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拉手支架、拉手总成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6075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顶拉手支架、拉手总成及汽车,车顶拉手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的一端具有用于安装拉手的安装部,另一端具有与汽车的钣金件连接的连接部。其中,连接部包括翻边,翻边从支架本体的另一端的外边缘沿与车顶拉手支架的高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向外伸出,且翻边远离安装部的一侧面为平面结构,支架本体通过翻边的侧面与汽车的钣金件焊接。该车顶拉手支架的设置保证了拉手和汽车钣金件连接地稳固性,并且安装车顶拉手支架时是在一个工位实施焊接的,可避免安装螺钉和螺母,降低了安装成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该车顶拉手支架的拉手总成以及一种包括该拉手总成的汽车。手总成的汽车。手总成的汽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顶拉手支架、拉手总成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安装
,尤其涉及一种车顶拉手支架、拉手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在目前的诸多汽车上,除了有的车型在主驾驶侧可能没有车顶拉手,大部分车型在前排和后排的两侧都有车顶拉手。汽车在转弯时有较大的离心力,加速和减速时也会有比较大的惯性,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时,惯性和离心力更加明显,会导致乘客明显的不适。座椅靠背可以在车辆加速时给乘客的背部提供一定的支撑,安全带可以在突然刹车时提供一定的束紧力,但无论是座椅靠背还是安全带都难以完全防止乘客在向心力作用下的身体侧倾。在汽车上乘客头顶侧设置的车顶拉手对该问题就会有比较大的作用,转弯的时候人可以抓住车顶拉手,同时依靠臀部和脚部的协调配合就可以保持平衡。
[0003]车顶拉手的高度基本位于车顶内饰和柱内饰的分缝高度附近,该位置在车顶内饰后一般会有安全气帘,那么钣金件和车顶内饰之间就需要预留一定的空间。在车顶拉手和钣金件距离比较远的情况下就很难把车顶拉手直接固定在钣金件上,因此就需要车顶拉手支架来一端固定钣金件,另一端来固定车顶拉手。
[0004]由于车顶拉手的特殊位置和特殊功能,就要求车顶拉手支架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车顶拉手支架需要有足够的结构强度,足以在高速转弯时,人用比较大的力拉车顶拉手的时候,支架不会产生过大的变形;2.车顶拉手支架需要和钣金件固定牢靠,和车顶拉手匹配的两个卡接孔要保持精确的尺寸和高的直线度;3.由于钣金件的棱边比较尖锐,需要去掉棱边的毛刺,防止在气囊点爆时棱边的毛刺割破气囊。现有车顶拉手支架是在白车身电泳涂装完成之后的总装工段进行安装的。如图1所示,侧面气帘20在车顶拉手支架正下方,气帘爆破时有较大的冲击力冲击在现有车顶拉手支架的棱边10上,现有车顶拉手支架的棱边10是冲压出来的,会存在粗糙的断裂带,在高速冲击下会割破侧面气帘20,影响到整车的安全。
[0005]目前汽车上采用的车顶拉手支架有很多种类型。按照和钣金件的固定方式分,有卡接式,螺钉固定式,焊接式;按照组件分,有一体式和两体式。由于汽车在前排拉手到钣金件的距离和后排拉手到钣金件的距离不一致,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车顶拉手支架多为前排左右侧同一件,后排左右侧同一件。对于车顶拉手支架来说通常出现的问题有,两体式的车顶拉手支架成本高,且组件之间易产生错位或者异响问题。螺钉固定式的车顶拉手支架如图2所示,通过螺钉30固定到钣金件上,卡接孔40是供车顶拉手卡接的孔,为了保证车顶拉手支架的强度,整个零件尺寸做的很大,约320g,材料成本高。安装时工人需要提前在钣金件上焊接两颗螺母,在总装工段安装车顶拉手支架时需要再打两颗螺母,安装成本高,另外螺母在长时间的行车过程中会因为震动而产生松动,进而会使得车顶拉手支架不够牢固。卡接式的车顶拉手支架安装后也不够牢固。
[0006]因此,现有的车顶拉手支架存在安装不够牢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顶拉手支架存在安装不够牢固的问题。
[0008]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车顶拉手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支架本体的一端具有用于安装拉手的安装部,另一端具有与汽车的钣金件连接的连接部。其中,连接部包括翻边,翻边从支架本体的另一端的外边缘沿与车顶拉手支架的高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向外伸出,且翻边远离安装部的一侧面为平面结构,支架本体通过翻边的侧面与汽车的钣金件焊接。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部是用于安装拉手的,连接部是用于连接支架本体和汽车钣金件的,并且,连接部是通过其翻边上的平面结构使得支架本体焊接于汽车的钣金件上的。该车顶拉手支架的设置保证了拉手和汽车钣金件连接地稳固性,并且安装该车顶拉手支架时是在一个工位实施焊接的,可避免安装螺钉和螺母,降低了安装成本。另外,该车顶拉手支架是在整车电泳之前安装的,安装完成后棱边附着电泳漆,比较光滑,可以防止侧面气帘被割破。
[0010]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车顶拉手支架,连接部包括至少两个翻边,至少两个翻边的其中至少一个翻边从支架本体的另一端的外边缘沿车顶拉手支架的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其它翻边的至少一个翻边从支架本体的另一端的外边缘沿车顶拉手支架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架本体至少通过沿其两个不同侧面上的不同方向的外边缘向外延伸的翻边来固定支架本体和钣金件的,进一步地保证了车顶拉手支架与汽车钣金件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0012]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车顶拉手支架,支架本体的另一端的外边缘具有两个第一侧边和两端分别相接于两个第一侧边的第二侧边,且两个第一侧边在车顶拉手支架的长度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并均沿车顶拉手支架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侧边沿车顶拉手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连接部包括三个翻边,三个翻边的其中两个翻边分别从支架本体的两个第一侧边沿车顶拉手支架的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另外一个翻边从支架本体的第二侧边沿车顶拉手支架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并且三个翻边的平面结构位于同一平面上。
