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36126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车辆,其中动力变速系统包括发动机、双质量飞轮、变速器输入轴、第一电机、第一离合器、单向离合器、行星排、中间轴、第二电机和输出轴;行星排包括太阳轮、行星齿轮、行星架和外齿圈,所述变速器输入轴穿过所述电机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外齿圈连接;所述电机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太阳轮连接;所述行星架上设置有用于动力输出的输出齿轮。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混动系统传动效率低、轴向安装空间需求大、扭矩耦合及解耦时会出现窜动现象、各动力系统不可独立运行、能量回收效率低和不能实现停车充电的问题。充电的问题。充电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混合动力变速器是将电机集成于变速器的输入或输出轴上,来实现两种动力的混合输出。但是这样设置所需轴向空间大,需要重新布置动力总成;发动机和电机动力互相切换与介入时会发生冲击现象,影响驾驶性能。
[0003]此外,目前的混合动力变速系统中,电机不能起到起动机的作用,不能实现发动机的启停功能;由于只有一个电机,电机既要承担驱动工作也要承担发电工作,无法保证效率最优,电机驱动同时进行启机控制,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冲击顿挫等问题;并且,变速器需要重新开发,成本高且不便于集成;纯电行驶模式下,发动机不能进行充电,续航里程有限;电机驱动时不能充分利用变速器多档位速比宽的优势,无法保证电机运行在高效区间,传动效率低;不能实现停车时,发动机驱动电机对高压电池进行反向充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混动系统传动效率低、轴向安装空间需求大、扭矩耦合及解耦时会出现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双质量飞轮,其一侧与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轴连接;变速器输入轴,其一端与所述双质量飞轮的另一侧连接;第一电机,包括横穿所述第一电机且内部中空的电机输出轴,所述变速器输入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电机输出轴;第一离合器,位于所述双质量飞轮和所述第一电机之间,所述变速器输入轴与所述电机输出轴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连接;单向离合器,位于所述双质量飞轮和所述第一离合器之间,其与所述变速器输入轴连接;行星排,包括太阳轮、行星齿轮、行星架和外齿圈,所述变速器输入轴穿过所述电机输出轴与所述外齿圈连接;所述电机输出轴的一端与所述太阳轮连接;所述行星架上设置有用于动力输出的输出齿轮;中间轴,其一端设有输入齿轮和第二离合器,所述输入齿轮通过所述第二离合器与所述输出齿轮连接;所述中间轴上设有若干主动齿轮;第二电机,其转子与所述中间轴的另一端连接;输出轴,与所述中间轴平行布置,所述输出轴上设有若干与所述主动齿轮相配合的从动齿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电机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差速器总成,所述差速器总成与所述输出轴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电机混合动力变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包括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设有第一主减齿轮,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设有第二主减齿轮;所述差速器总成包括差速器、与所述第一主减齿轮啮合的第三主减齿轮、与所述第二主减齿轮啮合的第四主减齿轮、第三离合器和第四离合器,所述第三主减齿轮通过所述第四离合器与所述差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田俊雄李圆张倍坚周友刘学武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