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节式模板加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构件施工工具及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式模板加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反坎、过梁、导墙、地梁、圈梁等结构的施工过程中,为了固定模板并保证模板在浇筑过程中的稳定性,通常需要在两侧模板顶部之间钉木方或者采用专用的模板夹具。传统的模板加固装置和方法不够牢固,同时缺少侧楞对模板的外侧进行支顶加固,无法保证模板的强度,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容易发生涨模,影响工程质量及外观。由于模板的加固装置与模板的尺寸需要严格匹配,当构件的宽度、高度等尺寸做出调整时,需重新制定模板的固定装置,耗材较大,资源浪费严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成本。在做地梁、反坎等贴地面/楼面浇筑的混凝土构件时,模板底部外侧需要设置插筋配合加固装置的使用,插筋插入至已浇筑的地面/楼面内,对板面的外观和结构强度有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式模板加固装置及其施工方法,能快速、便捷的固定模板,提高建筑构件的浇筑质量和浇筑效率,拆装方便,且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式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是:包括第一卡箍(1)和第二卡箍(2);第一卡箍(1)的顶部形成有第一延伸部(11),第一延伸部(11)上形成有若干个定位孔(12),第一延伸部(11)靠近第一卡箍(1)的一端设有第一夹持部(13);第一卡箍(1)贴合设置在一侧模板(5)的外壁上,第一夹持部(13)贴合设置在一侧模板(5)的内壁上,第一延伸部(11)水平延伸至模板(5)的顶部上方;第二卡箍(2)的顶部形成有第二延伸部(21),第二延伸部(21)上形成有若干个调节孔(22),第二延伸部(21)靠近第二卡箍(2)的一端设有第二夹持部(23);第二卡箍(2)贴合设置在另一侧模板(5)的外壁上,第二夹持部(23)贴合设置在另一侧模板(5)的内壁上,第二延伸部(21)水平延伸至模板(5)的顶部上方;第一延伸部(11)与第二延伸部(21)贴合,使若干个定位孔(12)分别与若干个调节孔(22)对齐,且第一延伸部(11)通过连接件(4)经定位孔(12)和调节孔(22)与第二延伸部(21)可调式连接,构成加固装置主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式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卡箍(1)贴合一侧模板(5)的一端上间隔形成有若干个第一侧楞槽(14),一侧模板(5)的外壁上贴合设置若干根侧楞(3),若干根侧楞(3)分别匹配嵌装在若干个第一侧楞槽(14)内,使若干根侧楞(3)通过第一卡箍(1)压紧在一侧模板(5)的外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式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卡箍(2)贴合另一侧模板(5)的一端上间隔形成有若干个第二侧楞槽(24),另一侧模板(5)的外壁上贴合设置若干根侧楞(3),若干根侧楞(3)分别匹配嵌装在若干个第二侧楞槽(24)内,使若干根侧楞(3)通过第一卡箍(1)压紧在另一侧模板(5)的外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式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延伸部(11)上形成有若干个定位凸块(15),第二延伸部(21)上形成有若干个定位凹槽(25),定位凸块(15)能匹配嵌装在定位凹槽(25)内,使第一延伸部(11)与第二延伸部(21)可调式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式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定位孔(12)为圆孔,调节孔(22)为长形腰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式模板加固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加固装置主体还包括转角连接片(6),两个L形结构的转角连接片(6)分别沿模板(5)的转角处内侧和转角处外侧设置;第一延伸部(11)远离一侧模板(5)的一端上间隔形成有若干个第一连接槽(16),位于转角处外侧的转角连接片(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可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