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8878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1 0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工艺,包括依次连接的机械格栅井、隔油沉淀池、集水池、高效沉淀池、调节池、A/O池、外置式MBR系统、高级氧化反应器,隔油沉淀池、高效沉淀池、外置式MBR系统均与叠螺污泥脱水系统连通,外置式MBR系统、高级氧化反应器均与标准排放口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水泵,定时将隔油沉淀池、高效沉淀池内的浓缩污泥打入叠螺污泥脱水系统的污泥池内,污泥池也接收外置式MBR分离出的部分浓缩液,通过池内设置的曝气搅拌进行均质,后通过水泵打入叠螺脱水机内,配合以絮凝剂自动投配装置,向叠螺机调理槽内注入阳离子PAM,通过叠螺机对污泥进行浓缩脱水,脱水后的泥饼统一进行外运处理。泥饼统一进行外运处理。泥饼统一进行外运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渗滤液处理工艺,用于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废水进行处理,属于污水处理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垃圾分类的施行,生活湿垃圾的产量与日俱增。鉴于我国独特的饮食习惯,在实行了垃圾分类之后,生活湿垃圾中携带有大量的水分、油脂等物质。我国目前推行的垃圾中转站是垃圾收集处置的重要中间环节,生活垃圾在中转站的压缩、转运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污废水,主要成分有垃圾渗滤液、冲洗废水及生活污水。湿垃圾渗滤液具有有机物浓度高、高盐分、高油脂的特点,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严重时会对受纳污水的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水环境的污染。不同于传统垃圾填埋场,垃圾中转站收集的渗滤液往往具有较好的可生化性及合适的碳氮比。
[0003]传统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工艺往往选择气浮+A/O

内置式MBR膜池的工艺,污泥采用板框压滤机进行处理,存在以下缺陷:1、中转站渗滤液中往往含有较多的大颗粒杂质和悬浮物,采用气浮装置虽然可以集成化学混凝及除油功能,但较大体积的杂质难以随微气泡上浮,长期运行易导致气浮射流装置堵塞,从而影响处理效果;2、内置式MBR膜系统由于其结构特性,需要浸没在污水中,运行过程中容易污染堵塞甚至断裂;3、由于中转站渗滤液中含有大量颗粒物、有机质及油脂,导致产生的污泥性状波动较大,且较高的油脂容易造成板框压滤机滤布的堵塞,从而导致污泥脱水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效率高、运行方便稳定的中转站渗滤液处理工艺,解决上述问题,降低排水超标风险。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工艺,包括依次连接的机械格栅井、隔油沉淀池、集水池、高效沉淀池、调节池、A/O池、外置式MBR系统、高级氧化反应器,隔油沉淀池、高效沉淀池、外置式MBR系统均与叠螺污泥脱水系统连通,外置式MBR系统、高级氧化反应器均与标准排放口连通;所述A/O池包括好氧池及缺氧池,好氧池中的混合液可回流至缺氧池,所述的外置式MBR浓液一部分回流到缺氧池,另一部分排至叠螺污泥脱水系统。
[0006]优选地,所述机械格栅井中设有机械螺旋格栅;所述的隔油沉淀池底部设有用于收集污泥的泥斗,泥斗的底部通过污泥泵连接至叠螺污泥脱水系统;所述的高效沉淀池配置有混凝剂、絮凝剂加药系统,底部设有用于收集污泥的泥斗,泥斗的底部通过污泥泵连接至叠螺污泥脱水系统。
[0007]优选地,所述隔油沉淀池上部与集水池连通,所述集水池通过泵连接高效沉淀池。
[0008]优选地,所述集水池、调节池以及叠螺污泥脱水系统中的污泥池内均设有穿孔曝
气装置,穿孔曝气装置与用于注入空气的罗茨鼓风机连通,罗茨鼓风机上设有电磁阀,自动定时曝气。
[0009]优选地,所述高效沉淀池内设有布水中心筒,高效沉淀池的出水口通过出水堰连接调节池,调节池通过泵与A/O池相连。
[0010]优选地,所述A/O池采用折流连接;所述A/O池采用射流曝气系统;所述A/O池内设有用于消泡的循环泵喷淋与消泡喷淋装置;所述A/O池内设有降温系统,包括冷/热循环泵、冷却塔及板式换热器。
[0011]优选地,所述外置式MBR系统采用外置式管式超滤膜,并设有自动清洗系统。
[0012]优选地,所述叠螺污泥脱水系统设有絮凝剂投配装置及用于暂存污泥的污泥池,絮凝剂投配装置与脱水机连通。
[0013]更优选地,所述脱水机采用叠螺脱水机。
