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梁铁生专利>正文

电子对线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9944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用于电线、电缆施工中核对线芯的电子对线器,它由对线器及指示器所组成,对线器是由多级R—S触发器、晶体管及其它电子元件组成程序式控制电路,引出线各级均带有计数指示灯,整机体积小,结构简单,且耗电省,灵敏度高,可靠性强。指示器由触针、发光二极管及引出线夹组成,电子对线器可以用于电气安装工程中,进行多根导线或控制电缆的对线工作。(*该技术在199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电线、电缆施工中核对线芯的电子对线器。电气安装工程中,控制电缆的对线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往往影响工程进度和接线的准确性,常用的方法是用一种对线灯来核对控制电缆线芯,这种对线灯由干电池和小灯泡组成,工作前先确定一根公共线芯,然后由一人在电缆的一端将其中一根导线与公共线芯相接触,电缆的另一端由另一人将干电池和小灯泡串接入公共线芯,同时将电缆线芯逐根接入线路,视小灯泡发亮否来确定其是否为所要找的那根线芯,这种对线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使人疲劳,对线工作需要二人才能完成。84年12期“电世界”杂志上公开了一种“自动对线器”,其电路为一个触发式步进顺序控制电路,通过探头触发晶体管导通,由继电器触点的联锁来完成1~10顺序的自动对线,这种对线器体积大,在施工现场携带不方便,且由于继电器为有触点运行,在对线器频繁动作的情况下,触点容易损坏,使用寿命受到影响。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对线器,它不仅能满足电气安装工程中核对多股线芯的技术要求,而且体积小、操作简便、灵敏、可靠。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电子对线器,它由对线器及指示器所组成,该对线器有一个较小的盒体,盒体上带有电源插孔、复位按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子对线器,由对线器及指示器所组成,该对线器有一个较小的盒体,盒体上带有电源插孔、复位按钮、引出线插头、插座及线夹,其特征在于:a、对线器(1)是由R-S触发器作为闭锁元件,晶体三极管作为开关电路,及其电子元件组成的多级依次闭锁的程序式 控制电路,第一级控制电路由-R-S触发器、一只晶体三极管及电子元件组成,R-S触发器的输出端Q、*分别接有发光二极管,R输入端接入三极管BG↓[1]的集电极,S端与复位按钮TQ的动触点相连,BG↓[1]的基极上偏电阻R↓[1]与BG↓[1]集电极上的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形成第一级引出线,第二级以后各级控制电路均是由作为闭锁元件的R-S触发器、二只晶...

【技术特征摘要】
1.电子对线器,由对线器及指示器所组成,该对线器有一个较小的盒体,盒体上带有电源插孔、复位按钮、引出线插头、插座及线夹,其特征在于a、对线器(1)是由R-S触发器作为闭锁元件,晶体三极管作为开关电路,及其电子元件组成的多级依次闭锁的程序式控制电路,第一级控制电路由-R-S触发器、一只晶体三极管及电子元件组成,R-S触发器的输出端Q、Q分别接有发光二极管,R输入端接入三极管BG1的集电极,S端与复位按钮TQ的动触点相连,BG1的基极上偏电阻R1与BG1集电极上的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形成第一级引出线,第二级以后各级控制电路均是由作为闭锁元件的R-S触发器、二只晶体三极管组成的开关电路和电阻、电容所组成,各级控制电路间的连接方式相同,在第二级中,BG2的基极通过电阻R3接入前级R-S触发器的Q端,同时通过R4、C2到电源负极,发射极直接接入电源负极,集电极通过R5接引出线2并直接与BG3发射极相连,BG3的基极一端通过R6接引出线2,另一端通过R7、C3到电源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铁生
申请(专利权)人:梁铁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