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包括电芯、上盖、端板、端支板、连接支架和扎带,相邻两电芯之间设置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包括支撑部和限位部,支撑部位于相邻两电芯之间,限位部将支撑部两侧的电芯围绕;成组电芯的首尾两端分别设置有端支板,端支板的外端设置有端板,端板上设置有转接头;所述扎带沿电芯堆叠方向将端板、端支板、电芯、连接支架组成的模组捆扎,所述电芯、端板、端支板、连接支架固定在所述上盖下端。该设计,取消了现有模组的侧板结构,采用连接支架来对各电芯进行连接,在模组长度改变时,只需替换上盖即可,不需要重新设计侧板,节省了总体的生产成本、设计成本及维护成本。设计成本及维护成本。设计成本及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安全性好、重量轻、循环寿命长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尤其在电动汽车储能领域,锂离子动力电池已经成为首选的电池种类。
[0003]目前,方形动力电池模组一般具有上盖、整组电芯两端的端板和两侧的侧板,两侧的侧板与电芯之间还设置有侧绝缘板,两端端板与电芯之间还设置有端绝缘板,上盖、侧板和端板将成组的电芯围上后焊接固定,最后激光焊接汇流排完成装配。这种模组为定向设计,若要生产其他电芯型号或模组型号就需要重新设计整个模组部件尺寸。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模组。
[0005]其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包括电芯、上盖、端板、端支板、连接支架和扎带,所述电芯设置有多个,且沿厚度方向堆叠成组;相邻两电芯之间设置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包括支撑部和限位部,支撑部位于相邻两电芯之间,限位部将支撑部两侧的电芯围绕,防止电芯沿平行于这两侧面的方向脱出;成组电芯的首尾两端分别设置有端支板,端支板的外端设置有端板,端板上设置有转接头,所述电芯与电芯之间电连接形成汇流电路,两端端板上的转接头对应连接汇流电路的正极端和负极端;所述扎带沿电芯堆叠方向将端板、端支板、电芯、连接支架组成的模组捆扎,所述电芯、端板、端支板、连接支架固定在所述上盖下端。
[0007]该设计,取消了现有模组的侧板结构,采用连接支架来对各电芯进行连接,这样设计,一方面来说可兼容不同厚度的电芯,另一方面来说可兼容不同长度的模组,这两方面模组长度改变时,只需替换上盖即可,不需要重新设计侧板,节省了总体的生产成本、设计成本及维护成本。
[0008]优选的,所述支撑部为矩形,所述支撑部与相邻电芯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围边,所述围边垂直于该侧面,该侧面的四条边上均设置有围边,所述支撑部上的所有围边即为所述限位部。
[0009]优选的,支撑部侧面的每条边的两端都设置有所述围边。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部的中部设置为镂空。
[0011]镂空设计,为电芯预留膨胀空间。
[0012]优选的,所述端支板的一面设置有可容纳电芯的凹槽,与端支板相邻的电芯一部分位于所述凹槽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连接支架上,端支板的另一面与位于该端的端板扣合。
[0013]优选的,所述端支板的上端与所述上盖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端支板的上端与所述上盖可拆卸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端支板的上端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端支板与该端的端板相对的面上,且设置在端支板上端。
[0016]连接部可增强连接处的强度,提升端支板的牢固性。
[0017]优选的,所述端支板与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
[0018]优选的,所述上盖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接口,两端的接口与所述汇流电路的正、负极连接对应,两端的转接头与两端的接口对应连接。
[0019]优选的,所述扎带设置有多条。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分解图;
