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分隔和重新组装双层组件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26162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11
本方法能够制造包括两个层的最终组件(A),并且包括提供含有过渡芯(NT)的过渡组件(AT)的步骤(100),将过渡组件(AT)分隔为第一分离组件(AF1)、第二分离组件(AF2)、第三分离组件(AF3)和过渡芯(NT)的步骤(124)。本方法包括将第一分离组件(AF1)、第二分离组件(AF2)和第三分离组件(AF3)重新组装以形成最终组件(A)的步骤(135)。(A)的步骤(135)。(A)的步骤(13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分隔和重新组装双层组件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制造最终组件的方法和设备、通过该方法获得的最终组件以及包括这种最终组件的轮胎。

技术介绍

[0002]从WO2016083265和WO2016083267中已知用于制造第一最终组件和第二最终组件的方法和设备。该方法包括将多个金属丝状元件组装成围绕过渡芯的具有多个金属丝状元件的层以形成过渡组件的步骤。
[0003]然后,该方法包括将过渡组件分离为以下部分的第一步骤:
[0004]‑
第一分离组件,其由多个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所构成的层组成,所述金属丝状元件源自过渡组件的层,以及
[0005]‑
分离集合体,其包括围绕过渡芯螺旋缠绕的多个金属丝状元件,这些金属丝状元件源自过渡组件的层。
[0006]然后,该方法包括将分离集合体分离为以下部分的第二步骤:
[0007]‑
第二分离组件,其由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所构成的层组成,所述金属丝状元件源自分离集合体的层,以及
[0008]‑
过渡芯。
[0009]在该方法结束时,第一分离组件和第二分离组件各自形成已与过渡芯分隔开的最终组件。过渡芯的分隔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对过渡组件的层的金属丝状元件进行分隔,这使得可以在第一分离步骤中形成用于包括过渡芯的分离集合体的离开通道,并且在第二分离步骤中形成用于过渡芯的离开通道。
[0010]借助于过渡芯,该方法允许通过将金属丝状元件压到过渡芯上而使这些金属丝状元件共同预成型,以便赋予所有金属丝状元件相同的特定几何特征,例如曲率半径和螺旋直径。因此,过渡芯的使用使得可在不使用机械工具的情况下进行预成型。每个最终组件具有有利的机械性能,特别是压缩耐久性能,这些性能可以通过尤其改变过渡芯的直径和每个金属丝状元件的螺旋角度来得到改进。
[0011]然而,在该方法中,为了形成用于过渡芯的离开通道以及每个金属丝状元件的给定几何特征,每个最终组件的层的金属丝状元件数量必须减少。这种在层的金属丝状元件数量上的减少导致每个最终组件的线密度降低,因此最终组件能够提供的增强性(尤其是在轮胎内)减少。相反,如果期望保持高的增强水平,则必须从包括大量金属丝状元件的过渡组件开始,这使得无法为最终组件获得所有期望的几何特征或期望的机械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1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通过围绕过渡芯共同地预成型金属丝状元件来制造最终组件的方法,其一方面不妨碍保持尽可能高的线密度,另一方面使得可获得金属丝状元件的所有期望的几何特征。
[0013]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制造包括至少两个层的最终组件的方法,所述至少两个层包括由C1

