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驱动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36246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18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轮驱动轴装置(1),该车轮驱动轴装置(1)包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轮驱动轴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轮驱动轴装置、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轮驱动装置和/或一种车辆。
[0002]本专利技术能够应用于重型车辆,诸如卡车、公共汽车和建筑设备。虽然本专利技术将针对重型卡车进行描述,但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这种特定的车辆,还可以用于其它车辆,诸如轻型卡车、铰接式运输机、挖掘机、轮式装载机和反铲装载机。

技术介绍

[0003]用于车辆的车轮驱动装置通常包括被驱动地连接到驱动轴的轮毂。驱动轴可以被连接到差速齿轮,该差速齿轮又可以被连接到传动轴。用于驱动传动轴的动力源可以是例如内燃机(ICE)和/或电动马达。
[0004]此外,驱动轴通常也可以经由接头被连接到轮毂和/或例如差速齿轮,该接头用于允许所述驱动轴以及轮毂和/或差速齿轮之间的角度调节。专利申请EP 0 960 761A2中披露了这种驱动轴的一个示例,该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转向驱动轮轴。该转向驱动轮轴包括半轴部,该半轴部的第一端被连接到差速齿轮的输出部处的万向接头,并且该半轴部的第二端被连接到等速接头,该等速接头被固定以与轮毂一起旋转。该半轴部由管状构件形式的支撑装置来支撑以旋转。滚珠和/或滚子轴承介于该半轴部和该管状构件之间。
[0005]尽管上述设计可以向轮毂提供可接受的动力传递,但仍然在努力开发改进的车轮驱动轴装置和车轮驱动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上述内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车辆的车轮驱动轴装置和/或车轮驱动装置,其至少在某些方面减轻了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和/或者至少提供了有用的替代方案。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车轮驱动轴装置来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1的车轮驱动装置来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该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5的车辆来实现。
[0008]根据其第一方面,该目的通过一种用于车辆的车轮驱动轴装置来实现,所述车轮驱动轴装置包括:
[0009]‑
车轮驱动轴,所述车轮驱动轴具有第一轴向端和第二轴向端,
[0010]‑
等速接头,所述等速接头被设置在第一端处,所述等速接头包括第一铰接接头构件和第二铰接接头构件,所述第一铰接接头构件和所述第二铰接接头构件被驱动地且枢转地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铰接接头构件被驱动地连接到第一端,并且所述第二铰接接头构件能够驱动地连接到车辆的驱动构件。所述车轮驱动轴装置还包括:
[0011]‑
双中心万向接头,所述双中心万向接头被设置在第二端处,所述双中心万向接头包括:第三铰接接头构件,所述第三铰接接头构件被驱动地连接到第二端;第四铰接接头构
件,所述第四铰接接头构件能够驱动地连接到车辆的轮毂;以及中间铰接接头构件,所述中间铰接接头构件将第三铰接接头构件和第四铰接接头构件驱动地且枢转地连接。
[0012]通过提供如本文所公开的本专利技术,车轮驱动轴装置可以实现更紧凑的构造。由于车轮端部处的可用空间方面通常存在限制,因此更紧凑的构造已经被证明是有益的。事实上,专利技术人已经意识到,在提供能够驱动地连接到轮毂的双中心万向接头(即,第二端是外端)的情况下,与如果例如在外端处将使用标准的尔泽泊(Rzeppa)等速接头相比,在外端处的构造可以更紧凑。此外,双中心万向接头还已经被证明是可靠且坚固的接头,因此与其它接头(诸如上述尔泽泊(Rzeppa)等速接头)相比,可以提供更长的使用寿命。双中心万向接头还已经被证明提供了更高的扭矩容量并且允许更大的车轮角度。此外,专利技术人还认识到,在提供能够驱动地连接到驱动构件的等速接头(即,第一端是内端)的情况下,可以导致较少的力和旋转扭矩被传递到驱动构件中。因此,可以增加例如可以是差速齿轮的驱动构件中的轴承的使用寿命。因此,鉴于上述效果,提供了一种改进的车轮驱动轴装置。
[0013]双中心万向接头和等速接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接头。等速接头可以被定义为允许驱动轴以恒定转速通过可变角度传递动力的接头。双中心万向接头(也被称为双中心卡登(Cardan)接头)可以被定义为这样的接头:其允许驱动轴以恒定转速通过可变角度传递动力,并且在旋转期间接头的输入角度调节将导致接头的对应的输出角度调节。
[0014]可选地,第一铰接接头构件和第二铰接接头构件可以被布置成围绕相应的旋转中心线旋转,所述旋转中心线在交点处彼此相交,其中,等速接头适于使得所述交点能够轴向位移。因此,等速接头能够容许操作期间的轴向轴位移。例如,这可以是有益的,因为车轮驱动轴可以不被布置成补偿轴向位移,诸如通过使用具有伸缩构造的车轮驱动轴。因此,可以使用不太复杂的车轮驱动轴,从而降低例如使用期间的伸缩装置的故障的风险。也可以降低车轮驱动轴的成本。
[0015]可选地,等速接头可以进一步包括多个滚珠或者均具有被形成为球形的一部分的接触表面的多个构件,所述多个滚珠或者所述多个构件介于第一铰接接头构件和第二铰接接头构件之间。由此,能够在第一铰接接头构件和第二铰接接头构件之间可靠地传递扭矩。所述多个滚珠或者均具有被形成为球形的一部分的接触表面的所述多个构件可以优选地被设置在第一铰接接头构件和第二铰接接头构件中的凹槽中。所述多个滚珠或者均具有被形成为球形的一部分的接触表面的所述多个构件可以进一步被布置成经由第一铰接接头构件和第二铰接接头构件之间的相应的点接触来传递扭矩。
[0016]可选地,等速接头可以是滑动接头。已知滑动接头具有以恒定转速通过可变角度传递动力的性能以及容许操作期间的轴向轴位移的性能。此外,通过使用滑动接头,可以增加滑动接头和双中心万向接头之间的车轮驱动轴的有效长度。这能够通过滑动接头在其轴向延伸上相对紧凑而实现。增加的有效长度已经被证明有利于车轮驱动轴装置的使用寿命。
[0017]可选地,双中心万向接头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滚子轴承,优选是针状滚子轴承,用于使第三接头构件、第四接头构件和中间接头构件相对于彼此枢转。提供具有滚子的轴承已经被证明是有益的,因为具有滚子的轴承可以传递更大的载荷/扭矩,并且滚子也可以是有利的,因为滚子可以影响用于接头的润滑剂的使用寿命。例如,润滑剂可以是油脂。
[0018]可选地,双中心万向接头可以包括居中构件,所述居中构件被设置在中间铰接接
头构件的内部,所述居中构件被连接到第三铰接接头构件和第四铰接接头构件,并且所述居中构件适于使得相应的第三铰接接头构件和第四铰接接头构件的旋转中心线在使用期间聚集在大致固定的交点处。通过使用前述的居中构件,在旋转期间,接头的输入角度调节将导致接头的对应的输出角度调节。因此,可以避免或至少减少车轮驱动轴的径向轴位移,并且这已经被证明是有益的,因为可以不需要用于支撑车轮驱动轴的附加支撑构件。例如,可以不需要通过使用例如包括滚珠轴承和/或滚子轴承的滚动轴承来径向支撑车轮驱动轴。因此,将车轮驱动轴装置安装到车辆中可以需要更少的部件。
[0019]可选地,居中构件可以包括公部和母部,该公部被连接到第三铰接接头构件和第四铰接接头构件中的一个,该母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用于车辆(100)的车轮驱动轴装置(1),所述车轮驱动轴装置(1)包括:

