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质相界面强化方法及产品技术

技术编号:3335119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异质相界面强化方法及产品,属于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领域。该方法包括:将铁合金粉末、碳化钛陶瓷粉末和碳化钨陶瓷粉末混合获得原始粉末;对待加工工件表面进行加热,并将待加工工件表面温度维持在500℃~600℃之间,利用原始粉末对待加工工件表面进行激光增材制造,从而在陶瓷和金属基体之间形成钨元素固溶界面,以此实现异质相界面强化。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碳化钨引入到碳化钛增强铁基材料体系中,利用碳化钨易固溶于碳化钛且易与铁合金发生反应的特点,能够增强碳化钛陶瓷与铁基体的界面结合,同时通过将待加工工件加热以减小熔池的冷却速度并避免基体组织的粗化,从而在快速凝固条件下形成陶瓷和金属件的固溶界面。凝固条件下形成陶瓷和金属件的固溶界面。凝固条件下形成陶瓷和金属件的固溶界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异质相界面强化方法及产品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异质相界面强化方法及产品。

技术介绍

[0002]铁基陶瓷复合材料,因其具有硬度高、原材料价格低等优势,常用于制造耐磨零部件。在静摩擦或平面摩擦的工况下,由于铁基陶瓷复合材料的磨损载荷波动较小,并且接触面的受力均匀,使得其耐磨性往往是原金属材料的数十倍。
[0003]然而,面对复杂的磨损工况,如三体磨损、冲击磨损等,铁基陶瓷复合材料中的颗粒容易在磨损失效前从基体中直接脱落,进而极大地削弱了铁基陶瓷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加速了零件的失效。通常,上述情况的发生往往与相对薄弱的陶瓷/金属界面有关,在复杂的受力环境中,薄弱的陶瓷/金属界面容易先开裂失效,摆脱界面约束的陶瓷颗粒在磨损中就会造成直接脱落。显然,通过强化原陶瓷/金属界面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复合材料在复杂磨损工况下磨损性能的衰减。
[0004]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碳化钛进行界面强化,因碳化钛在铁液中有较好的润湿性,并且与铁能够直接形成半共格界面。但是,强化界面的形成通常需要足够的反应时间,而激光增材制造工艺中液态熔池的存在时间往往不足1s,会导致陶瓷的反应时间不足,无法充分地与金属形成强界面。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异质相界面强化方法及产品,旨在解决现有的铁基陶瓷复合材料中强化界面的形成时间较长,无法应用于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异质相界面强化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7]S1将铁合金粉末、碳化钛陶瓷粉末和碳化钨陶瓷粉末混合获得原始粉末;
[0008]S2对待加工工件表面进行加热;
[0009]S3将待加工工件表面温度维持在500℃~600℃之间,利用所述原始粉末对待加工工件表面进行激光增材制造,从而在陶瓷和金属基体之间形成钨元素固溶界面,以此实现异质相界面强化。
[0010]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步骤S1中,所述铁合金粉末的粒径为45μm~105μm,所述碳化钛陶瓷粉末的粒径为50μm~100μm,所述碳化钨陶瓷粉末的粒径为10μm~100μm。
[0011]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步骤S1中,所述铁合金粉末为低碳钢或中碳钢。
[0012]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步骤S1中,所述原始粉末中铁合金粉末的体积分数为20%~90%,并且所述原始粉末中碳化钨陶瓷粉末与碳化钛陶瓷粉末的体积比为1:1~1:19。
[0013]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步骤S1中,将所述原始粉末在150℃~180℃下干燥1h~3h。
[0014]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步骤S2中,采用电磁感应加热的方式对待加工工件表面进行加热。
[0015]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步骤S3中,激光增材制造中激光功率密度为180W/mm2~220W/mm2,光斑扫描速度为0.1m/min~1.0m/min。
[0016]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上述方法制得的异质相界面强化的铁基陶瓷复合材料。
[0017]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异质相界面强化的铁基陶瓷复合材料中异质相界面的厚度为0.2μm~1μm。
