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4019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实施方案的结构包括:下边梁的外板;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其接合至下边梁的外板的外侧;下边梁后部的内板,其接合至下边梁的外板的内侧;以及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其接合至下边梁后部的内板的外侧,并与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对齐,使得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的一部分连接至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件的一部分连接至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件的一部分连接至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各个国家或地区都进行新车安全评估。在新车安全评估中,通过正面碰撞测试、侧面碰撞测试、车对车碰撞测试、侧翻安全测试等来评估车辆的安全性。
[0003]例如,在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的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IIHS)负责管理碰撞安全评估。在评价类别中,侧面碰撞耐撞性评估的测试条件如图1所示。设置有IIHS可变形壁障元件B的台车撞击静止测试车辆T的驾驶员侧。台车通常被称为移动可变形壁障(moving deformable barrier,MDB)。
[0004]质量为1500公斤的MDB以50千米/小时(kph)的速度以与车辆的纵向方向成90度的角度撞击车辆的驾驶员侧。SID

IIs(为进行碰撞测试而制造的人体假人的模型)就座于测试车辆T的驾驶员座椅和驾驶员座椅后方的后座椅上,并且基于SID

IIs的损伤程度来评估安全性。
[0005]最近,IIHS打算加强测试条件,以反映各种现实生活中的车辆碰撞模式。改变的测试条件包括MDB的重量比现有重量增加400公斤、MDB的强度增加、离地间隙减小等。
[0006]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以审查当前车辆的框架结构,并且提高响应于IIHS的改变的测试条件的承受侧面碰撞的能力。
[0007]前述内容仅旨在帮助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介绍
,而并不旨在意味着本专利技术落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的范围内。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具体实施方案涉及一种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其具有改善的承受侧面碰撞的能力,同时具有简单的结构。
[0009]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可以解决与现有技术相关联的问题。
[0010]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具有改善的承受侧面碰撞能力的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
[0011]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特征不限于上述这些特征,并且从以下说明中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清楚地认识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其他未提及的特征。
[0012]下面将描述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执行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功能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的特征。
[001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其包括:下边梁的外板;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其接合至下边梁的外板的外表面侧;下边梁后部的内板,其接合至下边梁的外板的内表面侧;以及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其接合至下边梁后部的内板的外表面侧,并与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对齐,使得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的一部分连接至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
[0014]以下讨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方面和优选实施方案。
[0015]本专利技术实施方案的上述和其他特征在以下进行讨论。
[0016]应当理解,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其他类似术语一般包括机动车辆,例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辆(SUV)、大客车、大货车、各种商用车辆的乘用汽车,包括各种舟艇、船舶的船只,航空器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氢动力车辆以及其他替代性燃料车辆(例如,源于非化石能源的燃料)。正如本文所提到的,混合动力车辆是具有两种或更多动力源的车辆,例如具有汽油动力和电力动力两者的车辆。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示出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进行的侧面碰撞测试的示意图;
[0018]图2为示出车辆的下边梁和下边梁后部的示意图;
[0019]图3A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案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0020]图3B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案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的示意图,更具体地,显示了下边梁后部的结构的截面形状;
[0021]图4A为示出用于组装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方案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的过程的示意图;
[0022]图4B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方案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0023]图5为示出施加至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案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的冲击载荷的分布路径的示意图;
[0024]图6A为示出传统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0025]图6B为示出图6A的传统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的示意图,更具体地,显示了传统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的截面形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中描述的特定结构或功能仅用于说明目的。可以以各种实施方案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概念的实施方案,并且应当理解的是,它们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实施方案,而是包括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中所含有的所有修改的实施方案、等同的实施方案或替代的实施方案。
[0027]应当理解,虽然在本文中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进行区分。例如,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教示的情况下,下面讨论的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类似地,第二元件也可以被称作第一元件。
[0028]应该理解,当元件被称为“联接”或“连接”至另一个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联接或连接至另一个元件,或者在它们之间可以存在介入元件。相反,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被称为“直接联接”或“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时,不存在介入元件。应当以相同的方式来理解解释元件之间关系的其他表述,比如“在...之间”、“直接在...之间”、“邻近”或“直接邻近”。
[0029]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与此同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
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案的目的,并不旨在进行限制。正如本文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所述”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清楚的说明。还将进一步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包含”、“具有”等时,指明存在所述组件、步骤、操作和/或元件,但是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种或多种其他的组件、步骤、操作和/或元件。
[0030]参考图2,下边梁100是设置在车辆V的车身下部两侧的每一侧的构件,并且所述下边梁100用于吸收冲击,使车身的变形最小化,并在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减少冲击向乘客的传递。
[0031]基于改变的IIHS测试条件下的传统的车身结构的结构分析,我们发现下边梁100的后部(图2中的虚线框所示)过度变形。因此,现有的车辆结构不能满足改变的IIHS评估标准,进而,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下边梁后部的结构,其在承受侧面碰撞的能力方面得到改善。
[0032]在下文中,将详细参考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方案,各个实施方案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并在下面进行描述。
[0033]再次参考图2,下边梁100的后部是虚线框中所示的部分,并且与轮罩3相邻。图3A为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案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的示意图,即,图2的框体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下边梁的外板;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其接合至下边梁的外板的外侧;下边梁后部的内板,其接合至下边梁的外板的内侧;以及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其接合至下边梁后部的内板的外侧,并与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对齐,使得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的一部分连接至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还包括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安装在后地板侧构件上,接合并且放置为与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和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对齐,所述后地板侧构件接合至下边梁后部的内板的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其中,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和所述支撑元件与冲击载荷的延长线对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其中,所述支撑元件包括侧安装支架,所述侧安装支架构造为安装车辆的后座椅的安全带。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其中,下边梁的外板包括切口部,所述切口部通过将下边梁的外板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所述切口部构造为被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包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其中,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的一部分经由所述切口部连接至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其中,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包括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沿着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的外周形成。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第一部分连接至下边梁的外板,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第二部分连接至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其中,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包括第二凸缘部,所述第二凸缘部沿着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的外周形成,并且连接至下边梁后部的内板。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其中,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包括凸缘部,所述凸缘部沿着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的外周形成,并且连接至下边梁后部的内板。11.一种车辆的下边梁后部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下边梁的外板;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其接合至下边梁的外板的外侧;下边梁后部的内板,其接合至下边梁的外板的内侧;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其接合至下边梁后部的内板的外侧,并与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对齐,使得下边梁后部的内侧加强构件的一部分连接至下边梁后部的外侧加强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全灿雄金亨泰
申请(专利权)人:起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