车轮驱动轴(10),所述车轮驱动轴(10)具有第一轴向端(11)和第二轴向端(12),

等速接头(2),所述等速接头(2)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端处,所述等速接头包括第一铰接接头构件(21)和第二铰接接头构件(22),所述第一铰接接头构件(21)和所述第二铰接接头构件(22)被驱动地且枢转地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接接头构件被驱动地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并且所述第二铰接接头构件能够驱动地连接到所述车辆的驱动构件(3),并且其中,所述车轮驱动轴装置还包括:

双中心万向接头(4),所述双中心万向接头(4)被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处,所述双中心万向接头包括:第三铰接接头构件(41),所述第三铰接接头构件(41)被驱动地连接到所述第二端;第四铰接接头构件(42),所述第四铰接接头构件(42)能够驱动地连接到所述车辆的轮毂(5);以及中间铰接接头构件(43),所述中间铰接接头构件(43)将所述第三铰接接头构件和所述第四铰接接头构件驱动地且枢转地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轮驱动轴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铰接接头构件和所述第二铰接接头构件被布置成围绕相应的旋转中心线旋转,所述旋转中心线在交点处彼此相交,其中,所述等速接头适于使得所述交点能够轴向位移。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轮驱动轴装置,其中,所述等速接头进一步包括多个滚珠或者均具有被形成为球形的一部分的接触表面的多个构件,所述多个滚珠或者所述多个构件介于所述第一铰接接头构件和所述第二铰接接头构件之间。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轮驱动轴装置,其中,所述等速接头是滑动接头。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轮驱动轴装置,其中,所述双中心万向接头包括一个或多个滚子轴承,优选是针状滚子轴承,用于使所述第三接头构件、所述第四接头构件和所述中间接头构件相对于彼此枢转。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轮驱动轴装置,其中,所述双中心万向接头包括居中构件(44),所述居中构件(44)被设置在所述中间铰接接头构件的内部,所述居中构件被连接到所述第三铰接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恩
申请(专利权)人:沃尔沃卡车集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