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联接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6124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联接盒,包括:上壳;下壳,它与上壳一起形成电联接盒的外壳;绝缘板,在壳中;其中,在绝缘板与上下壳之一间形成第一空间,而在绝缘板与上下壳的另一个之间形成第二空间;第一电路,由总线带形成,并放置在第一空间中;以及第二电路,由导线和与导线压接的压接端子形成;其中,第二电路的一部分移入第一空间,而第二电路的其余部分则放在第二空间中。(*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总地讲涉及电联接盒,具体讲,涉及可使其中的总线带形成的电路和由导线及联到导线上的压接端子所形成的电路适度地安装起来的电联接盒。在用于将机动车的导线束等经叉形接头联接到各种电器上的电联接盒中,由于叉形接头联接点集中在一点上,这样,导线的叉形接头联接可适当地和经济地实现。随着近来导线束趋于高密度化,已经为不同类型的机动车和不同的应用开发出了各种类型的电联接盒。附图说明图1示出这种已知电联接盒的一个实例。已知的这种电联接盒包括上壳、下壳2和在上和下壳1和2中的绝缘板3。电平总线带4形成的电路放置在绝缘板3靠近上壳1的一个表面3a上,而由多个单股导线5所形成的电路则放置在绝缘板3的靠近下壳3的另一表面3b与下壳2内表面之间所限定的空间S中。由于下面的原因使由平总线带4所形成的电路和由单股导线5所形成的电路被用作电联接盒的内部电路。即,设计变化较为频繁的负载电路是由单股导线5和压接端子(未示出)构成,这样可易于应付负载电路设计的变化。但是通常来讲,由平总线带4形成的电路和由单股导线5形成的电路分别占电联接盒内电路的20%和80%。因此,由于由单股导线5所形成的电路远多于由平总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联接盒(K),包括:上壳(6);下壳(7),它与上壳(6)一起形成电联接盒(K)的外壳(6,7);绝缘板(3),在壳(6,7)中;其中,在绝缘板(3)与上下壳(6,7)之一(6)间形成第一空间(S1),而在绝缘板(3) 与上下壳(6,7)的另一个(7)之间形成第二空间(S2);第一电路,由总线带(4)形成,并放置在第一空间(S1)中;以及第二电路,由导线(5A,5B)和与导线(5A,5B)压接的压接端子(8a,8b)形成;其中,第二电路的一部分 (5B,8b)移入第一空间(S1),而第二电路的其余部分则放在第二空间(S2)中。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4-12-28 326980/941.一种电联接盒(K),包括上壳(6);下壳(7),它与上壳(6)一起形成电联接盒(K)的外壳(6,7);绝缘板(3),在壳(6,7)中;其中,在绝缘板(3)与上下壳(6,7)之一(6)间形成第一空间(S1),而在绝缘板(3)与上下壳(6,7)的另一个(7)之间形成第二空间(S2);第一电路,由总线带(4)形成,并放置在第一空间(S1)中;以及第二电路,由导线(5A,5B)和与导线(5A,5B)压接的压接端子(8a,8b)形成;其中,第二电路的一部分(5B,8b)移入第一空间(S1),而第二电路的其余部分则放在第二空间(S2)中。2.如权利要求1的电联接盒(K),其中每个导线都是具有单股导体的导线(5A,5B),且每个总线带都是平总线带(4)。3.如权利要求1的电联接盒(K),其中第二电路部分(5B,8b)的导线(5B)放置在总线带(4)上。4.如权利要求2的电联接盒(K),其中第二电路部分(5B,8b)的导线(5B)放置在总线带(4)上。5.如权利要求1的电联接盒(K),其中第二电路部分(5B,8b)的导线(5B)放置在总线带(4)下。6.如权利要求2的电联接盒(K),其中第二电路部分(5B,8b)的导线(5B)放置在总线带(4)下。7.如权利要求1的电联接盒(K),其中第二电路部分(5B,8b)的导线(5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阪雄次井上典鬼塚孝浩冈义人小林诚实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