[0022]图3为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1、电芯,2、上盖,3、端板,4、端支板,41、连接部,5、连接支架,51、支撑部,52、限位部,6、扎带,7、转接头,8、汇流排。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包括电芯1、上盖2、端板3、端支板4、连接支架5和扎带6,所述电芯1设置有多个,且沿厚度方向堆叠成组;相邻两电芯之间设置有连接支架5,所述连接支架5包括支撑部51和限位部52,支撑部51位于相邻两电芯之间,限位部52将支撑部51两侧的电芯围绕,防止电芯沿平行于这两侧面的方向脱出,当电芯、连接支架5之间紧密相贴排列成组时,电芯与连接支架5相对的面的上、下、左、右四条边上都具有将电芯围绕的限位部。成组电芯1的首尾两端分别设置有端支板4,端支板4的外端设置有端板3,端板3上设置有转接头7,所述电芯与电芯之间电连接形成汇流电路,两端端板3上的转接头7对应连接汇流电路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即一转接头连接正极,另一转接头连接正极;所述扎带6沿电芯堆叠方向将端板3、端支板4、电芯1、连接支架5组成的模组捆扎,所述电芯1、端板3、端支板4、连接支架5固定在所述上盖2下端。
[0025]上述设计在装配模组时,将电芯与连接支架5交错叠加成组,后在成组电芯两端加上端支板4,再扣上端板3,将电芯与电芯通过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随后用扎带捆绑、装上上盖、连接转接头即可形成模组。
[0026]电芯与电芯之间可通过汇流排8连接。
[0027]本技术中的“固定”,包括可拆卸和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而且,例如A和B固定,可以是A直接固定在B上,也可以是A通过其他部件固定在B上。
[0028]本实施例中,连接支架5被夹持在电芯之间形成固定,端支板4直接与上盖通过螺栓连接,端板3与端支板4扣合,如此,使电芯1、端板3、端支板4、连接支架5固定在所述上盖2下端。这样,整个模组可拆卸,易于组装和维护。
[0029]如图3,所述支撑部51为矩形,所述支撑部51与相邻电芯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围边,所述围边垂直于该侧面,该侧面的四条边上均设置有围边,所述支撑部上的所有围边即为所述限位部52。
[0030]支撑部侧面的每条边的两端都设置有所述围边。
[0031]围边可分为上、下两个弯曲成U形的面板,矩形支撑部的上部位于上端的U形面板的凹陷处,矩形支撑部的下部位于下端的U形面板的凹陷处。
[0032]所述支撑部51的中部设置为镂空。镂空的边缘框架被夹在相邻电芯之间。
[0033]所述端支板4的一面设置有可容纳电芯的凹槽,与端支板4相邻的电芯一部分位于所述凹槽内,另一部分位于所述连接支架5上,端支板4的另一面与位于该端的端板3扣合。
[0034]所述端支板4的上端设置有连接部41,所述连接部41设置在端支板4与该端的端板3相对的面上,且设置在端支板上端。
[0035]所述端支板与所述连接部一体成型。上盖与端支板上的连接部通过螺栓连接。
[0036]所述上盖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接口,两端的接口与所述汇流电路的正、负极连接对应,两端的转接头7与两端的接口对应连接。
[0037]所述扎带6设置有三条,三条扎带上下间隔地捆扎在模组上,在端板的侧面设置捆扎扎带的凹槽,可使扎带位于凹槽内无法上下移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芯、上盖、端板、端支板、连接支架和扎带,所述电芯设置有多个,且沿厚度方向堆叠成组;相邻两电芯之间设置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包括支撑部和限位部,支撑部位于相邻两电芯之间,限位部将支撑部两侧的电芯围绕,防止电芯沿平行于这两侧面的方向脱出;成组电芯的首尾两端分别设置有端支板,端支板的外端设置有端板,端板上设置有转接头,所述电芯与电芯之间电连接形成汇流电路,两端端板上的转接头对应连接汇流电路的正极端和负极端;所述扎带沿电芯堆叠方向将端板、端支板、电芯、连接支架组成的模组捆扎,所述电芯、端板、端支板、连接支架固定在所述上盖下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为矩形,所述支撑部与相邻电芯相对的侧面上设置有围边,所述围边垂直于该侧面,该侧面的四条边上均设置有围边,所述支撑部上的所有围边即为所述限位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支撑部侧面的每条边的两端都设置有所述围边。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戈志敏,何庆庆,陈佳乐,王隽,倪大卫,刘承波,唐晓伟,黄晓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赣锋锂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