[00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架本体是通过沿其三个不同侧面上的外边缘向外延伸的翻边来固定支架本体和钣金件的,进一步地保证了车顶拉手支架与汽车钣金件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另外,由于三个翻边的平面结构位于同一平面上,在保证支架本体与汽车钣金件的平行度的同时,更加便于支架本体与汽车钣金件的安装。
[0014]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车顶拉手支架,支架本体呈盒状结构,盒状结构包括两个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端部,端部形成于支架本体的一端,且支架本体的另一端设有开口。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分别设置为盒状结构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位于开口一侧的棱边,翻边分别从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的外边缘向外伸出,并且翻边分别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垂直。安装部设置于盒状结构的端部上。并且,支架本体靠近翻边的位置形成有用于放置气帘的空腔。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架本体设置为盒状结构可以在不必要的地方减少材料的使
用,实现了材料利用的最大化,降低了材料成本。同时盒状结构内部呈空腔,该空腔可以用于放置气帘。
[0016]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车顶拉手支架,车顶拉手支架包括两个支架本体,两个支架本体沿车顶拉手支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两个支架本体的其中一个翻边在车顶拉手支架的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车顶拉手支架还包括定位部件,定位部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架本体上相对的翻边相接,使得两个支架本体的安装部位于与车顶拉手支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一直线上。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车顶拉手支架受到拉力后,是由两个支架本体共同分担车顶拉手支架受到拉力的,提高了该车顶拉手支架的强度,进一步保证了车顶拉手支架与汽车钣金件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定位部件的设置保证了两个支架本体的安装部是位于与车顶拉手支架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一直线上的,避免因为两个支架本体之间产生错位而导致的不易安装或者产生异响的问题,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也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顶拉手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的一端具有用于安装拉手的安装部,另一端具有与汽车的钣金件连接的连接部;其中,所述连接部包括翻边,所述翻边从所述支架本体的所述另一端的外边缘沿与所述车顶拉手支架的高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向外伸出,且所述翻边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侧面为平面结构,所述支架本体通过所述翻边的所述侧面与所述汽车的所述钣金件焊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拉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翻边,至少两个所述翻边的其中至少一个翻边从所述支架本体的所述另一端的外边缘沿所述车顶拉手支架的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其它所述翻边的至少一个所述翻边从所述支架本体的所述另一端的外边缘沿所述车顶拉手支架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拉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的所述另一端的外边缘具有两个第一侧边和两端分别相接于两个所述第一侧边的第二侧边,且两个所述第一侧边在所述车顶拉手支架的长度方向上相对间隔设置,并均沿所述车顶拉手支架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侧边沿所述车顶拉手支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包括三个所述翻边,三个所述翻边的其中两个所述翻边分别从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个所述第一侧边沿所述车顶拉手支架的长度方向向外延伸,另外一个所述翻边从所述支架本体的所述第二侧边沿所述车顶拉手支架的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并且三个所述翻边的所述平面结构位于同一平面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拉手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呈盒状结构,所述盒状结构包括两个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端部,所述端部形成于所述支架本体的所述一端,且所述支架本体的所述另一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边分别设置为所述盒状结构的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上位于所述开口一侧的棱边,所述翻边分别从所述第一侧边和所述第二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沛吴海明陈友鹏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