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内河原位生态修复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修复
,特别涉及一种城市内河原位生态修复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河流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提供饮用水源、创造景观、排泄洪水、接纳污水等。由于以往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一直忽略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对河流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我国对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仅有二三十年,典型案例有北京的凉水河生态治理工程、成都府南河的多自然治理、上海苏州河的水环境综合治理。
[0003]河流水污染的问题可通过污染治理技术的提高得到缓解,但是河流的生境以及生物的多样性情况仍不理想,并且现有的治理措施由于大多未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只重视水质的改善,并未考虑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构建很难实现从根本上解决河流的水体污染问题,河流的自净能力并不理想。项目前期在治理甘坑河水污染问题并未达到理想的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城市内河原位生态修复的方法,解决上述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内河原位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构建辅河道:在主河道一旁构建辅河道,宽度为4
‑
5m,深度为2
‑
3m,处理规模为7500
‑
8500m3/d,辅河道基质层厚20
‑
30cm;(2)建立块石
‑
仿木桩
‑
植物护岸:在河岸和河水过渡带放置粒径为20
‑
30mm的砾石,宽度为0.5
‑
0.6m,形成砾石带,在砾石带插入仿木桩,间隔0.6
‑
1.2m,在砾石带上种植苜蓿,株距0.3
‑
0.5m;(3)种植辅河流植物:将辅河流分为前段净化区和后段稳定区;在前段净化区,每隔2.5
‑
3.5m修建土埂,土埂边坡的一边种植苦草30~40株/m2,种植深度1.8
‑
2m;所述土埂底部还铺设厚度为0.2
‑
0.3m含有吸附剂的驯化底泥;在后段稳定区,种植水生植物30~40株/m2,形成种植带,每个种植带间隔4
‑
5m;所述土埂、苦草和水生植物的面积比为1:0.8:1.5;(4)配置设施:在土埂边坡的两边设置带有气孔的供气管环,每天夜晚增氧4
‑
5h。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城市内河原位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仿木桩的长度为0.8
‑
0.85m,宽度为0.5
‑
0.55m,高度为0.3
‑
0.35m。3.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城市内河原位生态修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埂的长度...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