[0018]总体而言,通过本专利技术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1.本专利技术将碳化钨引入到碳化钛增强铁基材料体系中,利用碳化钨易固溶于碳化钛且易与铁合金发生反应的特点,能够增强碳化钛陶瓷与铁基体的界面结合,同时通过将待加工工件加热至500℃~600℃之间,能够减小熔池的冷却速度并避免基体组织的粗化,从而在快速凝固条件下形成陶瓷和金属件的固溶界面,对服役于复杂磨损工况的铁基陶瓷复合材料的磨损性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该固溶界面为富钨界面,可以减小碳化钛与铁基体间的晶格错配度,进一步优化了碳化钛和铁基体的冶金界面;
[0020]2.尤其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对铁合金粉末、碳化钛陶瓷粉末、碳化钨陶瓷粉末的粒径以及混合比例进行优化,能够匹配适当厚度的固溶界面产生;
[0021]3.此外,本专利技术还对激光增材制造中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能够匹配不同陶瓷含量的铁基陶瓷复合材料的成形。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异质相界面强化的流程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制得的异质相界面强化的铁基陶瓷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表征图,其中(a)为材料低倍组织形貌,(b)为(a)中的部分放大图;
[0024]图3是现有技术中激光增材制造工艺制备的原始陶瓷金属界面的微观组织表征图;
[0025]图4是本专利技术对比例1制得的未强化铁基陶瓷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表征图,其中(a)为扫描电镜照片,(b)为透射电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7]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异质相界面强化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8]S1将铁合金粉末、粗颗粒的碳化钛陶瓷粉末和细颗粒的碳化钨陶瓷粉末混合获得原始粉末,并通过干燥箱将原始粉末在150℃~180℃下干燥1h~3h,其中该铁合金粉末为低碳钢或中碳钢,并允许其他常规铁合金强化元素如Cr、Ni、Mo等元素的存在;
[0029]S2采用电磁感应加热的方式对待加工工件表面进行持续加热直至激光加工结束,
同时采用红外温度传感器测量待加工工件表面和热影响区的温度,从而实现对加热设备的反馈调节;
[0030]S3将待加工工件表面温度维持在500℃~600℃之间,利用原始粉末对待加工工件表面进行激光增材制造,熔化的碳化钨固溶至碳化钛陶瓷表面,形成固溶界面并连接着铁基体,以此实现异质相界面强化。
[0031]本专利技术在激光增材制造铁基陶瓷复合材料的过程中,利用碳化钨容易固溶于碳化钛且容易与铁合金发生反应的特点,通过添加适量的碳化钨使其在铁溶液中迅速溶解并快速固溶到碳化钛颗粒表层,以利用碳化钨在碳化钛表面固溶的行为提高了碳化钛在铁溶液中的润湿度,增强了碳化钛陶瓷与铁基体的界面结合,实现了在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的快速凝固条件下,对碳化钛陶瓷与铁基体的冶金界面进行强化。同时,陶瓷金属界面中固溶的碳化钨可以有效地减小碳化钛与铁基体件的的晶格错配度,从而减小由于晶格错配产生的畸变应力,并且由于碳化钨的大量固溶,能够局部形成TiC、WC,从而具有更高的断裂韧性,相对于原界面而言,固溶界面抵抗断裂的能力更强。尤其是,本专利技术考虑到固溶界面在快速凝固条件下容易积累大量内应力,致使界面的连续性被破坏、力学性能受损,提出将待加工工件表面温度保持在500℃以上,以减小熔池的冷却速度,避免固溶界面产生微裂纹进而削弱增强效果,同时保证待加工工件表面温度不超过600℃,以避免基体组织粗化使得该铁基陶瓷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降低。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异质相界面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铁合金粉末、碳化钛陶瓷粉末和碳化钨陶瓷粉末混合获得原始粉末;S2对待加工工件表面进行加热;S3将待加工工件表面温度维持在500℃~600℃之间,利用所述原始粉末对待加工工件表面进行激光增材制造,从而在陶瓷和金属基体之间形成钨元素固溶界面,以此实现异质相界面强化。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质相界面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铁合金粉末的粒径为45μm~105μm,所述碳化钛陶瓷粉末的粒径为50μm~100μm,所述碳化钨陶瓷粉末的粒径为10μm~100μ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质相界面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铁合金粉末为低碳钢或中碳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质相界面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原始粉末中铁合金粉末的体积分数为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浩刘德健
申请(专利权)人:恒普宁波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