[0014]中转站垃圾渗滤液通过站区污水管网进入机械格栅井,去除原水中直径较大的悬浮物质,保证后续处理单元的正常运行。经过格栅的污水流入隔油沉淀池,利用油脂的自然上浮进行分离,并对格栅遗漏的颗粒物进行重力沉淀收集,出水流入集水池进行暂存,并通过设置在集水池中的曝气装置进行曝气,起到均质水质及去除小部分有机污染物的作用。集水池内的污水通过水泵提升至高效沉淀池,通过高效沉淀池内投加混凝剂与絮凝剂,配以机械搅拌,使渗滤液中的胶体及悬浮物形成絮状污泥得以在沉淀池内通过重力作用分离去除。高效沉淀池出水流入调节池进行暂存,并通过设置在调节池中的曝气装置进行曝气,起到均质水质及去除小部分有机污染物的作用。调节池渗滤液通过水泵提升至A/O池,缺氧池内配有潜水搅拌机,用于在缺氧池内呈流化翻动的形态,配合以培育的反硝化菌群,以去除污水中的总氮等污染物质。缺氧池自流进入好氧池,好氧池内配有射流曝气系统,用于给池内活性污泥供氧,以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及氨氮等污染物质。好氧池内混合液通过水泵回流至缺氧池进水端,将好氧池内的硝酸盐提供给反硝化菌群。好氧池内混合液通过水泵提升至外置式MBR系统进行泥水分离,降低污水中的悬浮颗粒物。外置式MBR系统出水流进入高级氧化池,借助高级氧化池内的颗粒填料,使投加的氧化剂与污水充分接触反应,继而达标排放。
[0015]本专利技术通过水泵,定时将隔油沉淀池、高效沉淀池内的浓缩污泥打入叠螺污泥脱水系统的污泥池内,污泥池也接收外置式MBR分离出的部分浓缩液,通过池内设置的曝气搅拌进行均质,后通过水泵打入叠螺脱水机内,配合以絮凝剂自动投配装置,向叠螺机调理槽内注入阳离子PAM,通过叠螺机对污泥进行浓缩脱水,脱水后的泥饼统一进行外运处理。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1、预处理部分采用机械格栅+隔油沉淀+高效沉淀组合工艺,处理效果稳定,可去除绝大部分渗滤液中的油脂及颗粒物杂质。
[0018]2、主体反应部分采用A/O工艺,通过硝化液回流,硝化和反硝化反应能够在一个反应器内发生,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具有良好的效果。
[0019]3、主体反应部分A/O池的好氧池采用射流曝气系统,可有效提高氧气的利用率,并能提供大流量的混合循环,耐冲击负荷能力加强,且避免了污泥的沉降及盐分的结垢,
[0020]4、主体反应部分采用外置式MBR系统,流道流速大,不易堵塞,泥水分离效果好,反应池内污泥浓度较高,可高达15~20g/L。提高了对有机物的处理效率,同时耐冲击负荷能
力强。
[0021]5、主体反应部分末端设置有高级氧化系统,可以作为前端生化系统出水的保障措施,当MBR系统出水达标时可直接超越排水,有效节省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专利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0024]实施例
[0025]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流程示意图,其包括依次连接的机械格栅井1、隔油沉淀池2、集水池3、高效沉淀池4、调节池5、A/O池6、外置式MBR系统7、高级氧化反应器8,隔油沉淀池2、高效沉淀池4、外置式MBR系统7均与叠螺污泥脱水系统10连通,外置式MBR系统7、高级氧化反应器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机械格栅井(1)、隔油沉淀池(2)、集水池(3)、高效沉淀池(4)、调节池(5)、A/O池(6)、外置式MBR系统(7)、高级氧化反应器(8),隔油沉淀池(2)、高效沉淀池(4)、外置式MBR系统(7)均与叠螺污泥脱水系统(10)连通,外置式MBR系统(7)、高级氧化反应器(8)均与标准排放口(9)连通;所述A/O池(6)包括好氧池及缺氧池,好氧池中的混合液可回流至缺氧池,所述的外置式MBR浓液(7)一部分回流到缺氧池,另一部分排至叠螺污泥脱水系统(1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械格栅井(1)中设有机械螺旋格栅;所述的隔油沉淀池(2)底部设有用于收集污泥的泥斗,泥斗的底部通过污泥泵连接至叠螺污泥脱水系统(10);所述的高效沉淀池(4)配置有混凝剂、絮凝剂加药系统,底部设有用于收集污泥的泥斗,泥斗的底部通过污泥泵连接至叠螺污泥脱水系统(10)。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油沉淀池(2)上部与集水池(3)连通,所述集水池(3)通过泵连接高效沉淀池(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中转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峥李利兴张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同济建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