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322381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48
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包括沉淀池、侧向流斜板、挡水墙、上向流斜板、集泥槽以及刮泥机;沉淀池内部靠近进水侧设置有侧向流斜板,侧向流斜板上方设置有挡水墙,挡水墙一侧设置有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底部设置有集泥槽,集泥槽正上方设置有刮泥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高硬度的循环水排污水或矿井疏干水,可以提高设备的固液分离效率,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提高设备的设计处理量,并且加强系统在来水水量波动和频繁启停工况下的抗波动能力。下的抗波动能力。下的抗波动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矿井疏干水和循环水排污水是典型的高硬度废水,具有较大处理后回用价值。通常借助软化

混凝

沉淀工艺去除原水中的硬度和大部分悬浮物等杂质,后续进入膜处理工艺进行深度处理。通常矿井疏干水和循环水排污水总硬度较高,且镁硬度在总硬度中占比高,药剂软化后形成的氢氧化镁呈絮体或片状,其体积大,比重轻,难以沉降,使用常规的澄清或沉淀工艺难以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标。通常通过增加池体面积、降低上升流速、加大PAM投加量的方法稳定出水水质,但上述措施增加了构筑物的建设成本,且投加过量PAM会对超滤、反渗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污堵风险,设备建设成本和运行风险较高。部分设备使用沉淀效率较高的上向流斜板沉淀池来改善悬浮物沉淀效果,获得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由于传统上向流斜板装置水流和沉积物因不同流向共用通道导致相互冲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上述因素通常导致悬浮物穿过沉淀池斜板区进入清水区,在高负荷下对悬浮物的去除效果有限。
[0003]目前需针对矿井疏干水和循环水排污水高总硬度,高镁硬度的水质特性,开发出一种上升流速高、出水水质稳定的沉淀排泥一体化设备和方法,使设备适应水质水量波动的实际运行工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软化处理矿井疏干水和循环水排污水等高硬度废水的工艺流程,为有效缓解沉淀工艺段沉淀效率低,出水水质波动较大、难以达标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该装置可以提高设备的固液分离效率,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提高设备的设计处理量,并且加强系统在来水水量波动和频繁启停工况下的抗波动能力。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6]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包括沉淀池、侧向流斜板、挡水墙、上向流斜板、集泥槽以及刮泥机;
[0007]沉淀池内部靠近进水侧设置有侧向流斜板,侧向流斜板上方设置有挡水墙,挡水墙一侧设置有上向流斜板,沉淀池底部设置有集泥槽,集泥槽正上方设置有刮泥机。
[0008]进一步的,上向流斜板上方设置有集水槽,集水槽末端连接有出水渠。
[0009]进一步的,出水渠中设置有在线浊度计和在线pH计。
[0010]进一步的,集泥槽连接有排泥接口,排泥接口上设置有污泥密度计。
[0011]进一步的,排泥接口连接有剩余污泥泵和循环污泥泵。
[0012]进一步的,沉淀池出水侧壁上安装有若干污泥取样口。
[0013]进一步的,刮泥机包括刮泥板、刮臂、挂臂拉筋和平衡臂,其中,挂臂拉筋和平衡臂垂直设置,平衡臂的长度小于刮臂的长度,并且平衡臂的两端通过挂臂拉筋与刮臂相连,刮臂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刮泥板。
[0014]进一步的,刮臂设置在侧向流斜板及上向流斜板下侧的沉泥区域,刮泥板采用弧形截面,且刮泥板上下方向中心线与竖直方向存在1
‑3°
的倾角。
[0015]进一步的,侧向流斜板包括若干组斜板,每组斜板包括两块相连的平板,两块平板之间的夹角为40
°‑
80
°
。若干斜板组从上向下依次布置,相邻两个斜板组间距为30