>1个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构成的内层C1和由围绕内层C1螺旋缠绕的C2

>1个金属丝状元件构成的外层C2。该方法包括:
[0014]‑
提供包括至少两个层的过渡组件的步骤,所述至少两个层包括由围绕过渡芯螺旋缠绕的A1

>1个金属丝状元件构成的内层A1和由围绕内层A1螺旋缠绕的A2

>1个金属丝状元件构成的外层A2,
[0015]‑
将过渡组件分隔为至少以下部分的步骤:
[0016]○
第一分离组件,其包括至少一个由D1

≥1个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构成的层D1,D1

个金属丝状元件源自过渡组件的由A1

>1个金属丝状元件构成的内层A1,
[0017]○
第二分离组件,其包括至少一个层,所述至少一个层包括由E2

≥1个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构成的层E2,E2

个金属丝状元件源自过渡组件的由A2

>1个金属丝状元件构成的外层A2,
[0018]○
第三分离组件,其包括至少一个由F2

≥1个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构成的层F2,F2

个金属丝状元件源自过渡组件的由A2

>1个金属丝状元件构成的外层A2,
[0019]○
过渡芯或者一个或多个包括过渡芯的集合体。
[00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还包括将至少第一分离组件、第二分离组件和第三分离组件重新组装以形成最终组件的步骤。
[0021]在分隔过渡组件的步骤结束时,在一个变体形式中,获得第一分离组件、第二分离组件、第三分离组件和过渡芯,过渡芯与源自过渡组件的内层A1和外层A2的任何其它金属丝状元件均隔离开。换言之,在分隔过渡组件的步骤结束时,在该变体形式中,获得第一分离组件、第二分离组件、第三分离组件和由过渡芯构成的集合体。
[0022]在另一个变体形式中,在分隔过渡组件的步骤结束时,获得第一分离组件、第二分离组件、第三分离组件和包括过渡芯的集合体,包括过渡芯的集合体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源自过渡组件的内层A1和外层A2的金属丝状元件。换言之,在该变体形式中,在分隔过渡组件的步骤结束时,获得第一分离组件、第二分离组件、第三分离组件以及由过渡芯和一个或多个源自过渡组件的内层A1和外层A2的金属丝状元件构成的集合体。
[0023]在又一个变体形式中,在分隔过渡组件的步骤结束时,获得第一分离组件、第二分离组件、第三分离组件和各自包括过渡芯的一部分的多个集合体,包括过渡芯的一部分的每个集合体还包括一个或多个源自过渡组件的内层A1和外层A2的金属丝状元件。因此,这些集合体包括整个过渡芯,并且这些集合体的过渡芯部分形成作为一个整体的过渡芯。换言之,在该变体形式中,获得第一分离组件、第二分离组件、第三分离组件以及各自由过渡芯的一部分和一个或多个源自过渡组件的内层A1和外层A2的金属丝状元件构成的多个集合体,这些过渡芯部分构成过渡芯。
[0024]借助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的重新组装步骤,使得对于给定的几何特征,与金属丝状元件数量必然受到限制的现有技术的方法相比可以增加最终组件的线密度,并同时允许移出过渡芯。相反,对于给定的线密度,与现有技术的方法相比,可以获得更大范围的几何特征。
[0025]此外,与具有仅单个层的组件相比,借助于最终组件的两个层,使得更大量的金属丝状元件可用于增加最终组件的线密度。此外,与具有仅单个层的组件相比,由于更大量的
金属丝状元件,使得还可以更精确地调节最终组件的线密度。最后,通过改变最终组件的内层C1和外层C2中每一层的几何特性,包括至少两个层的最终组件与仅由单个层构成的最终组件相比可以获得更多种多样的机械性能。
[0026]在该重新组装步骤期间,将形成第一分离组件中层的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与形成第二分离组件中层的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和形成第三分离组件中层的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重新组装。这些层的金属丝状元件的重新组装使得可获得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用于制造最终组件(A)的方法,所述最终组件(A)包括至少两个层(C1、C2),所述至少两个层(C1、C2)包括由C1

>1个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内层C1和由围绕内层C1螺旋缠绕的C2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外层C2,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包括至少两个层(A1、A2)的过渡组件(AT)的步骤(100),所述至少两个层(A1、A2)包括由围绕过渡芯(NT)螺旋缠绕的A1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内层A1和由围绕内层A1螺旋缠绕的A2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外层A2,

将过渡组件(AT)分隔为至少以下部分的步骤(124):

第一分离组件(AF1),其包括至少一个由D1

≥1个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层D1,D1

个金属丝状元件(14)源自过渡组件(AT)的由A1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内层A1,

第二分离组件(AF2),其包括至少一个层(E2),所述至少一个层(E2)包括由E2

≥1个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层E2,E2

个金属丝状元件(14)源自过渡组件(AT)的由A2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外层A2,

第三分离组件(AF3),其包括至少一个由F2

≥1个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层F2,F2

个金属丝状元件(14)源自过渡组件(AT)的由A2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外层A2,

