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压电工作的蓄热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6739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29
超高压电工作的蓄热体结构,包括保温壳体,固体蓄热体,热交换器,循环风机,蓄热体上引线,蓄热体下引线,技术要点是:所述的保温壳体内部有固体蓄热体,固体蓄热体安装在绝缘基础上,固体蓄热体内安放有多组电加热丝,最上层的电加热丝与固体蓄热体上引线相连,最下层的电加热丝与固体蓄热体下引线相连,各层间的电加热丝通过短连线相连接,每相供电回路中的n个固体蓄热体间通过固体蓄热体上引线和固体蓄热体下引线进行串联连接,每相供电回路中相邻间的固体蓄热体间,留有安全间隔,根据电位差不同,采取不同结构,包括采用空气安全间隔结构、或安全间隔上部采用空气安全间隔、下部采用固体材料安全间隔方式、或采用固体材料安全间隔方式。全间隔方式。全间隔方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高压电工作的蓄热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固体电蓄热
,具体地说是一种保证电气安全的超高压电工作的蓄热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固体电蓄热
中,工作电压根据国内配电网结构,其工作电压主要有0.4kV、10kV、35kV、66kV、110kV几种,一般我们将10kV称为高电压,将35kV、66kV、110kV或更高电压称为超高电压。在电热储能装置内部需要重点考虑的就是电气安全问题。一般采用10kV电压等级供电的高压电热储能装置,每组固体蓄热体内的电加热丝为一相交流供电回路,其三组固体蓄热体分别安装在独立的绝缘底座基础之上,电热储能装置的电气结构按星形接线方法供电;在工作时,每组固体蓄热体的最底层的电加热丝与最顶层的电加热丝之间电压差小于6 kV;若工作电压大于20kV的电热储能装置采用上述结构安装固体蓄热体时,固体蓄热体内最底层电加热丝与最顶层电加热丝之间的工作电压差已大于10 kV,暴露在热对流空气中的电加热丝会因热对流空气中的杂质或蓄热体温度升高使蓄热体绝缘耐受强度低于10 kV,甚至出现固体蓄热体内电加热丝层间放电现象影响电热储能装置的正常工作。本申请人所申请的专利号201210159123.0、名称为《超高压电热储能装置》的专利技术专利就是解决上述问题,核心技术主要为每相设n 个分体蓄热体,n 个分体蓄热体串连构成每相交流供电回路;每个分体蓄热体对地绝缘电压满足同电压等级电热储能装置对地绝缘电压要求;每个分体蓄热体内电加热丝引出线两端电压差等于超高压电热储能装置额定工作电压的,消除了独体结构形式的蓄热体因内电加热丝引出线两端电压过高而产生的电加热丝间放电现象;3n个分体蓄热体电功率之和等于该超高压电热储能装置额定功率。在保证绝缘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工作电压等级,最高工作电压可达到500kV 以上。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证电气安全的超高压电工作的蓄热体结构。
[0004]本技术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超高压电工作的蓄热体结构,它包括保温壳体,固体蓄热体,热交换器,循环风机,电加热丝,蓄热体上引线,蓄热体下引线,短连线,绝缘基础,安全间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温壳体内部有固体蓄热体,固体蓄热体设置在绝缘基础上,固体蓄热体内安放有多组电加热丝,最上层的电加热丝与固体蓄热体上引线相连,最下层的电加热丝与固体蓄热体下引线相连,各层间的电加热丝通过短连线相连接,每相供电回路中的n个固体蓄热体间通过固体蓄热体上引线和固体蓄热体下引线进行串联连接,每相供电回路中相邻间的固体蓄热体间,留有安全间隔,根据电位差的不同,采取不同结构方式。
[0005]本技术还包括:所述的结构方式,安全间隔完全采用空气间隔结构的连接方
式,相邻的固体蓄热体间没有实际连接材料。
[0006]本技术还包括:所述的结构方式,安全间隔上部采用空气间隔、下部采用固体材料间隔结构的连接方式。
[0007]本技术还包括:所述的结构方式,安全间隔全部采用固体材料间隔结构的连接方式。
[0008]本技术的优点是:在采用超高电压工作时,电热储能装置的内部电气安全就成为整个系统的重中之重。供电系统电气连接采用的是n个固体蓄热体串联连接方式,将每个储能体最顶层与最底层的电加热丝间的电位差降到6kV以内,这样就消除了固体蓄热体内电加热丝层间由于存在过大电位差而引起的放电现象,保证了用电安全;同时相邻的蓄热体的上引线相互间和下引线相互间也是存在电位差,也会存在放电现象,通过上述的结构方式,在蓄热体间设置安全间隔,这样也就消除了存在的放电现象,进而保证了用电安全。根据蓄热体整体结构性的技术需求,再根据电位差的不同,上述三种结构方式既可以单一使用,又可以组合使用,即能保证安全性、又方便灵活设计及施工,提高了电热储能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技术的电蓄热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简图;
[0010]图2为本技术蓄热体电气连接示意简图;
[0011]图3为分体蓄热体结构示意简图;
[0012]图4为蓄热体结构连接方式一示意简图;
[0013]图5为蓄热体结构连接方式二示意简图;
[0014]图6为蓄热体结构连接方式三示意简图。
[0015]附图中主要部件说明如下:1、保温壳体,2、固体蓄热体,3、热交换器,4、循环风机,5、电源引出端,6、电加热丝,7、蓄热体上引线,8、蓄热体下引线,9、短连线,10、绝缘基础,11、空气安全间隔,12、固体材料安全间隔。
[0016]系列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案例的示意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根据这一系列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系列附图对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以下说明仅作为示范和解释,并不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0018]图1所示为电蓄热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的1为保温壳体,2为固体蓄热体,3为热交换器,4为循环风机,5为电源引出端。
[0019]图2所示为蓄热体电气连接示意简图,其中A1、A2、A3

