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流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流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领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人工湿地系统多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工艺,作为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净化工艺,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出水未经沉淀处理直接流进人工湿地系统,存在湿地系统内各部位流量、流速、溶解氧含量分配不均匀,容易造成湿地系统堵塞等诸多问题。同时,现有人工湿地系统多采用定水位溢流的方式出水,出水端不设置液位调节系统,此工艺在南方温暖地区较为适用,而在北方地区冬季低温条件下容易封冻,湿地系统不能稳定运行,进而导致氮、磷、有机物等去除效果差等问题。本专利技术在现有人工湿地系统前端增设沉淀分离装置,确保湿地系统不堵塞、流量流速分布均匀;将传统的单一流态人工湿地设计为复合流态人工湿地系统,通过流态的改变确保湿地系统内溶解氧含量充足且分布均匀;上述
技术实现思路
确保人工湿地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的一种多流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0004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流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从左向右串联设置的布水池(6)、复合流人工湿地池(10)和集水排水池(37),其特征在于:其中:复合流人工湿地池(10)包括从左向右依次串联设置的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池(101)、垂直上行流人工湿地池(102)、水平流人工湿地池(103);所述布水池(6)设置在复合流人工湿地池(10)左侧,通过其上部设置的第一排水口(8)与复合流人工湿地池(10)中的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池(101)的上部相连通;通过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池(101)内与第一排水口(8)相连通的、水平设置的第一水平布水管(9)向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池(101)中均匀布水;于所述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池(101)远离布水池(6)的一侧侧壁下部设有第二出水口(17),所述垂直上行流人工湿地池(102)设在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池(101)靠近第二排水口(17)一侧、并通过第二排水口(17)与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池(101)的下部相连通,通过垂直上行流人工湿地池(102)内与第二出水口(17)相连通的、水平设置的第二水平布水管(18)向垂直上行流人工湿地池(102)中均匀布水;于所述垂直上行流人工湿地池(102)远离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池(101)的一侧侧壁上部设有第三排水口(24),所述水平流人工湿地池(103)设在垂直上行流人工湿地池(102)靠近第三排水口(24)一侧,于所述水平流人工湿地池(103)内、沿靠近垂直上行流人工湿地池(102)侧壁一侧垂直设有竖直布水管(25);通过水平流人工湿地池(103)内与第三排水口(24)相连通的竖直布水管(25)均匀向水平流人工湿地池(103)中布水;所述水平流人工湿地池(103)远离垂直上行流人工湿地池(102)一侧侧壁下部设有第四排水口(31),所述集水出水池(37)设在水平流人工湿地池(103)靠近第四排水口(31)一侧、并通过第四排水口(31)与水平流人工湿地池(103)连通;所述集水出水池(37)远离水平流人工湿地池(103)一侧侧壁上端外部设有第五排水口(3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池(6)、复合流人工湿地池(10)、集水排水池(37)从左至右依次串联邻接设置,池体内部底面处于同一水平平面上,且池体内部高度相同;布水池(6)和集水排水池(37)内的底部铺设有防渗层(13);复合流人工湿地池(10)包括从左向右依次串联邻接设置的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池(101)、垂直上行流人工湿地池(102)、水平流人工湿地池(103),池体内部底面处于同一水平平面上,且池体内部高度相同;所述布水池(6)靠近复合流人工湿地池(10)一侧侧壁上部设有第一出水口(8);所述复合流人工湿地池(10)包括从左至右依次串联邻接设置的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池(101)、垂直上行流人工湿地池(102)、水平流人工湿地池(103),它们的池体内部底面处于同一水平平面上,且高度相同;所述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池(101)内上部铺设种植土层(12),于种植土层(12)内设有第一水平布水管(9),第一水平布水管(9)一端与第一排水口(8)相连通,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池(101)内沿水流(从上至下)的方向依次铺设有种植土层(12)、草炭土层(22)、第一卵石层(11)、第一碎石层(15)、第一豆粒石层(14)、防渗层(13);第二排水口(17)位于第一豆粒石层(14)所在区域中下部的侧壁面上;
所述垂直上行流人工湿地池(102)底部设有防渗层(13),防渗层(13)上部铺设第二卵石层(21),于卵石层(21)内设有第二水平布水管(18),第二水平布水管(18)一端与第二排水口(17)相连通,垂直上行流人工湿地池(102)内沿水流(从下至上)的方向依次铺设有防渗层(13)、第二卵石层(21)、第二碎石层(20)、第二豆粒石层(19)、草炭土层(22)和种植土层(12);第三排水口(24)位于种植土层(12)所在区域中上部的侧壁面上;所述水平流人工湿地池(103)内沿靠近垂直上行流人工湿地池(102)的左侧壁壁面处垂直设有竖直布水管(25),竖直布水管(25)上端与第三排水口(24)相连通,于水平流人工湿地池(103)内底部设有防渗层(13),于防渗层(13)上方依次沿水流方向(从左至右)布设有第三卵石层(27)、第三碎石层(28)、第三豆粒石层(29),于第三卵石层(27)、第三碎石层(28)和第三豆粒石层(29)上部依次铺设草炭土层(22)、种植土层(12);竖直布水管(25)置于第三卵石层(27)及其上方的草炭土层(22)和种植土层(12)内;所述种植土层(12)上种植有人工湿地植物(36);所述集水排水池(37)远离水平流人工湿地池(103)一侧侧壁外部设有第五排水口(3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草炭土层(22)下部靠近草炭土层处铺设有用于防止种植土和草炭土下移造成卵石层、碎石层或豆粒石层堵塞的透水隔离层(30);以沿布水池(6)、复合流人工湿地池(10)、集水排水池(37)从左至右依次串联邻接的水平方向为x轴、以x轴所在的水平面内垂直于x轴的方向为y轴、以空间内垂直于水平面的竖直方向为z轴;第一水平布水管(9)布设于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池(101)的种植土层(12)内,沿y轴方向等间距于同一水平面内平行布设3根或3根以上,相邻2根的布设间距均为60~80cm;第一水平布水管(9)为管体上设有作为第一布水孔(16)的通孔的管道,其一端与第一排水口(8)相连通、另一端密闭,第一水平布水管(9)均匀地向垂直下行流人工湿地池(101)内的种植土层(12)内布水;第二水平布水管(18)布设于第二卵石层(21)内,沿y轴方向等间距于同一水平面内平行布设3根或3根以上,相邻2根的布设间距均为60~80cm;第二水平布水管(18)为管体上设有作为第二布水孔(23)的通孔的管道,其一端与第二排水口(17)相连通、另一端密闭,第二水平布水管(18)均匀地向垂直上行流人工湿地池(102)内的卵石层(21)内布水;竖直布水管(25)布设于第三卵石层(27)内,沿y轴方向等间距于同一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文杰,石玉敏,靳辉,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