过渡芯(NT)或者一个或多个包括过渡芯(NT)的集合体,所述方法包括将至少第一分离组件(AF1)、第二分离组件(AF2)和第三分离组件(AF3)重新组装以形成最终组件(A)的步骤(13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过渡组件(AT)分隔为第一分离组件(AF1)、第二分离组件(AF2)、第三分离组件(AF3)和过渡芯(NT)或者一个或多个包括过渡芯(NT)的集合体的步骤(124)以及将第一分离组件(AF1)与第二分离组件(AF2)和第三分离组件(AF3)重新组装的步骤(135)被进行为使得C1

<A1

并且C2

≤A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二分离组件(AF2)包括至少两个层(E1、E2),所述至少两个层(E1、E2)包括由E1

≥1个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内层E1和由围绕内层E1螺旋缠绕的E2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外层E2,E1

个金属丝状元件(14)源自过渡组件(AT)的由A1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内层A1,E2

个金属丝状元件(14)源自过渡组件(AT)的由A2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外层A2,将过渡组件(NT)分隔为第一分离组件(AF1)、第二分离组件(AF2)、第三分离组件(AF3)和过渡芯(NT)或者一个或多个包括过渡芯(NT)的集合体的步骤(124)包括:

将过渡组件(AT)分隔为以下部分的步骤(129):

上游分离集合体(EG),其包括至少两个层(G1、G2),所述至少两个层(G1、G2)包括由围绕过渡芯(NT)螺旋缠绕的G1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内层G1和由围绕内层G1螺旋缠绕的G2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外层G2,G1

个金属丝状元件(14)源自过渡组件(AT)的由A1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内层A1,G2

个金属丝状元件源自过渡组件(AT)的由A2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外层A2,以及

第三分离组件(AF3),以及

将上游分离集合体(EG)分隔为以下部分的步骤(132):

第一分离组件(AF1),

第二分离组件(AF2),以及

过渡芯(NT)或者一个或多个包括过渡芯(NT)的集合体,优选过渡芯(NT)。4.根据前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将上游分离集合体(EG)分隔为第一分离组件(AF1)、第二分离组件(AF2)和过渡芯(NT)或者一个或多个包括过渡芯(NT)的集合体并优选过渡芯(NT)的步骤(132)包括:

将上游分离集合体(EG)分隔为以下部分的步骤(140):

前体集合体(EP1),其包括至少一个由I1

>1个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层I1,I1

个金属丝状元件(14)源自上游分离集合体EG的由G1

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内层G1,

第二分离组件(AF2),

过渡芯(NT)或者一个或多个包括过渡芯(NT)的集合体,优选过渡芯(NT),以及

将前体集合体(EP1)分隔为以下部分的步骤(142):

主要集合体(EM1),其包括至少一个由J1

≥1个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层J1,J1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源自前体集合体(EP1)的由I1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层I1,所述主要集合体(EM1)形成第一分离组件(AF1),以及

额外集合体(ES1),其包括至少一个由K1

≥1个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层K1,K1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源自前体集合体(EP1)的由I1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层I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将过渡组件(AT)分隔为第一分离组件(AF1)、第二分离组件(AF2)、第三分离组件(AF3)和过渡芯(NT)或者一个或多个包括过渡芯(NT)的集合体的步骤(124)包括:

将过渡组件(AT)分隔为以下部分的步骤(180;183):

中间分离集合体(EQ),其包括由围绕过渡芯(NT)螺旋缠绕的Q1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层Q1,Q1

个金属丝状元件(14)源自过渡组件(AT)的由A1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内层A1,以及

第二分离组件(AF2),

第三分离组件(AF3),以及

将中间分离集合体(EQ)分隔为以下部分的步骤(187):

派生集合体(EZ1),其包括至少一个由Z1

≥1个螺旋缠绕的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层Z1,Z1

个金属丝状元件(14)源自中间分离集合体(EQ)的由Q1

>1个金属丝状元件(14)构成的内层Q1,

第一分离组件(AF1),以及

过渡芯(NT)或者一个或多个包括过渡芯(NT)的集合体,优选过渡芯(NT)。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过渡组件(AT)分隔为第一分离组件(AF1)、第二分离组件(AF2)、第三分离组件(AF3)和过渡芯(NT)或者一个或多个包括过渡芯(NT)的集合体的步骤(124)以及将第一分离组件(AF1)与第二分离组件(AF2)和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O
申请(专利权)人: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