An为电源系统中A相电源输入回路中串联的固体蓄热体,B1、B2、B3

Bn为电源系统中B相电源输入回路中串联的固体蓄热体,C1、C2、C3

Cn为电源系统中C相电源输入回路中串联的固体蓄热体。
[0020]图3所示为分体蓄热体结构示意简图,图中的6为电加热丝,7为蓄热体上引线,8为蓄热体下引线,9为短连线,10为绝缘基础。
[0021]图4所示为蓄热体结构连接方式一示意简图,图中的7为蓄热体上引线,8为蓄热体
下引线,11为空气安全间隔。
[0022]图5所示为蓄热体结构连接方式二示意简图,图中的7为蓄热体上引线,8为蓄热体下引线,11为空气安全间隔,12为固体材料安全间隔。
[0023]图6所示为蓄热体结构连接方式三示意简图,图中的7为蓄热体上引线,8为蓄热体下引线,12为固体材料安全间隔。
[0024]在保温壳体1内部有固体蓄热体2,包括A1、A2、A3

An,B1、B2、B3

Bn,C1、C2、C3

Cn,总计为3n个分体固体蓄热体2,固体蓄热体2安装在绝缘基础10上,固体蓄热体2内安防有多组电加热丝6,上部的电加热丝6与固体蓄热体上引线7相连,下部的电加热丝6与固体蓄热体下引线8相连,各层间的电加热丝6通过短连线9相连接,每相供电回路中的包括n个固体蓄热体2,第一个固体蓄热体2的上引线7与电源引出端5相连,接连电源进线A/B/C,
ꢀꢀ
当n为奇数时,最后一个固体蓄热体2的下引线8与电源引出端5相连, 当n为偶数时,则最后一个固体蓄热体2的上引线7与电源引出端5相连,三相引出线最终连接到一点N上,每相供电回路中的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超高压电工作的蓄热体结构,它包括保温壳体,固体蓄热体,热交换器,循环风机,电加热丝,蓄热体上引线,蓄热体下引线,短连线,绝缘基础,安全间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温壳体内部有固体蓄热体,固体蓄热体设置在绝缘基础上,固体蓄热体内安放有多组电加热丝,最上层的电加热丝与固体蓄热体上引线相连,最下层的电加热丝与固体蓄热体下引线相连,各层间的电加热丝通过短连线相连接,每相供电回路中的n个固体蓄热体间通过固体蓄热体上引线和固体蓄热体下引线进行串联连接,每相供电回路中相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宇辉赵士尧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世杰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