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型钢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7708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型钢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结构,包括型钢混凝土柱及分别设置在该型钢混凝土柱相对两侧的钢梁和钢筋混凝土梁,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顶部设置有钢柱加劲板,该钢柱加劲板的顶部并排焊接有若干组锚板,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侧壁上焊接有钢牛腿;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内设置有上部纵向钢筋和下部纵向钢筋,钢筋混凝土梁的上部纵向钢筋锚固焊接在锚板上,钢筋混凝土梁的下部纵向钢筋与所述钢牛腿焊接固定;所述锚板的高度小于混凝土楼板的预制高度并浇筑在混凝土楼板内;所述上部纵向钢筋的数量为上下布置的两排;型钢混凝土柱内设置有纵向钢筋,两相邻纵向钢筋之间以及纵向钢筋与钢梁的连接端面之间均通过钢筋连接套筒进行连接。钢筋连接套筒进行连接。钢筋连接套筒进行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型钢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型钢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型钢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连接构造应做到构造简单,传力明确,便于混凝土浇捣和配筋。梁柱连接主要有下列三种形式:(1)型钢混凝土柱与钢梁的连接;(2)型钢混凝土柱与型钢混凝土梁的连接;(3)型钢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1)与节点(2)在以往的规范图集中都有非常成熟的做法,应用也非常广泛。节点(3)的应用场景相对不多,但是对于两种结构体系的交接处,会出现较多的混凝土梁与型钢柱的连接节点,个别情况特殊,无法直接套用或参考现有规范图集中的连接节点。特别是混凝土梁的顶部钢筋锚固在型钢混凝土柱顶加劲板上方的混凝土层中,存在混凝土层太薄,上部钢筋的锚固力无法分散,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针对实际工程出现的特殊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节点设计,并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参考。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顶层型钢柱与单侧混凝土梁相交的型钢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结构。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型钢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结构,包括型钢混凝土柱及分别设置在该型钢混凝土柱相对两侧的钢梁和钢筋混凝土梁,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顶部设置有钢柱加劲板,该钢柱加劲板的顶部并排焊接有若干组锚板,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侧壁上焊接有钢牛腿;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内设置有上部纵向钢筋和下部纵向钢筋,钢筋混凝土梁的上部纵向钢筋锚固焊接在锚板上,钢筋混凝土梁的下部纵向钢筋与所述钢牛腿焊接固定;所述锚板的高度小于混凝土楼板的预制高度并浇筑在混凝土楼板内。
[0005]进一步地,所述上部纵向钢筋的数量为上下布置的两排;并排焊接的所述锚板的数量为3组。
[0006]进一步地,型钢混凝土柱内设置有纵向钢筋,两相邻纵向钢筋之间以及纵向钢筋与钢梁的连接端面之间均通过钢筋连接套筒进行连接。
[0007]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通过将混凝土梁的上部纵向钢筋与锚板相焊接,保证了所有钢筋的力都能够通过锚板传递到主体结构中,避免了因型钢混凝土柱顶部混凝土层过薄而导致锚固力无法传递,钢筋锚固节点发生破坏而导致的结构的失效等潜在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技术所述连接节点结构的立面示意图;
[0009]图2为图1的A

A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阐述。
[001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左”、“右”、“内”、“外”、“横向”、“竖向”等术语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2]如图1

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型钢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结构,包括型钢混凝土柱1及分别设置在该型钢混凝土柱1相对两侧的钢梁2和钢筋混凝土梁3,所述型钢混凝土柱1的顶部设置有钢柱加劲板4,该钢柱加劲板4的顶部并排焊接有若干组锚板5(本实施例中并排焊接的锚板数量为3组),所述型钢混凝土柱1的侧壁上焊接有钢牛腿6;所述钢筋混凝土梁3内设置有上部纵向钢筋7和下部纵向钢筋8,因为钢筋混凝土梁3的有较大的支座弯矩,因此,上部纵向钢筋7的数量为上下布置的两排。钢筋混凝土梁3的下部纵向钢筋8与所述钢牛腿6直接进行焊接固定。
[0013]对于上部纵向钢筋7,通常处理方法为直接锚固在型钢混凝土柱1柱顶的混凝土楼板9里,但是由于混凝土楼板9较薄,无法分散传递上部纵向钢筋的锚固力,因此在柱顶设置了锚板5,锚板5与钢柱加劲板4焊接连接,保证了钢筋混凝土梁3的上部纵向钢筋7与主体结构的可靠连接。所述锚板5的高度小于混凝土楼板9的预制高度并浇筑在混凝土楼板9内。所述型钢混凝土柱1内设置有纵向钢筋10,两相邻纵向钢筋10之间以及纵向钢筋10与钢梁的连接端面之间均通过钢筋连接套筒11进行连接。
[0014]本技术通过将混凝土梁的上部纵向钢筋与锚板相焊接,保证了所有钢筋的力都能够通过锚板传递到主体结构中,避免了因型钢混凝土柱顶部混凝土层过薄而导致锚固力无法传递,钢筋锚固节点发生破坏而导致的结构的失效等潜在的安全隐患。
[0015]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技术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但凡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技术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技术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型钢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梁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型钢混凝土柱及分别设置在该型钢混凝土柱相对两侧的钢梁和钢筋混凝土梁,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顶部设置有钢柱加劲板,该钢柱加劲板的顶部并排焊接有若干组锚板,所述型钢混凝土柱的侧壁上焊接有钢牛腿;所述钢筋混凝土梁内设置有上部纵向钢筋和下部纵向钢筋,钢筋混凝土梁的上部纵向钢筋锚固焊接在锚板上,钢筋混凝土梁的下部纵向钢筋与所述钢牛腿焊接固定;所述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健夏念涛顾澎李礼叶陈晴侯阳阳杨恩杰吴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