要增加加热元件数量,而增加加热元件数量就势必带来了多加热元件的布置、热变形协调等结构设计问题,在实际组装或者维护过程中,加热器通常采用卧式安装,因此在加热器装配或者拆解过程中需要克服蓄热片与隔热内筒体之间的摩擦力,蓄热片靠自重压在隔热内筒上,会给安装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会使内筒体产生局部变形或者产生局部过热等问题。
[0004]因此,一种能完成立式装配、卧式使用的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亟待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采用卧式安装时,安装困难并且维护耗时耗力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包括:
[0007]外筒体;
[0008]至少两个隔热内筒体,同轴设在所述外筒体内部;
[0009]蓄热片组件,设在相邻两个所述隔热内筒体之间,所述蓄热片组件沿长度方向对称开设有两个通道,两个所述通道内均设有加热部,一所述通道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支撑筒,另一所述通道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二支撑筒,每一所述第一支撑筒和所述第二支撑筒均配合连接有定位件;
[0010]在所述加热部与地面垂直时,靠近地面一侧的所述定位件用于支撑所述蓄热片组件,远离地面一侧的所述第一支撑筒和所述第二支撑筒与所述定位件在竖直方向上存在缝隙,所述缝隙用于提供所述加热部的热胀空间;
[0011]在所述加热部与地面平行时,所述定位件在竖直方向上支撑所述蓄热片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筒和所述第二支撑筒在水平方向以及竖直向上的方向上与所述定位件之间均
存在缝隙,所述缝隙用于提供所述加热部的热胀空间。
[0012]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筒与所述第二支撑筒均为圆筒,所述第一支撑筒的两端的内孔处对称设有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支撑筒的内孔直径相等。
[0013]可选的,所述蓄热片组件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两个所述蓄热片组件垂直设置,且间距相等。
[0014]可选的,所述蓄热片组件还包括多个蓄热片,多个所述蓄热片可拆卸连接,所述通道穿过所述蓄热片并与所述蓄热片垂直设置。
[0015]可选的,所述加热部包括硅碳棒、绝缘环和支撑环,所述硅碳棒沿所述通道的长度方向周向设置,所述支撑环沿轴向设在所述硅碳棒的两端,每一所述支撑环设在相邻两个所述绝缘环之间。
[0016]进一步的,所述加热部还包括铜排护盖,所述铜排护盖沿所述硅碳棒周向布置,并位于远离所述定位件一侧的所述绝缘环的远离所述定位件一侧。
[0017]可选的,所述隔热内筒体通过卷焊制备而成,且所述隔热内筒体表面设有隔热材料。
[0018]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内筒体两端设有止口,且所述止口前端呈圆锥状。
[0019]可选的,所述定位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圆筒和第二圆筒,所述第一圆筒与所述第二圆筒之间形成承力台阶,所述承力台阶用于支撑所述蓄热片组件。
[0020]可选的,所述定位件与所述外筒体之间为间隙配合。
[00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采用跨中双加热部的布置,使蓄热片组件预热更加均匀,通过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分别与定位件配合连接,能够实现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的立式装配,对蓄热片组件提供了承力定位以确保立式装配的便捷性,并且在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卧式使用时,定位件对蓄热片组件的支撑使得各零部件避免受重力影响产生下沉,影响整体结构的对中,同时通过定位件与第一支撑筒和第二支撑筒之间预留热膨胀变形的空间,避免因热膨胀变形对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的运行以及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便于设备安装及维护。
[0022]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0023]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002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的外观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的结构半剖视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垂直安装时的结构剖视图;
[0028]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水平安装时的结构剖视图;
[0029]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垂直安装时底部的局部剖视图;
[0030]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垂直安装时顶部的局部结构图;
[0031]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的隔热内筒体的结构图;
[0032]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的隔热内筒体的局部剖视图;
[0033]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的一个视角下蓄热片组件的结构图;
[0034]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的另一视角下蓄热片组件的结构图;
[0035]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的加热部的结构剖视图;
[0036]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的定位件的结构图。
[0037]图中:
[0038]1‑
外筒体;
[0039]2‑
隔热内筒体,201

壳体,202

组焊环板,203

第一半圆接管,204

第二半圆接管,205

加强筋;
[0040]3‑
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筒体(1);至少两个隔热内筒体(2),同轴设在所述外筒体(1)内部;蓄热片组件(3),设在相邻两个所述隔热内筒体(2)之间,所述蓄热片组件(3)沿长度方向对称开设有两个通道,两个所述通道内均设有加热部(4),一所述通道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支撑筒(301),另一所述通道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二支撑筒(302),每一所述第一支撑筒(301)和所述第二支撑筒(302)均配合连接有定位件(5);在所述加热部(4)与地面垂直时,靠近地面一侧的所述定位件(5)用于支撑所述蓄热片组件(3),远离地面一侧的所述第一支撑筒(301)和所述第二支撑筒(302)与所述定位件(5)在竖直方向上存在缝隙,所述缝隙用于提供所述加热部(4)的热胀空间;在所述加热部(4)与地面平行时,所述定位件(5)在竖直方向上支撑所述蓄热片组件(3),所述第一支撑筒(301)和所述第二支撑筒(302)在水平方向以及竖直向上的方向上与所述定位件(5)之间均存在缝隙,所述缝隙用于提供所述加热部(4)的热胀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筒(301)与所述第二支撑筒(302)均为圆筒,所述第一支撑筒(301)的两端的内孔处对称设有限位块(3011),两个所述限位块(3011)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第二支撑筒(302)的内孔直径相等。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预热蓄热式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片组件(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相邻两个所述蓄热片组件(3)垂直设置,且间距相等。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旭飞郭佳伟易欢石运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天益森风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