50mm。
[0016]进一步的,沉淀池侧壁上设置有过水洞。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技术通过设置采用侧向流斜板与上向流斜板组成斜板组,侧向流斜板实现水流沿水平方向流动,沉泥沿斜板边沿垂直下落,二者路径分离,避免了水流和排泥因不同流向共用通道导致相互冲突,提高了污泥的沉降效率,上向流斜板对剩余悬浮物进行固液分离;侧向流斜板与上向流斜板交错布置,完整利用斜板沉淀池池体内部表面面积,沉淀效率高,利于提高设备处理水量。本技术适用于高硬度的循环水排污水或矿井疏干水,可以提高设备的固液分离效率,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提高设备的设计处理量,并且加强系统在来水水量波动和频繁启停工况下的抗波动能力。
[0019]进一步的,沉淀池底部边缘保留一定坡度,中心设置集泥槽,内部设置刮泥机,侧向流斜板及上向流斜板下侧沉泥均在刮泥机刮泥板区域内,再利用刮泥机刮泥板的富集作用将池体底部沉积物集中至集泥槽内部;刮泥机刮泥板采用弧形截面,且且刮泥板上下方向中心线与竖直方向存在1
‑3°
的倾角,刮扫效率较高,可防止沉积在池底的重介质颗粒返回到水面中,增加了排泥含固率,有利于对排泥进行污泥脱水。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的系统图;
[0021]图2为侧向流斜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刮泥机的俯视图。
[0023]图中,1

沉淀池、2

过水洞、3

侧向流斜板、4

挡水墙、5

上向流斜板、6

集泥槽、7

刮泥机、8

集水槽、9

出水渠、10

污泥密度计、11

污泥取样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5]本技术通过在上游混凝工艺段投加合适材质和粒径的重介质颗粒,利用重介质在沉淀工艺段对絮体的拖拽作用增加絮体的沉淀速度;另一方面,优化斜板装置在斜板沉淀池的布置,分别采用一组侧向流斜板和一组上向流斜板构成斜板组,充分利用沉淀池的表面积,通过二级沉淀的方式加强悬浮物在斜板区的沉淀效率。本技术可以提高设备的固液分离效率,在保证出水水质的前提下提高设备的设计处理量,并且加强系统在来水水量波动和频繁启停工况下的抗波动能力。
[0026]参考图1,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主要包含沉淀池1、过
水洞2、侧向流斜板3、挡水墙4、上向流斜板5、集泥槽6、刮泥机7、集水槽8、出水渠9、污泥密度计10以及污泥取样口11。
[0027]其中,过水洞2布置在沉淀池1侧壁上,沉淀池1通过过水洞2与上游混凝工艺段相连,侧向流斜板3安装在沉淀池1内部,靠近进水侧,其进水面四周侧壁与过水洞2出口相平齐;侧向流斜板3上方设置有挡水墙4,上向流斜板5安装在沉淀池1内部,具体位于挡水墙4与沉淀池1池体侧壁所围成的矩形范围内;集泥槽6位于沉淀池1底部中心区域,集泥槽6底侧留有用于与外部相连的排泥接口;刮泥机7安装在沉淀池1的中央,竖直方向上位于集泥槽6正上方;集水槽8固定在上向流斜板5上方,集水槽8末端与出水渠9相连接。
[0028]污泥密度计10安装在集泥槽6的排泥接口处;沉淀池1出水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污泥取样口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1)、侧向流斜板(3)、挡水墙(4)、上向流斜板(5)、集泥槽(6)以及刮泥机(7);沉淀池(1)内部靠近进水侧设置有侧向流斜板(3),侧向流斜板(3)上方设置有挡水墙(4),挡水墙(4)一侧设置有上向流斜板(5),沉淀池(1)底部设置有集泥槽(6),集泥槽(6)正上方设置有刮泥机(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向流斜板(5)上方设置有集水槽(8),集水槽(8)末端连接有出水渠(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出水渠(9)中设置有在线浊度计和在线pH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集泥槽(6)连接有排泥接口,排泥接口上设置有污泥密度计(10)。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排泥接口连接有剩余污泥泵和循环污泥泵。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配套重介质絮凝工艺的固液分离一体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沉淀池(1)出水侧壁上安装有若干污泥取样口(1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明睿袁国全康少鑫彭芳董娟徐兆郢孙军峰叶治安吴有兵邢文斌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西热水务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